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杭黄,纵览诗意江南
2019-04-24刘新红
文|刘新红
从举世闻名的《富春山居图》原址地到淳朴清新的大奇山,从气势磅礴的新安江到心旷神怡的千岛湖,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到“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黄山……杭黄高铁,这条265公里长的铁路线上,沿途分布着7处5A级景区和超过50处4A级景区,串联起名城、名江、名湖、名山,堪称世界级黄金旅游高铁线。
有一种旅行,叫“烟花三月下江南”,这趟行进在山水画卷中的“最美高铁”,背后却有着太多动人心扉的故事。
▲ 动车驶过杭黄高铁千岛湖进贤溪大桥 罗春晓/摄
选线6年,踏勘1500公里,只为选出一条最环保线路
2018年12月25日,杭黄高铁建成通车,这条被世人期待了很久的黄金线,终于掀开了神秘的面纱。春节期间,杭黄高铁备受青睐,据统计,铁路上海站开往黄山方向的12趟列车基本满员,日均发送旅客超5000人次;铁路杭州站加开6趟旅客列车;黄山景区全天接待游客比去年同期增长5.06%。
“杭州、上海、南京至黄山,最快分别只需1小时26分、2小时26分、3小时24分就可到达。”杭黄高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世杰介绍。
杭黄高铁打通了浙江西部至安徽南部间山水相隔的天堑,结束了浙江西部富阳、桐庐、建德、淳安不通高铁的历史,大大压缩了杭州至黄山间的时空距离,密切了安徽与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的联系,不但让“人间天堂”西湖与“人间仙境”黄山牵手,而且被当作生态铁路标杆工程在全国推广。
杭黄高铁的诞生,正应了那句话“好事多磨”。杭黄高铁由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铁四院)总体设计,早在2009年,勘测工作就已经展开,但直到2014年9月才全线开工。而几乎同期开始勘测的合福高铁,于2010年4月就已经全线开工。
“选线6年,只为在美丽的山川选出一条最优线路。”铁四院杭黄高铁总体设计负责人张必武说。
① 铁四院工程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杭黄高铁路基边坡设计 张启山/摄
② 测量人员在做轨道板施工的复测工作周浩楠/摄
杭黄高铁沿线经过西湖、西溪湿地、千岛湖、绩溪龙川、古徽州文化旅游区、黄山和西递宏村7个5A级景区,以及50多个4A级景区和10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些景区对环保的要求非常严格。杭黄高铁建设要在尽全力保护环境的同时,将这些景区最大限度地串联起来。因此,选线过程非常坎坷。其中最难的是经过千岛湖地区的线路设计。
翻开杭黄高铁线路示意图,你会发现杭黄高铁的走向并非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之”字形折线。“折线的走向主要就是为了照顾千岛湖地区,虽然增加了线路长度,却能更好地服务这个地区。”张必武说。
为了找到杭黄高铁265公里正线线路的最佳方案,铁四院共计完成了1000公里的初测、补充初测以及500公里定测、补充定测任务。
就拿隧道专业来说,杭黄铁路重点隧道较多,天目山隧道作为全线最长隧道,横跨浙江、安徽两省;新安江、许家及圭川溪隧道断层多、地质构造复杂、部分隧道存在可溶岩及有害气体;江珠隧道中各种断层、岩溶、岩爆、大变形,地质情况罕见……
设计人员集中力量对重点隧道做了详实的设计,隧道进出口存有照片,与横纵断面一一比对,甚至摆上三维洞门进行观察设计;对进出口附近的国道、省道、乡道做到了如指掌,需要防护设计的做到心中有数;弃砟场的位置也要有合理安排;河道及沟渠走向、水深、与线位的角度都有详尽测量,需要河道取直的地方也重点描述、详细设计。
一位参加过天目山隧道的设计人员写下了小诗一首:
大树华盖闻九州,天目雄峰镇江南。
石海沧桑常巨变,鬼斧神工自天成。
杭黄长龙穿峻岭,物探男儿登极峰。
晓踏清露迎旭日,暮负风尘送斜阳。
望峰顿息戾天志,窥谷能忘世事艰。
何当攀崖凌绝顶,物探情怀在心间。
经过6年的评审和完善,设计方案最终得以敲定。杭黄高铁终于在2014年开工。
艰苦的努力支撑起杭黄高铁这条世界级旅游黄金线。据统计,杭黄高铁绕避了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龙川胡氏宗祠、棠樾牌坊群等16处重要生态敏感目标,线路经由杭州西部的富阳、桐庐、建德、淳安及安徽歙县三阳镇并设站,引入合福高铁已建成的绩溪北、歙县北、黄山北站,最大限度地串联了杭州至黄山沿途客流量较大的城镇和风景名胜旅游点。
逐点设计,处处如画,绿化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乔灌结合、错落有致,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杭黄高铁项目部遵循着这些绿化原则,实现了绿化效果与周边景色的融合统一,让隧道进出口绿化展现出“一洞一景”。铁四院参与编制完成的《铁路工程绿化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标准》,填补了全国铁路工程绿化建设标准空白,标志着杭黄高铁绿化建设已上升为全国标准。
铁四院杭黄高铁环评专业设计负责人许阳介绍,建设者在施工过程中共移植树龄2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10余株、富阳区罗汉松200余株。他们在桐庐隧道施工时,优化施工方案,改明挖为暗挖,成功保护了隧道上方80余株古桑树。
在富春江边210省道旁,屹立着两棵千年古樟树,其中一棵正好位于正在修建的富春江特大桥22号墩位上,要么砍掉,要么移栽。为了保留古树,建设者决定让其东挪40米。然而,移动一棵高约20多米、直径2米的古樟并不容易,不仅动用了吊车、铲车、起重机等大型设备,整个迁移过程大约耗时一个月,花费50万元。
① 杭黄高铁路基边坡绿化 罗春晓/摄
迁移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请专家为古樟复诊,为它施肥、喷药驱虫等。到今天,古树已经完全成活,树干上虽还缠绕着草绳,但挡不住翠绿盎然。“钱是小事,如果它能再活500年,这事没有遗憾!”杭黄铁路五标段项目书记张华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杭黄高铁建设中,绿色设计成为杭黄高铁的“最美留白”。为保护杭国家一级水体千岛湖,铁四院和施工单位一起对碧波之上的杭黄高铁进贤溪大桥采取“清水成孔”工艺,水中墩采用高桩承台,减少水中开挖,从源头上杜绝泥浆排放,守护一湖碧水。
浦阳江特大桥是全线跨度最大、长度最长的一座特大桥,“为防止高铁桥梁基础施工时泥浆渗漏,我们投入100多万元,搭设标准化水上栈桥,在栈桥周围安装钢管防撞墩,用薄膜灌袋收集水下桩基施工产生的近13.5万方泥浆,有效防止了污水外溢到江中。”中铁二十四局浙江公司副总经理茅欢明介绍说。
铁四院杭黄铁路指挥长龙安宝感慨道:“我越来越深地体会到,我国铁路发展不再单纯追求技术、规模上的高大全,而是更加尊重自然和人文历史,更加注重与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文设计,一站一景,打造全国最美景区式高铁站
杭黄高铁不仅沿线风景如画,每一处都是人们心目中经典的烟雨江南,这条线路上的车站也宛若颗颗璀璨珍珠,一站一景致,成为全国最美景区式高铁站。
“突出人文设计、人性化设计,我们注重交通功能、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努力打造一批精品站房。”铁四院建筑专业设计负责人刘妤介绍。
在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80%的山水在桐庐。桐庐站房建筑造型摹写山水神韵,轮廓高低起伏,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用现代化的建筑手法,演绎国画里的焦墨运笔,层峦叠嶂的韵律。
建德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新安江水穿流而过。建德站站房采用大屋面加柱廊的形式,简洁大气的屋面与富有韵律的柱廊共同构成东大门的建筑意向,象征建德开放迎宾的美好寓意。候车大厅采用白色铝条板局部设置仿木纹铝板灯带,犹如
江水缓缓流淌,很好地体现了建德市的江城文化。
千岛湖站位于千岛湖东北角,南有青石湾山地公园,北有萝卜山屏障,潭头溪穿站而过。风光旖旎的千岛湖距站房200米左右。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千岛湖站。站房轮廓线以山势起伏为意境,抹黛瓦色的坡屋面、藏风聚气的入口柱廊搭配高架站场侧方铝格栅,塑造空、灵、透、秀的江南小筑,与站房周边小桥、流水、民居融为一体。玻璃幕墙上的青山倒影与富有韵律的坡屋面交相辉映,绘就一副水墨丹青的长幅画卷。室内装修以淳安县历史文化为主题,发掘睦州文化的底蕴和传承脉络,通过砖雕、石雕及具有现代科技的声、光、电等科技手法来讲述淳安县历史文化风貌及风土人情。
三阳镇地处皖浙交界处,坐落于美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脚下,被文学家郁达夫、林语堂喻为“东方小瑞士”。站台高40多米的三阳站,是杭黄高铁由浙江省进入安徽省的第一个车站,也是全国唯一的乡镇级中间高架、两端进洞的高铁站,是全线最有特点的一个站。
此外,铁四院在杭黄高铁站房设计中突出了融合性。全线多个车站通过高架广场、换乘廊道、风雨廊桥等,与其他交通方式实现同站换乘。千岛湖站打造沿溪亲水景观平台,成为全国唯一与5A级景区游船无缝换乘的车站,实现了与市政配套的深度融合。
② 黄山北站 毛惠清/摄
③ 杭黄高铁路毛蓬岗隧道出口 刘志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