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也要提高“精准性”
2019-04-24伊一芳
◎伊一芳
据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6100多万留守儿童。另据公开的媒体报道,仅2016年以来,我国就有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留守儿童悲剧事件,关爱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了全社会亟需关注的课题。
然而,提起留守儿童,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会和贫困联系起来,紧接着就会想到捐款捐物。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今年7月,《中国青年报》一篇报道让不少人改变了这种认识——四川省内江市高楼镇一个小山村,家里连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的留守儿童小新,却能往游戏里充几百元钱。“90后”大学生农村支教老师苏叶,通过一个游戏辅助软件给痴迷手机游戏的小新算了一笔账:截至目前,小新的游戏里已经充了1000多元。如果把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和花数百元购买游戏虚拟装备的行为放在一起,这样巨大的反差确实令人惊讶,但更在提醒我们,当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因为失去父母关爱出现问题时,精神欠缺相较物质匮乏更容易被漠视,也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有一些孤单寂寞,我们可能难以体会。就像独自走在上学路上的留守儿童,山水路遥,唯有书包相伴。若能有一个声音在耳畔鼓励前行,对于从小承受着命运之重的他们,应是莫大的慰藉。
长期在中国西部山区任教并编著《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一书的教师杨元松,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在农村贫困地区相当一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不少人从小就住校。在人生旅途中,他们是一群精神孤独的长跑者,他们有很多困惑,却没人可以交流;他们渴望亲情,却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上学路上”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很多孩子一年见不到父母一面、接不到父母一个电话……而中科院心理所的研究发现,6100万留守儿童中,很多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年来,无论是政府的帮扶政策,还是社会的公益活动,关爱留守儿童越来越精准化、精细化。2016年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把“精准”固化为制度原则。前不久,2018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出炉,这已是这一白皮书连续第四年发布。从此前的“陪伴”“守护”,到今年的主题“牵绊”,白皮书也在不断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所有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对留守儿童的“精准关爱”已经开始发力,但是真正做到“精准”仍然任重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关心留守儿童,“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关爱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打造温暖的幸福港湾,也要在提高“精准性”上下功夫,形成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长效机制。希望全社会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以他们渴望的形式抚慰孤独、陪伴成长,吹散他们心灵的雾霾,让祖国未来的花朵在“精准关爱”中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