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教学中的“自由”与“理性”
2019-04-23陈静亦张天明
陈静亦 张天明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教学,“自由”,“理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7-0041-04
始于世纪之交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重要理念。为此,人们针对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展开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作为学科教育的一个分支,历史教育中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相关主题也受到历史教育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目前,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历史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走向“五大核心素养”,这为历史教学改革和研究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课题。但是,未见有学者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来研究历史教学中的学生“自由”与“理性”。在此,笔者试作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自由”: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自由”的含义有很多种。在中国古文里,“自由”的意思是由于自己,不由于外力。法国哲学家雅克·马利坦曾言,“自由就是不遭受阻碍,不受约束”。①心理学意义上的“自由”是指不受外力束缚,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教学中的学生“自由”是指教师创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身心不受束缚,能够按照自己的计划和设想完成自己的事情。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历史教学问题的解决。当前,《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列为五大核心素养。历史教学如要有效培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使得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历史素材,自由探究历史学习主题,自由表达历史学习观点。
(一)自由选择历史学习素材
傅斯年认为,“史学即史料学”。这虽然只是实证史学的“一家之言”,但却反映出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即历史由大量史料构成,历史研究基于史料。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史料实证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理解能力、历史解释能力以及家国情怀。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
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历史教学,都应该在获取充分的史料基础之上展开。学生的历史学习必须破除多种束缚,尽量全面、充分地获取和占有史料,教师应指导其自由地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史料。在历史学习中,史料获取的地点不局限于校内,可走入社区、农村,询问历史亲历者,可走到博物馆、历史遗迹遗址、档案馆、纪念馆,感受历史,查阅资料等。当前国家提倡的中小学生研学旅游,无疑为学生走向校外获取史料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机会。史料还可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查阅相关的史学和历史网站获取。教师应去除史料仅仅来源于历史教材和历史著作的狭隘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古代的诗词歌赋、戏曲、小说、雕刻绘画、家书等文艺作品也能反映出一些当时的历史背景,桥梁、墓地、战场等遗迹、遗址也是很好的史料。
对各种类型的史料,教师可指导学生进一步细化,如历史图片按照内容划可分为人物图像图、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图、科学技术图、艺术图、地图;按照形式可以劃分为文物照片、历史场景和事物的想象绘画图、漫画提示、说明图、地图。①学生可在历史学习中多搜集相关图片,根据图片性质和学习需求,多样选择。
此外,历史歌曲、节日、家乡自然人文等都可作为历史的学习素材。教师将这些较为感性的素材引入历史学习中,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历史情感。如上海沈清波老师的“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课,就引入了《三峡石碑景区图》,用学生熟悉的家乡风景和家乡历史人物(第十一师师长胡琏与妻作别的家书)导入,结合周恩来、张学良的话语,杨靖宇、卢作孚、小女孩杨惠敏的英雄事迹,汇成了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合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总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以自由开放的心态对待多种学习素材,广泛搜集,恰当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求真原则,才能使历史的学习变得趣味盎然和成效显著。
(二)自由探究历史学习主题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②这是对世纪之交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发展”等教育理念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2013年教育部成立以林崇德先生为首席专家的“核心素养研制组”,该研制组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无论是三大方面之一的自主发展,还是中观层面的学会学习、创新实践,都体现了培养学生个性、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的重要目标,也折射出在教学中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必须实施“自由探究”的路径诉求。于此,“自由探究”指的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或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兴趣所长,自由选择学习主题和自主探究学习主题。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或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学生通过自由探究可以有效凝练这些素养。
唯物史观渗透在历史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入地探究、批判、分析,才能有助于其真正理解唯物史观。同时,唯物史观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经典中有详尽和最初的论述。学生若将这些经典作为探究的素材,可以提升自己的唯物史观素养。历史和地理是天然的联盟。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对历史进行自由探究,就能更加清晰地感知历史,容易摸清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建构起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而对史事做出合理解释和正确判断。当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相对感兴趣的历史探究主题后,历经收集史料,整理史料,甄别史料,确定材料证据,在对历史有着深刻感知的基础上,会根据一定的史学理论,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形成客观的历史认识。“解释这一因素渗入每个历史事实之中”。③要合理正确地解释历史,必须明确历史事实。当学生主动“走入”历史、真切感知历史,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使命感会更加真切。
在学生的“自由探究”中,教师应引导其注意如下几点。第一,要选择熟悉的、喜欢的、擅长的、有基础的主题,乡土史、校史、家族史都是很不错的探究课题。第二,如历史学家那样去“做历史”。1972年,英国出台“学校委员会历史科13-16计划”。该计划指出,无论在小学还是在中学,学生都可以通过研究史料,像历史学家一样来学习和探究历史。这样“学生就能把他们自己卷入到重新思考历史的尝试中去,并能部分地重现过去,体验历史情境中的人和事”。①正是由于这一计划的大力推行和这一理念的广泛实施,英国的历史教育才逐渐摆脱了危机。第三,自由探究的活动形式应多种多样。有学者曾对研究性课题活动的开展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形式主要有: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读书活动并编写读书报告,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撰写历史人物小论文,编写报章的社论和报道;组织讨论,组织辩论,采用模拟、角色扮演等。②这些可以作为我们指导学生开展自由探究历史活动的重要参考。
(三)自由表达历史学习观点
在历史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表达,这既是历史学解释性的特性使然,也是张扬学生个性、锻炼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需要,“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③
历史教师应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可以做到自由表达,如围绕某个历史问题,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打破历史学的学科藩篱,从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学、政治学、语言学、音乐学等角度,多层次看待和分析问题,采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对历史问题进行评价和解释,不唯师,不唯书,不唯众,敢于创新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史观上,可以在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开放的态度适当地向学生展示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的成果等,④这些与唯物史观并不相悖,反而在某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⑤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教师应该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自由发言。在讨论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要保护不同的历史观点。对学生之间的分歧,教师应肯定他们对历史知识探索上的积极性和所发现的闪光点。
当然,在学生自由表达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对学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个性化、多样化和人性化。自由表达也是让学生在“日日新”成长过程中的不断试误,学生暴露出历史学习中的不足或不当言论,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学生需要自由,但自由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有组织前提下的“理性”的自由。学生在践行自由的同时,必须理性地把握自由之度,坚持和遵守一些必要的原则,以保障教学的自由之车行驶在正确的轨道之上。
(一)必须严格遵守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含有诸多科学的社会理论,如人类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等。⑥这些理论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
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和熟悉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原則和指导思想,渗透到每一次的历史学习与探究中。⑦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自由探究历史主题和自由表达历史观点,但是,如果出现与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思想有所背离的状况,我们将站在唯物史观的科学立场对此进行批判和引导。
(二)必须充分体现历史教育的学科性质
新课程改革启动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学科教育的“学科性”有所失落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科教学性质畸变、教学方式方法套用、课程内容体系支离。①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学科教育“学科性”的回归。但是,学生在自由学习过程中,往往受到惯性的支配,让教育学或心理学意义上的自由占据绝对位置,容易使得自由学习与探究历史的活动再次丧失历史味儿。而没有历史味儿或历史学科性的历史教学和历史学习如无源之水,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此,学生的自由学习与探究必须与历史学科特征紧密结合。首先,明确历史学习与探究活动中的核心素养目标,并在实施中予以深度渗透。其次,结合历史的特性展开自由学习与探究,如按照历史的时序推进来探究历史事件的发展;按照认知史料、理解分析史料、综合分析史料,先易后难,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来进行史料教学;②将历史研究法引入历史自由探究中。再次,对历史上不同领域问题的自由探究和自由表达一定要基于历史的角度。
(三)必须适当发挥历史教师的引导作用
无论如何突显学的地位,教学中的学都是在教的干预和影响下进行的,没有教师的组织、指引、调控、激励、评价,教学就不成其为教学。③中国古代先贤对教师的作用多有论述,如孔子以“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明确了教师作为启发者的角色。《吕氏春秋》特别强调教师在纠正人的不良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战国时期的一些著名贤士,原先曾是“刑戮死辱之人”,但后来不但没有受到制裁,反而成为“天下名士显人”,这里主要的原因是“得之于学”,是教师善于教育的结果。④唐代韩愈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解惑,是解答学生在学“道”和“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所有这些道出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知识、经验的相对缺乏,学生在历史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困惑。在这个时候,历史教师适时启发、解惑、诱导,如同拨云见日,会让学生豁然开朗,甚至醍醐灌顶。同时,在自由表达一些历史观点时,部分学生或出于哗众取宠心理而标新立异,或出于某种思想支配会发出一些不当言论。此时,历史教师就应该对其进行纠正,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前,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历史含有丰富的立德树人素材,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学科,必须高度重视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历史教师在学生迷惑、迷失、捣乱的时候,必须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及时的纠正。
【作者简介】陈静亦,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员,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张天明,绵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雅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