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大学与西安岁月

2019-04-23马知遥

延河(下半月) 2019年3期

马知遥

我离开生养我的阿克苏小城时17 岁,那年我是去古都西安,所以尽管和自己当初的高考志愿有差距,但我还是要去。我已经厌倦了焦虑和高压的高考生活,我要上大学,这几乎成为我内心的呼喊。

当我独自一人要坐长途车离开家的时候,完全没有什么害怕的概念。我满脑子都是去看世界的渴望,甚至从来没想过是不是需要父母送一下,而我的父母似乎也没有这样想。17 岁了,该到独自上路看世界的时候了。

当时离开家的记忆只剩下一个,就是当长途车已经走了,车后腾起尘土,却发现父亲骑着自行车跟着车走。那时候我勇敢地对他说:“别跟了,快回去吧,放心。”其实是自己虚荣心作怪:我是堂堂男子汉,不需要父母那样对我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父母的心一定很焦灼。那年我才17 岁,和当初父亲离开家时一样大,那时他离家遇到过不让工作,不让上车,被人骗的事情,遭遇到没人帮忙的无助感。他们是怕我出门之难。

上路了才知道,我的家离大城市有多么远。车离开小城后很快就进入了茫茫戈壁,这是一个被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包围的小小绿洲,这是一块当年援疆青年们一铁锨一榔头建造起来的绿洲,这是一个埋藏了父母青春秘密的绿洲,这是埋葬了外婆的绿洲。走了一天一夜,中途吃了一次饭,司机停车让男左女右小便过几次后,车徐徐进了库尔勒城。这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要人口的城市,听说当年从沙俄的痛苦统治下东归的就是这一块的蒙古人。住的旅店是那种最普通的大车店,大院里有很多间房,一个房间能住十多人,出门时母亲给我装了一个手电筒,说晚上上厕所可以用,没想到当时就用上了。因为旅店院子里没有灯,晚上上厕所都要出去。也就是过了一夜,第二天天麻麻亮,司机招呼大家赶紧到外面吃早饭,然后收拾好东西准备出发。

上了车以后,我发现我昨晚拿出来的手电筒没了,忘在了旅店的窗台上。接下来我要从库尔勒坐车到乌鲁木齐,然后从那里坐到西安的车。到乌鲁木齐要坐一天一夜。到了目的地时,我竟然睡着了。司机敲醒我后,我发现车上只有我一个乘客了,我赶忙下车。

三天两夜的火车,已经让我忘记了那漫长的感觉。我路过了父亲的故乡甘肃武威,路过了那个叫黄羊镇的小站,那就是父亲离开家的地方。路过兰州,一路往东部来。到西安的时候,我有点懵,这么大的车站是我从来没见过的。而且据说要坐公交车,那也是十七年来头一回,我甚至还不知道该怎么坐。记着要去的地方叫吴家坟,可走了一个多小时,一路上人挤人,就是没到叫吴家坟的地方。好容易听到了报站的名字,车还不停,我就赶忙要求司机停车。结果司机很惊讶地看着我说:到站下车,现在没到站,不能随便停。

我有点脸红。我的行为充分暴露了我来自一个陌生的小城,没有见识。

我该怎么评价我们这一批出生在西部的孩子呢?我们又如何看待我们的成长?父母这一辈人因为要改变命运的向往离开了故乡,他们没有多少特长,没有多少文化,只是带着活命的想法跑出来。他们在新疆付出了青春和汗水,他们似乎在等我们长大,长大到一定程度能够自己走出新疆,他们知道还有更好的日子在等着我们。他们一开始就知道。

记得父亲曾经说:男孩子走得越远越好,女孩子就留在身边。那时父亲没有想到我们会走多远到哪里去?我那时也没有想过我今后要去哪里?只是有一个冲动,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去看看上海北京西安这些大城市,过去都是听别人说,而我从未去过。可我没有想到,一出去就是几十年,不曾回头。我想父母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想法呢。他们当年是为了生计,只不过我现在是为了一种完美的理想,寻找和父母不一样的生活。也许我带着的是父母的另一种理想?

在西安上学的那些年,我经常想起高中时代的自己。上大学的悠闲、自在、学校氛围的宽松,让我突然感觉像是在天堂。我终于明白了当时一个教地理的姓员的女老师经常苦口婆心地劝说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一定要考一所好的大学,进了大学你才能感到自由和轻松,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所以,你们一定要咬紧牙关,为了明天的美好生活继续奋战。她那么说的时候,我就在桌子上用钢笔写了一行字:要为人上人,须吃苦中苦。我是在解释她的话,但是对什么是自由和轻松我还没有任何概念,因为那时还没有经历。

进了大学,周围其他院系的同学开始羡慕我们:原来最轻松最浪漫的就是中文系啊,他们每天的学习就是看小说,他们没事就给女孩子写情诗。我们在背公式在做实验,他们在给女孩子弹着吉他唱着歌。所以,中文系的男生都酸不溜秋的,这是其他同学对我们的整体印象。

大学时代那些事情,十之八九都很相似。比如初恋,比如第一次舞会,比如兄弟情谊,比如和女生友谊宿舍的点点滴滴。这都可以不写了,写写那些励志的事情吧。因为在你看来很无聊的事情就是无聊的。

大学时代晚上整夜谈论做爱,谈论谈恋爱技巧的是常态。那时候,小伙子们被撩拨得七上八下的,黄色笑话、黄色段子成为青春时代的性启蒙课。很多不知道的知识,都是在同龄人的议论和讲述中获得的。

这就是大学校园。知识、智慧以及看似糟粕和无聊的信息共同构成了青春期的阅读。这些懵懂的青年们相互提示,相互扶持,把最珍贵的四年时光共同度过了。而关键是,这样关键的成长期在大学里,在自由自在的时光里,是在和同龄人的共同成长中获得的。这尤其显得珍贵。

我那时上的是师范大学,是国家发饭费的那种,每月有二十几块钱,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这是很大一笔费用,尤其是饭量小的女生,每月都有节余,这也成了很多男同学巴结女同学的一个理由。因为在很多女同学用不完的同时,很多男同学在饿肚子。一些贫困地区来的学生家里根本就没有钱再资助,有些家里每月也只有十元钱的补贴,所以饭量稍大点,学校发的那点饭票没到月底就用光了。于是,找个女生做朋友成了一些男孩子共同的想法。

至于这样的恋情能持续多久,则另当别论,还别说在那样的情况下,每个班级还真成就了几对。

回过头来看,大学时代你已经能够看到很多同学将来的发展,看到他们的未来。比如当时就很会走上层路线,和辅导员关系紧密的同学有几个毕业后留到了西安,然后就真的当了官。有些在校园里谈恋爱后结婚了,也生了孩子,没有像当时很多人说的校园的恋爱不可靠。但也有毕业后就分手的,哭哭啼啼的。

大学毕业的同学很微妙。以前在学校不说话的同学多年以后可能会很亲近,因为经常往来的缘故。有些关系很好的同学,因为彼此生疏,加之随着时间的流逝,双方发展的路向不一致,有的成功,有的很平常,也就分开不来往了。这似乎最终成为事实。曾经有段时间,我非常想和同宿舍的所有同学联系上,但电话过去,那边很冷淡,也就心凉了。还有几次聚会,本来一个班的同学总有好几位同学缺席,没有任何理由,也让大家感到很惆怅,当年少年的四年相伴,最后总有人要主动远离,情感上远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们知道有些人发生了很大的人生变故,有的人则是遇到了很大的难事,也有的纯粹是自卑,感觉和老同学们已经无话。

同学友谊也是能说断就断的,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我们上学那会儿也有师生恋,有成的。幸福与否,我们真的不知道。

在当代中国,如果要改变命运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高考。一个人如果能够勇敢地参加高考,他其实就在经历一生中对性格和品格进行修炼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很多成名成家的人自豪地宣传他们没有上过大学,他们小学毕业成就了现在的事业时,我通常选择掩住自己的耳朵。这些是极少数。他们或者有过显赫的家世,凭借祖上的产业和家族的影响,很快就获得了成功的资本;要么是过早经历社会,但通过家族影响和所谓的贵人帮助,获得了眼下的成功。或者在一个大转型时期,他们凭借敏锐的嗅觉成功地把握了机会,经过巨大的波折最终成功。

但大多数中国人的成功,或者改变命运的方式是高考。这是一个极为普遍而且相对公平,且风险较小的选择。这里面人情世故最少,离腐败最远,几乎是国人共同见证和目睹的平等竞技场。

当上了大学后,最美好的青春才刚刚开始。在本科四年时间里,可以无忧无虑地看书,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可以选择名师去听课,可以参加各种学生社团举办的各种兴趣活动,可以培养自己各方面的业余爱好。好的大学是这样的,你进入的那天,你只要勤奋,就是不怎么学习,好的氛围也把你熏出来了。你能够做的,就是用心留意那些思维方式,那些学术方法,那些智慧的内容。有直接引导的就从入学起开始研究生的备考,没有引导的就稀里糊涂地毕业然后找工作了。但无论如何,高考上大学成为普通家庭的美好愿望,也成为一个普通家族的常见选择。所以,在中国很多家庭在给送祝福时都是:祝你考上一个好大学。

好大学,这是高考中另一个更高一点的目标。好大学意味着你比别人有更多好的机会。好大学一般集中了国内最为优秀的教师。你自己想一下就知道了。那些毕业的优秀学生毕业后首先选择的是大城市,大城市里的名校。你考入一所名校,就等于成为了名师的弟子,你受到的影响就高于其他人了。

不管你情愿不情愿,高考作为人生的一道分水岭,让一些人往高处去,让一些人回到原地,甚至到了低处,这是最简单的竞争遴选。到了大学,又会有新一轮的遴选,好的学生往更好的更高的地方去,这也符合竞争的原则。

当然这时候家族和人脉的作用非常大,好像在我们那时候也开始有了拼爹的说法。好爹有权有势,毕业时可以让自己的儿女到好单位去,没有权势的学生们只有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的才华并不能完全操控自己的命运和前途。那时候沮丧是一定的,但不能放弃。

四年的大学生活我立志当一位作家,到了中文系不当名作家就白学中文了。于是天天在课堂上写诗写小说,渴望着一炮走红。那时没有网络,每天写的诗歌也只能在本子上,然后找一两个同学传看,评价一下而已。这时候最好的环境是同学中有支持欣赏者,老师里有引路人。这两者我都具备了。同学里有几个喜欢写东西的,几十年后他们还一样在写。老师就是写作老师刘路,他总是幽默地在引导我们好文章是咋样的。于是大二我就开始发表诗歌和散文了,接着是大三时在全国大赛征文里获得小说头奖,拿到了666 元的奖金。

我觉得大学能给予我们的就是奠定梦想,让你四年后长出飞翔的翅膀。当你的理想比较踏实时,你就很难改变梦想了。

四年的大学,让我锻炼了很好的文笔。至少在毕业时,我确信没有几位能有我诗歌语言功底小说的叙述能力。能力是平时练出来的,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尽管和自己成为大作家的梦还有距离,但那时我至少已经通过发表感觉到了距离在缩短。当然最后能成为什么,我自己也无从知晓。就如同我后来也没想到,自己转来转去回到了高校,成为学者,作家成了自己的业余职业。

曾有人提醒我,你要端正你的态度,你的简历中不能写成业余写作。我知道她的意思,但我想我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吧。我的实际情况是业余写作,但我的追求是专业水平。业余写作是从职业的角度说,从写作的层次和要求来讲,我们要比专业的作家还好,否则对不住命运的选择和那些年的青春梦想。

一个人的梦想不是无缘无故的。

比如有人说你怎么就知道你以后能当作家呢?你凭什么就坚持这个梦想呢?

其实梦想来自对事物的喜好,因为喜欢阅读,喜欢写作,选择作家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没有这个爱好要硬成为作家,那是多么痛苦的事情。

其实任何一个行当,只要你喜欢,你就可以成为那方面的专家。选择自己一生喜欢的事情去做,并且做大做好就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