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与分母
2019-04-24海明
海明
有人问胡适对李敖的文章怎么看,胡适说:“在我年纪看来,总觉得不够……他喜欢借题发挥……你要记得,作文章切莫要借题发挥!”
钱钟书本来就不是那种以公共性为舞台的知识分子,他的著述野心在于智性见解,笔墨方向是谈艺论文,目标读者是精英同好。
何谓知识分子?很多人给出了解释,但多流于“片面的深刻”。
1970年代,我刚上小学,邻居家来了客人,只要戴着眼镜,街坊们就会给出结论,“看样子是个知识分子啊!”这家伙或许目不识丁,但邻居大姨大娘不想深究,你只要戴着眼镜,先给你用那4个字框下来再说。
及至不久前,我从著名学者周泽雄的著作《知识分子的笔墨事功》中,领略到他眼里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卢梭、左拉、弥尔顿、潘恩、米沃什、加缪、阿伦特、胡适、钱钟书、罗尔斯——获益颇多。同时也产生了一个时空感很大的联想:从戴眼镜的知识分子到周泽雄眼里的知识分子,光谱很长很长,正如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高中低之分,这个光谱间的知识分子,想来肯定也是类别上各式各样,质量上参差不齐,
正在大学读书的孩子们算不算知识分子?至少应该算准知识分子,但其中一些孩子正如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给定的那样,正在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在周泽雄眼里,若把他们也纳为知识分子,那几乎就是对卢梭、胡适等的亵渎了。再看那些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的家伙们,比如哈佛医学院教授、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Piero Anversa,去年10月14日,他被爆因涉嫌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而被撤回31篇论文。中国人现在真是无处不在,后经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确认,这些被撤的论文第一作者叶肖鑫是他们的博士生,他的指导教师是唐国翌教授,也是这些论文的通讯作者。
在丑闻未爆出时,与正在念大一大二的学生们比,叶博士和唐教授该是十足的知识分子了,但与周泽雄眼里的知识分子比,算什么呢?
这里有一个细微的差别,周泽雄眼里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都是人文科学类的,没有一位是搞自然科学的。但这不等于所有人文学者都是知识分子,也不等于所有搞自然科学的学者都不是知识分子。中国新落成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俗称天眼,被人们称为天眼之父的南仁东就是搞自然科学的。去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通车,大桥总工程师林鸣也不是搞人文科学的,但他们在全社会和所有人心中,无疑都是知识分子。
可见,搞人文研究也好,做自然科学也罢,只要以所学为公共事业造福、发声,就是十足的知识分子。在这点上,我有幸跟周泽雄的认知是一致的,周泽雄所列这十几位知识分子,都为公共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见。左拉以一篇雄文般的《我控诉》,推动了当时法国一件大冤假错案的重审,潘恩的《常识》只有50页,小册子而已,卻让当年北美大陆人民针对大不列颠的减税运动,变成了后来人们常说的美国独立战争。
周泽雄在这本书里写了两位中国知识分子:胡适和钱钟书。周泽雄称胡适为“天生的知识分子”。他引用了学者余英时的考证:胡适不止一次地说:“一切的理论都不过是一些假设而已,只有实践证明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其实胡适早年就提出来了。
从以上“公共”的角度看,钱钟书似乎在公共领域露面不多。过去一些时候,有人据此批评钱钟书在那个年代写《管锥编》可能出于避祸,进而指出钱钟书缺乏为公共仗义执言的勇气。周泽雄反驳道:钱钟书无意时时勇敢,但他证明,一旦需要,他从不缺乏勇敢。更重要的是,钱氏的勇敢须臾不离学术之心。与其说他在展示勇气,不如说他在展示诚实。这基于诚实之上的勇气,理应得到知识分子与学者的共同宗奉。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有人说,这是钱老对中国科学的关怀。科学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钱学森之问侧重在哪儿?是指爱因斯坦那样的自然科学大家,还是提出高频词“庸常之恶”的阿伦特那样的公共知识分子?也许,大多数知识分子应该叫知识分母,其中的杰出人才才是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