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指引下高中地理作业的设计与处理
2019-04-24张孝伟
张孝伟
(南通市通州湾中学,江苏 南通 226300)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作业一直都是帮助学生巩固认知、提升能力的基本手段,它还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推进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课堂教学必要的延展和补充。当前的地理作业设计和评价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作业量大、重复练习多、内容过于封闭、作业讲评无力、缺乏人文关怀等,类似的问题不但限制了地理作业发挥其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师应优化作业设计
高中生的学业压力很大,这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在这一背景下,教师更要注意作业的优化设计,不能让学生将地理作业纯粹地作为一种负担。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有效地完成作业,才能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强化地理学习的兴趣。
(一)组织鲜活而有趣的作业内容
对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学习动力的源泉,有趣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集中精力、打开思维,甚至能够进入一种废寝忘食的境界。学生在高中阶段要面对多门学科,教师在设计地理作业时尤其要关注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的强化,学生只有对地理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才会更加投入。为此,教师要注意优化作业内容的选择,要用鲜活而有趣的内容打动学生,比如在《地球运动——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的作业设计中,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作业题:“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八十天环游地球》一直都是青少年最喜爱的科幻作品之一,这部书讲述了主人公福克带着仆人用八十天环游地球一周的故事。故事的最终发生了具有科学性的反转,由于各种阻碍,主人公最终回到伦敦的时间比预期迟到了一天,但是却意外发现当天正是约定的日期。请你结合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学生大多在小学或初中阶段接触过《八十天环游地球》这部小说,这个问题勾起了他们满满的回忆,他们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不但会对地球自转产生新的认识,而且还将延伸一些新的问题:“在小说中的时代,环游地球一周需要八十天,如果考虑其他因素,可能还要更长的时间,因此鉴于自转造成的影响相当微弱,而现在交通工具如此迅捷,如果由东向西地环球旅游或由西向东地环球旅游,自转会带来什么影响呢?”如此,一个简单的作业题延伸出来,能够引领学生产生更具探究意义的话题,这对学生的探索兴趣有着很好的激发效果。
(二)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作业
教师设计作业时必须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明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分析学生潜在的发展潜能,在设计问题时尽量让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让学生在努力之后能体会到成功,这样的作业才能有效延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反之,如果设计的问题已经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时学生即便努力也无法达成目的,这样的作业将摧残学生的信心,削弱他们的热情。
教师的作业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真实情况,同时又要以能力为立意,并循着基础性、典型性和探索性等原则来进行操作。比如在设计《地球运动——自转的地理意义》的作业时,笔者初稿所准备的题量很大,A4纸的排版达到了四页,而且题目的难度也不小,如果直接将这些作业提供给学生,学生必然会愁眉苦脸。重新筛选后,题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内容减少到两个版面,而且题目也严格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来编排,还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缓冲。比如有关“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笔者设计了以下两组问题。
问题1:请在图1中画出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之后的轨迹(箭头所示方向为物体原先的运动方向)。
图1
问题2:图2所示为某一平直河流的剖面图,面向河的下游,右侧为其右岸,左侧为其左岸,请结合图中信息,完成以下两个小题:
比如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把古典、经典华章与现代音乐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唱歌的方式记住古诗词。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登鹳雀楼》一诗,用了同一首曲子,由不同语言反复吟唱,让一首简单的、只有20字的古代诗歌的魅力,穿越千年的历史长河,突破中西文化的壁垒,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图2
(1)如果图中所示的河流剖面是由于自然力而导致的,则这条河位于(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赤道上 D.回归线上
(2)如果这条河的流动方向是自西向东,则需要对河堤的哪一侧进行特别加固?( )
A.东岸 B.西岸 C.南岸 D.北岸
上述两组问题中,前一组基础性较强,有助于学生对基础概念和原理加深理解;后一组的要求有所提高,需要学生从图象情境中发掘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的分析。两组问题都具有典型性,且在编排上凸显了由浅入深的梯度性,有效兼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让他们都能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
当前的地理教学要注意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作业形式必须要注重多样化。一般来讲,高中地理的作业形式大概可以分成四类:口述类、观察类、手工类和调查类。
1.口述类作业
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们要设计口述类的地理作业,比如要求学生描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表述气候变暖的影响因素和可能后果等。这些作业所针对的内容都是学生要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如果以简答题的形式让学生写一遍,这将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以口述的方式完成作业,同样可以达成效果,而且这种作业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搭配完成,以此来帮助学生锻炼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习惯。
2.观察类作业
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设计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帮助学生将理论和生活衔接起来,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比如观察校园中的旗杆影子的变化情况,记录近几日天气的温度变化特点等等,此类现象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教师以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活动,能够让学生有效积累感性信息,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手工类作业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制地理教具或模型,以此来强化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同时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比如安排学生自制四个节气的光照图,制作演示热力环流的模型等,这些手工类的作业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4.调查类作业
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启发学生结合地理知识来分析和研究社会实践问题,教师可以设计调查类作业,比如让学生调查本地区近五年的城乡发展变化,调查本地区的人口结构特点等,这些内容都有较强的实践性质。学生在参与相关的调查活动时,必然会促进其沟通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发展。
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可以让学生课外的地理研究更加丰富多彩,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巩固地理认知,提升相应的素养。
二、教师应改进作业讲评
教师应改进作业讲评,提升练习效果。作业的讲评一直都是教师关注的问题,一些常规操作依然需要教师在地理课堂实践中延续下去,比如及时讲评、突出重难点、讲解时适当整合和延伸等。
(一)积极开展面批面评
针对学生作业中共性化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集体讲评,但是对于某些个性化的问题,如果教师进行无差别地全评全讲,这将影响整体课堂的节奏,因此教师在作业讲评时要注意个性化问题的针对性评价,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面批面评。
图3
面批作业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个体的不足和缺陷,同时还可以在评改的过程中及时进行面评。这种讲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对话的交互性,即针对作业中发现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的将不再是他们留在纸面上的答案,而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法。比如有作业题:“图3所示的市区为上海,剖面图的方向为左西右东,试分析乙处测得的热岛环流生成的风向为什么方向?”不少学生的答案也为东南方向,但是他们所给出的理由是:“图上是左西右东,自然就有上北下南,因此可以直接读出乙点的风向为东南方向。”如果不是面批面评,学生的这一错误将很难暴露出来。
图4
作业对学生来讲是一种巩固和检测,教师要努力做出客观而详实的诊断,在面批面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望、闻、问、切”等手段,积极号准学生的脉搏,由此来对学生进行有效而恰当的引导。
(二)让学生参与讲评过程
地理课堂教学应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作业讲评的环节也不例外。事实上,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在问题分析的视角选择上是存在差异的,让学生进行作业讲评,教师辅以恰当的启发和补充,可以让学生形成更好的理解与认识。
比如“图4所示的P1、P2、P3三条线对应不同数值的等压线,甲处的箭头对应的是该位置风向,试分析:(1)从气压分布状况的特征来看,这个天气系统属于低压中心还是高压中心;(2)上述天气系统发生在南边球还是北半球;(3)图中的AB属于冷锋还是暖锋?”学生在评讲过程中,指出(1)的答案应为“低压中心”,他的解释是“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的”,教师及时追问:“难道高压中心的风不是从高压吹向低压的吗?”当学生说明(2)的答案是“北半球”时,给出的解释为“因为偏向右”,教师则追问:“什么偏向右?”学生分析(3)的答案是“冷锋”,理由是图上的符号为冷锋符号时,教师又问:“如果AB的锋线没有标记符号,你将如何判断呢?”这样的讲评过程将充分体现课堂的互动性,教师的每一次追问都将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从而深度探明问题本质。
总之,教师应该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进行作业设计,内容选择要新颖,难易要适当,在问题编排上要能够体现出梯度性,而且要兼顾形式的多样化。此外,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作业,还要在有效批改的前提下做好评讲工作,如此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建构地理认知,发展他们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