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分析
2019-04-23柯红
柯 红
(武汉市江夏区中医院针灸科,湖北 武汉 430200)
痛经是指行经时或前后时出现周期性下腹及腰骶疼痛,疼痛甚至剧烈难忍,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的一类症状。原发性痛经又被称为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未有病变发生的痛经。中医的针灸治疗使用方便且毒副作用小,通过调理后痛经不易复发。本文通过对该病患者采用的针灸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内容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90例在2017年8月-2018年9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原发性痛经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法分成各45例患者的观察和对照组。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药物治疗,口服月月舒冲剂并用温开水冲服,1包/次,早晚各1次/d,患者在经前一周开始服用,直到经期第3 d。观察组采取针灸治疗的方法,取患者的太冲穴、足三里、血海、关元、子宫穴、三阴交,常规消毒穴位并快速进针。对于气滞血瘀型患者采用泻法,使用毫针直刺;对于气血亏虚型患者可使用艾条温针;对于寒湿凝滞型患者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同时配合艾条温针灸,留针30 min/次,1次/d,5-7次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在经前3-5 d进行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服用一切止痛药物,连续治疗三个月经周期。
1.3 观察指标
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腹痛症状减轻明显,其他症状也消失或减轻,患者不服用止痛药物也能够坚持工作;有效:患者治疗后腹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有所好转,服用止痛药物后能够坚持工作;无效:患者的所有症状经过治疗后均没有得到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文章数据用SPSS 22.0软件处理,以x²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观察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66.67%,观察组的疗效更好,P<0.05。
表1 观察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n%)
3 讨论
通常原发性痛经的病因有内膜管型脱落、子宫屈曲、子宫发育不全、精神因素、变态反应状态等。该病常在年轻女性群体中发生,初潮后6-12个月开始,该病的发生率在30岁后开始降低,患者出现疼痛常在月经即将来潮前或来潮后在月经期的前48-72 h持续,呈痉挛性的疼痛,有时会很重甚至需要卧床数小时乃至数天。在下腹正中集中的疼痛有时也会向股内侧放射或伴随腰痛,临床上常会根据患者的全身症状、日常活动影响、服用止痛药的情况等综合判定痛经程度,如轻度,使患者虽有疼痛,但日常活动不受影响且无全身症状,止痛药物很少使用;中度,患者的日常活动和工作能力受疼痛影响,需要服用止痛药物,全身症状很少有,服药后有效;重度,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受到疼痛的明显影响,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服用普通止痛药物效果有限。
《诸病源候论》则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根据发病的因素、腹诊、痛势等可对病情的虚实进行辨别,根据调理冲任气血治疗的原则对该病采用针灸治疗,取得显著的的镇痛效果同时还能够使患者全身的状况得到有效改善[1],内分泌功能得到调整,从而使该病痊愈。患者子宫在月经期间会因为强烈痉挛收缩导致剧烈的疼痛,此时施以针灸可以将痉挛有效缓解[2],及时控制疼痛。血海和关元穴属于任脉下腹部经穴,通过针灸可以起到温阳冲任、暖下焦的作用;胃经合穴的足三里通过针灸可以起到利益胃气的作用;作为肾、肝、脾三经相交的交会穴-三阴交,可以使气血得到有效调理[3],太冲穴可以疏肝行气,为女子蓄血之处的经外奇穴-子宫穴也是痛经的病位穴,可以对子宫功能进行调整。其中温针灸结合艾灸和针刺疗法[4],留针时在针柄上点燃艾绒,将热力通过针体传至穴位中,借助经络、神经的传感和传递作用,使患者子宫内平滑肌痉挛性疼痛得以缓解,使内分泌调节作用有效发挥,从而起到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散结止痛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