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镌刻在墓碑上的人生

2019-04-23

中华儿女 2019年7期
关键词:碑文墓志铭逝者

每年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之时,中国老百姓又迎来了一个民间流传很久的节日——清明。

每当这节气,大自然才真正拉开了春天的序幕,和风送暖,草木葳蕤,春意盎然。清明,也代表著祭奠和怀念。这一天前后,许多中华儿女会回乡祭奠祖先,或缅怀先烈,追思故人。

清明前夕,本刊记者探访一些墓园发现,墓园内有不少打动人心、感人至深的或长或短的碑文,这些碑文或充满诗意、或令人感怀,寄托着生者对逝者的哀思,每一段碑文的背后都记录着一段不一样的人生。

墓碑,人类对死者埋葬处所做的一种纪念性的载体,一般以石质材料制成,也有使用木材、金属材料和其他材料制成。人去逝后,如要立墓,大多都要有墓碑。墓碑盛行于汉、唐,以后成为定势。碑文可以是逝者自己生前备写的,也可以是亲友后写的。

墓碑文化是殡葬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具文化内涵、最有遗存价值、最能体现心灵境界的一种特殊社会文化,随着人们殡葬思想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墓碑上花费心思。墓碑上一般刻记死者的姓名、籍贯、成就、逝世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与死者的关系。也有一些碑文,特别是一些名人墓碑上镌刻有一些用心、用情、用泪、用血、用爱写下的语句,或浓缩了漫长的人生路,或表尽了无限的人世情,有悲痛的哀思,有幸福的回忆,有激励人奋进的豪言,有警示后人的训语。这在世者与死者感情交融的文字,充满了人生的哲理,字里行间都道出了人生的真谛,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碑立于墓外,墓志与铭埋于墓内。早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一些身份低微者的墓里会放一块砖,砖上刻三五个字,一般是墓主的姓名、籍贯。东汉时,已出现墓志铭的雏形。东汉末年,由于曹操反对厚葬,禁止立碑,于是魏晋时期人们开始把墓碑埋入地下,置于墓道或墓室里。到南北朝时期,埋入地下的墓志铭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体,通常前一部分的序文称为“志”,后一部分的韵文是“铭”,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墓志铭多是一个人的人生理想、一生的追寻。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的,以求得人死留名,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史料价值。墓志铭的繁盛期于南北朝到隋唐,由于这一时期的史料有限,出土的墓志铭对于古史研究有较大助益。辽、金、西夏的墓志铭,许多使用契丹文、党项文、女真文,史料价值大。元代墓志铭放置方式则出现变化,一度时兴镶在墓墙或墓室门上。到晚清、民国,受西方影响,人们不再在墓室埋入墓志铭。

寥寥数语的碑文是逝者一生的浓缩。在碑文这一悠久的载体上,延续着文化的精粹,有着推动当代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追思逝者,鞭策生者,是人生的精髓的缩影,是精神财富的积淀。在我们眼里,碑文是墓主人一份浓缩的历史档案,同时呈现的也是微观的当时社会。我们研读那些遗留在人间的碑文,推出“镌刻在墓碑上的人生”专题。在这里,我们讲述名人贤士的碑文来表达对先贤的崇高敬意,我们还原特别岁月的无名英雄鲜为人知的传奇人生以示感恩。特别一提的是,我们专题里寻访了一位“活烈士”。这位“活烈士”得知自己被误作“烈士”并立了墓碑,感慨万分,随即前往为“自己”扫墓,手抚“自己”的墓碑,怆然泪下。我们还记述了一些英雄群体碑文后面的少为人知的细节,钩沉那段已经沉淀在岁月里的往事,感悟那墓碑上所镌刻的永恒。读着碑文,俨然翻开厚重的历史书页,每一个碑文字符背后是带血的故事。透过墓碑,还可以感受到那些气壮山河的震撼性历史场面,我们再现碑文背后的细节,为了便是铭记历史,致敬英雄,感恩岁月。

墓地,人生的归宿地。墓碑,人生的休止符。碑文,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的“介绍信”和“身份证”。生,在生命的这一端;死,在生命的那一端。阅读碑文,一个个逝者的特别形象似乎跃然于眼前,而这背后多是活者对逝者满满的爱和深深的哀思。通过本专题,悄然回望逝者的一段段人生,既是对“生”的梳理,也是对“死”的思索。这些碑文有引人启迪的,也有触及心灵的,每一段碑文都道出对生命价值的感悟。其实,每个人终会总结自己一生的“墓志铭”或碑文,然而题词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因为他是自己历史的主人书写自己对自己这一生命历程的领悟。

春的气息越来越浓了。黄灿灿的油菜花不断地摇曳着,一根根小竹笋破土而出,人们走在芳香四溢的原野上,暖暖的阳光温煦地照耀着……又是一年清明至,在这慎终追远、遥寄哀思的时间节点,让我们在回首中铭记,在缅怀中传承,把家国精神融入民族的基因血脉里,激发不负昨天、无愧今天、开创明天的磅礴能量。

猜你喜欢

碑文墓志铭逝者
纪念
充满自嘲与幽默的西方墓志铭
墓志铭
墙壁
笑着说再见
墓志铭
彝族碑文略论
彝族碑文略论
墓志铭
最大坟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