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小溪浸染的潇湘文脉
2019-04-24文紫湘编辑田宗伟
◎ 文 | 文紫湘 编辑 | 田宗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自洞庭湖溯湘江而上,在潇湘二水合流的湖南永州市境内有三条看似并不起眼的小溪,因唐宋时三位文化名人的人格浸染,铸就了别样的文化品质,成为影响深远的人文溪涧。
浯溪:溪山留胜迹,文字结奇缘
浯溪原本是发源于都庞岭阳明山的一条无名小溪,为唐代两任道州刺史的诗人元结命名,因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写的摩崖石刻《大唐中兴颂》碑而名传天下,加之元结对“三吾胜境”的多年经营,遂有“浯溪胜境,雄冠三湘”之誉。
浯溪自阳明山发源流经祁阳盆地后,在祁阳县城南郊2公里处的古渡口流入湘江,这里溪水两侧和湘江的南岸五峰陡峭,古树茂盛,梓树、柏树、松树、檀树、樟树、朴树,早已历经风霜,都仍是郁郁葱葱。山上布满了奇形怪状的岩石,或如雄狮怒吼,或如猛虎飞跃,或如老牛卧伏,或如猕猴搔首,姿态万千,活灵活现。
浯溪碑林(局部) 摄影/ 蒋新国
公元763年,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元结出任道州刺史时,往来湘江之上,多次路过此地,爱其胜异,将溪涧命名“吾溪”,即“我的溪”,自造“浯”字,即“浯溪”,并撰《浯溪铭》记之,浯溪从此得名。元结又将“浯溪东北廿余丈”怪石命名为“峿台”,撰《峿台铭》;还在溪口“高六十余尺”异石上筑一亭堂,命名“吾庼”,撰《吾庼铭》。他以吾为主,各加偏旁,自造三字,表达了自己喜爱此地山水,为之陶醉的情怀。元结后来将三铭交篆书名家季康、瞿令问、袁滋,分别用玉箸篆、悬针篆、钟鼎篆书写,刻于浯溪崖壁上,从此有“三吾碑”之名。这三块碑刻艺术价值很高,特别是唐相袁滋书写的《吾庼》碑,现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一级石刻,视同“国宝”。
“溪山留胜迹,文字结奇缘。”浯溪是书法宝库,文艺殿堂。公元764年,元结写下了《大唐中兴颂》,总结安史之乱教训。嗣后,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96平方米的摩崖之上。元文、颜字,加之天公造就的峭岩,文奇、字奇、石奇,世称摩崖三绝,被尊为国宝。历代文人学士到此游览,吟诗作赋,铭刻石上。自唐、宋、元、明、清以来,留下的诗、词、赋、文等摩崖石刻达505方之多,形成了驰名中外的诗海碑林,为史学、文学、文字、书法的研究保存了珍贵的资料。
唐代皇甫湜、李谅,宋代米芾、黄庭坚、张耒、秦观、李清照,清代何绍基等文化名人,皆有咏浯溪诗词书法刻于岩石。最高的刻在石峰山巅,最低的刻在溪畔崖脚;最大的字径达2.3米,最小的字如蝇头。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全,所书以诗词为主,赋、铭、颂、题记、联语齐备。甚至有5位越南大使,在浯溪留下了5方诗词石刻。如“越南万里朝中国,暂借吾亭一夜眠”“地毓浯溪秀,山开镜石名。莫教尘藓污,留照往来情。”见证了中越之间的友好交往。
绵长的浯溪文脉,哺育三吾大地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了北宋廉吏陶岳、史学家路振、诗人陶弼,明代大臣陈荐,清代封疆大吏陈大受,民国高级将领刘兴、民法学家李祖荫、文史学家谭丕模等等历史文化名人,丰富和增添了浯溪文化的风采。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党人陶铸,也是从浯溪走出,历经千锤百炼,成长为共和国领导人之一。他的《松树的风格》是共产党人人格修养的范本。其《东风》诗“东风吹暖碧潇湘,闻道浯溪水亦香。最忆故园秋色里,满山枫叶艳惊霜。”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赞美之情。在另一首《赠曾志》诗里,他以一句“心底无私天地宽”来表达自己荣辱皆忘、无私无畏的浩然正气和广阔胸怀,正是对“私者一时、公者千古”的浯溪文脉之直接继承和发扬光大。
愚溪:清莹秀澈,都是文章
愚溪发源于永州市零陵区梳子铺戴花山、大古源和小桃源,全长45公里,在零陵古城西南汇入潇水,为谪居永州十年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改冉溪(染溪)而名。柳宗元曾卜居愚溪河畔,创作《江雪》《渔翁》及《永州八记》《捕蛇者说》《愚溪诗序》等诗文,让愚溪成为一条流淌在中国文学血脉中的著名人文溪涧。
公元810年的秋天(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已经谪贬永州5年的柳宗元与友人在零陵城内东山法华西亭小聚歇憩,天高云淡,空气里一派清爽。柳宗元把目光引向了远处,引向了潇水的对岸,望着西边的那一支绵延数里的山脉,中部有一处峰峦,高峻挺拔,孤峰兀立,不同凡响,隐隐地觉察出一种平日里没有感觉到的奇美:“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带着刀具开路,前去探访。“攀援而登,箕踞而上。”一路爬到了山顶上,由此发现西山之美。他认为此前游览的那些小山小水、小景小点,与西山风光比较起来,简直无足轻重、毫不足道了。此前的那些游览,也算不得是游览。真正的游览,从现在开始,从西山开始!于是挥毫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的第一记《始得西山宴游记》。
时隔七八天,柳宗元又呼朋唤友,渡过潇水,来到西山脚下,出西山的西北道口,走二百步,到了冉溪边上,发现溪流拐弯的地方有数亩宽的水面,水清而平,四周都是葱茏的树木,一股小小的山泉垂直泻落其间,淙淙之声不绝于耳。刚好岸边的住户因为“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柳宗元就买下了这块溪田,把这处形状像熨斗的水潭命名为钴鉧潭,写下《钴鉧潭记》一文。接着又买下钴鉧潭西边的小丘,“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整理出一处景点,并著文——《钴鉧潭西小丘记》以记其事。接着,柳宗元又发现了小丘西边的小石潭,写下唐宋以降全中国读书人熟读不烂的经典游记小品美文——《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愚溪 摄影/ 蒋新国
柳子庙 摄影/ 蒋新国
然后他搬迁到冉溪边居住,并将其改名为愚溪。两年之后,他以愚溪为中心,往南溯潇水而上发现了石渠、石涧、袁家渴,往西北发现了小石城山,写下永州八记的后四记《石渠记》《石涧记》《袁家渴记》《小石城山记》。他还在自己的住处附近经营出愚池、愚岛、愚亭、愚泉、愚丘等“八愚”景观,一一赋诗记之,并作《愚溪诗序》,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全都融入到山水自然之中。一条愚溪,即成为柳宗元人格精神的象征和载体。
愚溪之幽美,在《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三篇游记中,柳宗元作了甚为细致的描述:“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在柳宗元眼里“(愚)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愚溪诗序》)他卜居愚溪,守望内心,“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在屈辱的谪贬生活里,不甘沉沦,以山水自娱,以文章为业,以如椽巨笔写下了雄冠八代的文学名篇,取得了卓越的文学、哲学和思想成就。
明代文学评论家茅坤在评柳时说:“愚窃谓公与山川两相遭,非子厚之困且久,不能经搜岩穴之奇;非岩穴之怪且幽,亦无以发子厚之文”,说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是“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这应该是切中要害的真知灼见!永州山水为柳宗元提供了一场充盈浩大的心灵盛宴,柳宗元为永州山水涂抹了一层绵远悠长的文化韵味。柳宗元张扬了永州山水之美,永州山水成就了柳宗元文字之奇。
柳宗元之后,僻处一隅的永州成为人们向往的山水圣地,一条浅浅的愚溪更成为文人骚客倍加青睐的文化溪涧。宋代大诗人欧阳修曾满怀深情吟道:“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城郭恰临潇水上,山川犹是柳侯余。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欲买愚溪三亩地,手拈茅栋竟移居。”也愿意像柳宗元一样卜居愚溪,“甘为永州民”。
越过千年岁月,柳宗元愚溪旧迹大多已不可辨识,但愚溪风光,仍为人向往。特别是深冬季节,雪花纷飞,水天一色,潇水西岸木石参差,寒鸭数点,宛然一幅绝妙的江雪图画,真是美景天成,素有“愚溪眺雪”之称。
濂溪:吾道南来,理学圣脉
濂溪古称营水,系潇水一级支流,发源于道县月岩-都庞岭国家森林公园天岭冲东北,流经清塘镇、营江街道,至道县县城西关桥汇入潇水。河流长41公里,流域面积200.84平方公里,坡降9.38‰,水量1.80亿立方米,属长年河,水量小、河道浅,不能通航,以先秦时期大量驻军而得名,更因理学鼻祖周敦颐而名扬四海。
公元1017年,周敦颐诞生濂溪河畔的楼田堡,在这里度过童年、少年岁月,并于故里附近的月岩洞读书悟道,蒙受此岩“一洞三月”奇观的启发,后来创设演绎宇宙变化的“太极图”,著《太极图说》以及儒学经典《通书》,开启了宋明理学(道学)的序幕,后经程颐、程颢、朱熹等人发扬光大,成为封建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中国历史长达七八百年之久。
周敦颐撰写的《太极图说》,提出一个简单而系统的宇宙构成理论,认为“无极”“太极”为宇宙根本,认为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通过变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由五行生成万事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乾道生男,坤道成女”“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认为人也是由太极而生。确立了“太极本体论”的学说。又提出“太极本无极”的命题,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个“无”产生,宣传了道家“无中生有”的观点。又糅合孟子“寡欲”、道教“养生”和佛教“修心”学说,提出“诚”和“主静”的修养理论。其所谓之“诚”,是模仿“太极”而建立的“人极”,认为“诚”是人至善的本性,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本,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一最高境界,必须“主静”,就是“无欲”,不要有任何欲望,安安静静,潜心修养,就可以达到“纯粹至善”的最高境界了,实现人生的完美和谐。
月岩 摄影/邓建华
理学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但其中也包含一定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如周敦颐认为“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又说,“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太极图说》)认为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这些合理的思想成分绝非偶然,而是其客观唯心主义之“客观”所在。
他的美文名篇《爱莲说》,更是借莲花的生命形态,通过与牡丹、菊花的对比,寄寓清廉高洁的君子之志。
濂溪石刻 摄影/ 罗明桥
周敦颐一生虽然长期宦游在外,但对故乡道县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以故乡的溪河为号,自称“濂溪先生”。晚年卜居庐山莲花峰,把门前的一条无名小溪命名濂溪。其足迹所到之处,办学育人,皆命名为“濂溪学堂”。其开创的理学也被尊称为“濂溪理学”,后世纪念周敦颐的祠庙皆曰“濂溪祠”,研究濂溪理学的学问则曰“濂溪学”。道山脚下的濂溪井,更是成为人们寻源朝圣的源头,古人摩崖铭刻“圣脉”二字,可见其神圣至尊。
道州濂溪书院旧址位于道州(今永州市道县)城西,系历代朝廷和士民为纪念中国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而建。书院始建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是一座融学习、祭拜、藏书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历代贤人志士慕名拜谒者络绎不绝。元、明、清时期,累毁累建,曾五次易址,数度修葺,但终因多种原因毁弃,片瓦不存。2016年,道县人民政府选址周敦颐故里楼田堡村,根据湖南省文物文博设计研究院按照省博物馆所藏的图纸进行复原设计,包括状元桥、钟鼓楼、爱莲亭、太极亭、清风楼等20余项,整个项目占地37.2亩。其中,濂溪书院占地27.8亩,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总投资约5000万元,建设工期一年,2017年6月建成。恢复重建的濂溪书院,是融教育性、警示性、观赏性为一体的廉政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扬弃承继理学精髓和传播廉政文化的重要平台。
长沙岳麓书院悬挂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道出了濂溪无限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