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预算不平衡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4-23胡疆

时代金融 2019年8期
关键词:会计制度教育

胡疆

摘要: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将于2019年全面实施,新的核算制度将真实的反映出高校的收支状况,部分高校以往的预算不平衡问题也会随之显现。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照原因提出了解决方案,旨在新制度下,对高校预算编制提供几点建议。

关键词:预算 政府会计

近年来,围绕着高校预算管理经历了一系列的机制变革。从国库支付管理、政府采购管理、非税收入管理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等等,可见预算在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极其重要。但是,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育成本的不断提高,部分高校出现了预算难以平衡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建项目持续上马,银行贷款压力增加

高校基建项目陡增是有历史背景了,可追溯到全国范围高考扩招伊始。学生数量的扩容,势必要求高校提供相配套的宿舍、食堂及教学楼宇,因此高校自那一时期开始,纷纷加大基本建设投入。从2006年至2012年,直属高校基本建设投资共计完成882亿元,年均126亿元。近几年来,高校基本建设有了新的内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础上,赋予高校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三大新职能。这就要求高校勇于创新,与国际国内接轨。孵化器、科技园、新校区建设在高校范围内蓬勃兴起。从拆迁改造、到基础设施、兴建楼宇、配套设施,几十亿、上百亿投资屡见不鲜。而这些巨额的资金投入除获得财政资金支持以外,仅通过自身的造血能力,大多数高校肯定是无力筹措的,纷纷走银行融资贷款的途径。目前,一些高校贷款总额已达到或超过2009年“第一次化债”前的水平。但是,犹如机场、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样,高校基本建设投资大,回报周期长,贷款年限多,巨额的本金和贷款利息势必影响近期的高校财务状况,造成预算难以平衡。

二、教育成本显著提高,学费标准长期不变

这里所讲的学费是指高等学校向受教育者收取的学费、住宿费等,是高校教育事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收费标准按照学生类别和专业的不同,由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上一次大幅度提高收费标准要追溯到二十世纪末,出于保护学生受教育权利等目的,近20年来,收费标准一致未予整体上调,沿用至今。而这20年,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长的时期,GDP由世界排名第六跃升至第二,仅次于美国,总量增长了10余倍。以一名普通本科生学费5000元标准为例,2000年时,这一费用相当于一线城市一个普通家庭2-3月的全部收入,而现在人均月收入也要8000-10000元。孩子上大学交学费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讲,不再是大额支出,甚至不如学龄前儿童几次早讲课昂贵。但是,当前高校不论是人员成本还是公用成本却显著提高。为了不断提升自身办学实力,在“双一流”竞争中你争我赶,许多高校不惜重金搞“人才大战”,一边高薪留人,一边高薪挖人。养老、医疗、职业年金等社会保障费用也同样加剧了高校的用工负担。公用支出的增加更不必说,千万资金仅仅可以搞些公寓、食堂的装修工程,更新教学设备的投入那就更是昂贵。这种教育成本负担成倍增长,而学费收入却长期维持不变的情况,迫使有些高校已经不愿意增加本科招生规模,甚至缩减指标,留出空间办非学历教育、办MBA,办高端培訓。这一现象已经说明本科教育对于大学而言是亏损的,不得不引起重视。

三、预算指挥作用不强,绩效考评制度不健全

至今由于尚未实行成本核算,难以准确确认分摊成本,导致高校预算编制无法与教育成本指标挂钩。当前的分配原则主要遵循校内制度约束。将分配原则以单位制度的形式加以制定,用来作为分配的依据。虽然较比单位领导间博弈的方式,看似有了制度保证,是一种公平、公开的模式,但制度本身缺乏数据基础,有较强的主观判断,仍难以让人信服。即使有些部门预算编制以上年或若干年度支出作为依据,采用增量的方式,进行下年度预测。但这种方式仍然有其明显弊端,一方面,它是站在上年数据执行有效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这种假设本身无法立足;另一方面,增量方式会传递出“要想下年多分配预算,则上年必须多花钱”的讯息,导致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在高校非常普遍。这也引出了第二个绩效评价问题。“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是绩效评价工作的原则和方向。目前,财政专项资金在这方面已经有了量化和非量化指标评价体系,项目从申报环节设定数量指标、效果指标、满意度指标项,项目完成后对标评价,进行绩效考评,依照测评结果分配下一年度拨款额度。而财政专项资金以外,高校并为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往往出现花钱大手大脚,成效无人过问的情况,浪费现象较为普遍。

公立高校是公益办学的性质,相比于经济效益更多的追求社会效益,而大学校长在任期内主要考虑的也是学校声誉,为此可能忽视财务状况。长此以往,如果任由高校预算赤字持续恶化,“宣布破产”不是没有先例,到时财政依然还要出手援助。诚然,造成这个局面高校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但也不能一揽子都由高校来承担这个责任。国家财政也好、上级主管单位也好,应该联同高校一起,分别从不同方面,来化解部分高校面临的财务困境,从体制机制上使高校走上正常的经营之路。

四、财政再度出手,改变拨款模式

高校基本建设最终形成的是校舍面积的增加,教学设施的更新,国有资产的增值。换句话讲,用自有资金用于基本建设的高校是拿出本可以涨工资的钱盖房子了,是为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而牺牲了个人利益的。出现财政状况不佳、预算收支不平衡的状况,财政理应伸出援手。与其坐观高校每年背负巨额贷款利息,不如早日制定政策再次化债,帮助缓解财政压力,甩掉包袱。当然,化债也要有明确的政策和策略,而不能一概给高校债务买单。应分清哪些债务是合理的,哪些建设用的是自有资金,不合理的或财政已拨付而超支的坚决不予办理,还应严肃追责。此外,财政的拨款模式也应该有所改变。原本都是真金白银的拨到高校基本账户,现在出于资金监管的目的,几乎全部变成零余额账户管理。这给高校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一则在资金调配调度上丧失了自主权,说是你的钱你又不能自主支配;二则会造成部分浪费,尤其是专项资金,本应该分年度建设或研究的项目,就因为专项资金的管理要求,而人为缩短建设周期或研究周期。事实上,以现在的技术手段和信息化水平,即使以基本户作为核拨账户,进行监管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当前科研性质的专项资金已经根据“放管服”政策的落地,可以遵照研究规律安排用款年限。下一步,教学经费也应效仿,进一步给高校简政放权。

五、明晰教育成本,放权教育收费

教育成本研究一度是当时的热门词汇,但终究没弄出啥结果,主要原因还是数据不准确,各家的结果差异很大,主观上也不存在利益驱动。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有声音已经传出,未来教育收费的定价权可能要还给高校。首先,一个重大调整即是核算方式的变化。原本高校财务制度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核算方法应用收付实现制,以现金收支作为核算的基础,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一次记入成本,而不在使用年度中分摊。造成某一专业的学生有设备投入的年份,支出规模就超大,没有投入的年份支出规模就很小,无法准确计量该专业真实成本。政府会计改革后,高校应用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这是核算成本的先决条件,固定资产投入在使用年份內分年折旧摊销,解决了成本核算不均衡的问题。当然,2019年是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初年,肯定会出现新旧会计制度转换的若干问题,距离高校成本会计也只是踏出了一步,真正实行成本核算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是可以看到高校实行成本核算,放权教育收费已然是大势所趋。

六、提升经营理念,全面绩效管理

高校党政负责人是预算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他的重视程度及思维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单位的预算分配方式。有经济学家说过,“校长有多少钱多无法满足自己的追求”。发展和竞争充斥在校领导的脑海中,促使他们不顾财力的搞建设,寅吃卯粮的谋发展。造成的结果必然的恶性循环,后来者为前人背负巨额债务。高校主要领导必须要转变这一错误思想,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必须要兼顾经济效益,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现在的政府工作方式越来越科学,越来越透明,权利被牢牢的关进了笼子。高校如果出现经济危机,还想如过去一样,抱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靠哭穷过活的思想行事,肯定只会自食苦果。同时,高校应尽早实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在编制预算时,依据职责分工设定绩效目标值,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议,目标充分的分配预算,目标不充分的少分配或不分配预算,年终对标审核,形成绩效报告,对于绩效考评不合格的单位和个人,形成问责机制,从而形成预算编制和考评相结合的“责权利”体系。

参考文献:

[1]进一步搭建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的方向探究.叶霖.经贸实践.2018年23期.

[2]对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张国魁.财会学习.2018年31期.

[3]精细化管理在高校预算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肖璐.科技经济周刊.2018年32期.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猜你喜欢

会计制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切合实际完善政府会计制度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思考与探索
《政府会计制度》创新研究及改进展望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