APP下载

血清胱抑素C、IFN-γ水平在血管性痴呆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9-04-25程丽妞白树风武文娟金梦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血管性中度神经功能

程丽妞, 白树风, 武文娟, 金梦华

血管性痴呆具有较高的患病率与病死率,指与脑血管疾病相关的智能减退综合征与认知功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1]。目前报道显示,炎症介质与细胞凋亡在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血清胱抑素C(Cys C)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是血管性疾病的危险标志物,且研究证实高水平Cys C与认知损害有关[3]。而在脑血管意外中,IFN-γ水平显著升高,提示其在此类疾病中具有一定作用[4]。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检测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Cys C、IFN-γ水平,并与健康人群进行比较及多种量表评分,探讨上述指标在血管性痴呆中的变化及与病情程度、神经功能及预后状况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血管性痴呆患者6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9~74岁,平均(64.2±2.7)岁。同期经我院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9~77岁,平均(63.7±2.5)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1)对照组均经我院体检健康;(2)观察组均符合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5];(3)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因颅脑创伤、CO中毒、窒息等其他原因造成的痴呆;(2)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造血系统疾病以及严重感染等疾病;(3)精神疾病史。

1.4 方法 晨起空腹状态下采集肘静脉血5 ml,置于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管中,3000 r/min,离心15 min,取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循环酶法)检测血清Cys 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FN-γ水平。所用试剂盒均购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5 观察指标

1.5.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NIHSS评分0~1分为正常;2~4分为轻度;5~20分为中度;21~42分为重度。

1.5.2 病情严重程度参照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7],MMSE评分20~24分为轻度;10~19分为中度;<10分为重度。

1.5.3 预后参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ADL评分100分为正常;61~99分为轻度功能障碍;41~60分为中度;≤40分为重度。

1.5.4 血清指标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血清Cys C、IFN-γ水平差异 分别依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将患者分组,组间比较血清Cys C、IFN-γ水平差异。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指标比较 观察组Cys C、IFN-γ水平分别为(1.77±0.43)mg/L、(191.62±21.37)pg/ml;而对照组分别为(1.44±0.14)mg/L、(132.64±9.46)p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86,14.397,P=0.0001,<0.0001)。

2.2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血清指标比较 依据NIHSS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再次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3组血清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Cys C、IFN-γ水平逐渐升高(P<0.05)(见表1)。

2.3 不同病情程度患者血清指标比较 依据MMSE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再次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3组血清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病情程度的加重,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Cys C、IFN-γ水平逐渐升高(P<0.05)(见表2)。

2.4 不同预后患者血清指标比较 依据ADL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再次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3组血清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ADL评分的下降,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Cys C、IFN-γ水平逐渐升高(P<0.05)(见表3)。

表1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血清指标比较

与轻度组比较*P<0.05;与中度组比较#P<0.05

表2 不同病情程度患者血清指标比较

与轻度组比较*P<0.05;与中度组比较#P<0.05

表3 不同预后患者血清指标比较

与轻度组比较*P<0.05;与中度组比较#P<0.05

3 讨 论

血管性痴呆主要由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病变所引起,在我国的患病率约为2%。患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注意力、定向力与记忆力的降低。目前,关于血管性痴呆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报道显示,血管性痴呆作为临床上唯一可预防的痴呆性病变,明确其病理机制并及时有效的临床干预在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神经功能与预后状况极为重要[8]。

如前所述,当前研究显示,炎症介质与细胞凋亡在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Cys C 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血清Cys C的升高是老年人群心血管事件发生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9]。通过对“Health ABC Study”的分析,Yaffe等[10]发现血清Cys C高的老年人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性最大。头部磁共振结果显示,25%~40%的血清CysC水平增高者存在脑组织微梗死和白质损害[11,12]。本研究中,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Cys C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进一步分析显示,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病情的加重,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Cys C、IFN-γ水平逐渐升高,且预后越差者,血清Cys C、IFN-γ水平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合Eriksson 等[13]研究结果,我们认为,Cys C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新的危险因素,Cys C表达失衡是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与神经细胞失调和神经元损伤有关,且其可能参与了血管性痴呆的病理过程。

IFN-γ是由辅助性T细胞与NK细胞释放的小分子多肽,脑组织IFN-γ在生理条件下不表达,但发生脑缺氧、缺血性病变时,IFN-γ呈明显高表达,反映了IFN-γ在脑梗死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4]。而国内粱春荣报道,IFN-γ通过产生炎症细胞因子影响脑血管结构与功能,并参与炎性血管损伤,造成认知功能障碍[15]。本研究中,对血管性痴呆患者IFN-γ的监测分析获得了与Cys C相类似的结果。由此可知,IFN-γ可能参与了血管性痴呆的病理过程,且IFN-γ高表达可能促进了血管性痴呆的发展。

本研究通过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Cys C、IFN-γ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Cys C、IFN-γ水平明显增高;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病情的加重,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Cys C、IFN-γ水平逐渐升高,且预后越差者,血清Cys C、IFN-γ水平越高。但本研究并没有对上述指标升高促进了血管性痴呆的发展,抑或血管性痴呆病情进一步加重而引起了上述指标的升高进行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方向为通过降低血清Cys C、IFN-γ水平以观察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影响,进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开辟新的道路。

猜你喜欢

血管性中度神经功能
血清尿酸水平在血管性痴呆中的风险预测
脑梗死后并发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及血清VEGF、MMP-9 的早期预测价值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小米手表
西华县2017年秋作物病虫发生趋势与预报
血管性痴呆,预防胜于治疗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