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常用方法防治松干线虫的研究
2019-04-23许成林
许成林
(辽宁省实验林场,辽宁 清原 113311)
松干线虫的染病速度近年来显著提高,但是从松干线虫本身进行防治,技术手段少,防治效果不明显,防治成本高;而从切断传染路径的防治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在这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加,对防治工作实践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多种方法结合应用与实践,还没有太多的研究。本试验把传统的伐除染病植株、熏蒸方法处理残余伐根、诱捕器捕杀天牛成虫3种方法进行交叉设置试验样本,采取方差分析,对其显著性进行比对,得出重要的试验结论。本试验样本设置时,按照松干线虫对松属各科染病几率相同为依据;这是多年防治工作观察得出的结论。
1 样地设置
1.1 本试验设置A、B两个试验样本,样本A采用3种防治方法同时进行防治,样本B作为对照区,没有采取任何防治方法。为了试验样本的独立性,试验样本间距不低于15km;并对样本之间未作为试验样本的染病林分按照3种防治方法进行处理。
1.2 对每个样本直径在15km范围内的染病林分,同样进行3种防治方法进行处理。
1.3 对于试验样本内,存在染病植株但是没有发生枯死,影响病死木调查的因素,采取设置试验期限为3年的方法,调查数据一并计入统计数据中。
1.4 为了确保试验样地A、B试验前置条件的接近或相同,在试验开始前一年的秋季选取多个小班进行对比调查,尽可能选取交通不便利人为因素影响较小的小班作为选取对象,同时在试验进行年份期间,对于入山的主干线要进行人为干预,即对入山车辆严格消毒,以防带入天牛成虫影响试验数据的独立性。每个待选小班均为红松纯林,海拔在100~400m,林冠以下灌木全部伐除,清理至林外空旷处焚烧。
1.5 在待选小班内选取病死木、虫口密度极其接近或相同且间距大于15km的2个小班作为试验样地。
1.6 试验中,以诱捕器诱捕天牛头数作为虫口密度中虫口数量,计算出以单株为基本单位的虫口密度。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
供试器材及试验材料:M99-1天牛引诱剂、折叠撞板式诱捕器,耐老化塑料,磷化铝片剂。
2.2 试验样地的确定
2.2.1 试验前一年选取间距15km以上的待选小班15个,在天牛成虫羽化期间5~7月每个小班按照1个/hm2的密度安置诱捕器,诱捕器尽量安置在小班中心地带,每3天收集1次诱捕器内诱杀天牛,记录数据。
2.2.2 9月调查待选小班病死木、天牛虫口密度,选取距离大于15km数据极其接近的2个小班作为样本A、样本B。
2.3 试验及数据采集
2.3.1 每年9月份调查病死株数,并伐除病死木;伐除的病死木树干枝叶清理干净,移至林外空旷处彻底焚烧。
2.3.2 病死木伐根处理。在距离伐根外缘50cm处,围绕伐根开25cm深沟槽;将磷化铝片剂1~2g散置伐根四周;用耐老化塑料布封盖其上,四周埋土压实。
2.3.3 试验年限为3年,每年5~7月在A、B中按2个/hm2的密度安置诱捕器,调查虫口密度。
3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两样地对比防治试验调查结果
4 问题及讨论
4.1 样本A在试验期第一年秋季采取伐除病死木,所以和样本B在5~7月份虫口密度,病死木都无显著差异;但是当连续3年采取防治方法后,无论病死木还是虫口密度都产生显著差异,样本A呈现大幅下降趋势,样本B则呈现大幅上升趋势,推论可知伐除染病植株、熏蒸方法处理残余伐根、诱捕器捕杀天牛成虫3种防治方法对于防治松干线虫以及除灭中间媒介天牛具有显著效果。
4.2 以上3种方法在实施期间,必须结合人为干预,即对入山车辆严格消毒,以防带入天牛成虫,影响防治效果。
4.3 防治松干线虫应当大区域联合施防,打破区域、部门单独作战的常规思维模式,才能有效控制松干线虫的染病几率,降低松干线虫染病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