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微信 还有生活
2019-04-24郭顺
郭顺
主动向外昭示自我的行为背后,是一种对存在感的渴望和诉求,但要认清,生活才是我们的真实。
人类已处于新媒体时代,朋友圈已广泛嵌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并成为社会交往的一种新模式。“朋友圈”给普通人表达的机会,各种“晒文化”后面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动因。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都是内容的生产者。人们可以即时拍照或摄影上传,在朋友圈发表文字、视频和图片,也可以转载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朋友圈中展示的“自我”一般都经过精心的遴选、美化和各种包装,借以向朋友圈展示,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精神状态、生活状态和兴趣爱好。这种主动向外昭示自我的行为背后,是一种对存在感的渴望和诉求。
存在感是指希望自我受到关注,感受到被他人和社会重视,是比美貌和财富更强大、更持久的影响积极情绪的内在驱动力。当下,高压、快节奏的生活状态,让很多人淹没在人山人海中,时时感到人际疏离、心理孤寂,而朋友圈以一种简单便捷的方式,向外界分享个人“积极生活”的图景,通过积极展示自我被外界知晓,主动建立联系,并接受朋友圈的评论和点赞,存在感被充分满足。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晒文化”中来,并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大众的行为选择。
翻开朋友圈,充斥着迷人的画面——时尚的生活,五光十色的诱人图景,吸引人们的眼球。自拍一定是穿着漂亮、时尚,旅游照片一定是备受羡慕的著名景点,关系一定是亲密朋友围绕等主题。朋友圈有意无意地展示了品牌、美景和亲密关系,寄托了其个人在现实中比较难实现的状况。经过修饰的美照收获点赞,会让人产生幻觉——“一幅普通人成为明星的幻景”。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将人的自我分成“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顾名思义,现实的我就是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实际状况和行为,理想的我就是个人意识中建立的自己想要成为的形象。在现实中,受个人能力和现实条件限制,成为“理想的我”的愿望往往受压制。而在朋友圈中,人们会将自己扮演成易于接受的形象,将自己最理想的一面呈现出来,正契合人际吸引“逐利”的关键点,容易获得他人对自己的接纳和认同,这也是人作为社会个体,需要在互动中被他人积极评价和赞赏,以寻求群体中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需要。所以,朋友圈“晒文化”是多元文化下,社會认同感不足背景下的“精神福利”。
朋友圈给了每个人成为明星的机会,让自己成为偶像,获得暂时被围观的快感。每每节假日,各种非凡之旅、开心之旅、各种美食盛宴呈现刷屏之势。通过不断地展示美景美食,给人一种品质生活的印象,以增加个人声誉。换言之,这样一个过程中获得的满足就是展示。而人们忽视了所到之处、那里的人、那里的物的真实观感;美食本应作为视觉和味觉享受的饮食行为,也成为他人认同和自我满足的“晒文化”。正如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出面告诫所言:“用户在微信里面花的时间太多了,我很担心……因为除了微信还有生活”。不难看出,一些人为了纯粹的、速成的、博人眼球的图景,为了活成照片中的自己,去高档餐厅,点外观好看的菜,逛高级的商店,并即时在朋友圈“晒”出来,实现了一种等级、一种自尊、一种社会认可的潜在诉求。也就是人们混淆了“真实生活”和“镜像生活”,模糊了“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晒文化”悄然异化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将“虚拟形象”“虚拟认同”“虚拟成就感”当成真实。“除了微信还有生活”,生活才是我们的真实,不拒绝、不依赖是对待朋友圈“晒文化”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