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唯物主义对近代理论的创新

2019-04-22王晓斌

神州·下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创新

王晓斌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之心愈演愈烈。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本文力图分析近代理论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认识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理论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人类社会;创新

近年来,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森林面积不断缩减、水资源污染、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己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对比近代三大理论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同,分析新唯物主义的创新之处,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近代理论视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文以笛卡尔、康德以及费尔巴哈的观点为例分析近代理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一)笛卡尔: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思维方法

主客二分的思维方法认为,自然界是消极被动的客体,没有认识的能力和能动性;人作为主体,则反之。其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人与自然对立的绝对性。人是有思想和精神的主体,而自然是被动的认识改造对象,作为客体出现,二者是绝对分离的,即从根本上否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联系。第二,人与自然彼此独立存在。人与自然虽然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但相互分离,根本不存在相互依存的说法和状态。因此,在社会研究当中,不涉及自然的存在,反之亦然。第三,人与自然关系的等级性。人具有创造性,可以进行生产实践,并且可以对事物进行价值的判断,所以人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相对人而言,自然是受动的客体,只能消極接受人的价值判断,因此人的地位高于自然。

(二)康德三个层次的自然观

康德的自然观分为三个层次:

1.作为物自体的自然。康德认为在现象界背后存在有一作为它的基础的本体(即物自体),它是理性所追求的理念,是人的理性只可思之而不可知之的的对象。这种自然凭借人类理性能力是无法认识的,但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存在,它可以通过理性来思考的。

2.作为现象界的自然。从“人为自然立法”的层面出发,康德认为自然界存在于现象界之中。现象界是包括人的自然存在在内的自然界,它是感性的存在,是可认识的对象。在康德看来,自然界已不是本来的自然,而是依人的主体而成的内在自然。

3.自然是目的论的自然。康德认为人一方面对自然有依附关系,另一方面又具有道德自主性,能够使自身成为自然的最终目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达到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三)费尔巴哈精神化、形而上学化的自然观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自然转化的有意识有理性的感性实体。但是他理解的人实际上是抽象的自然的人,而不是具体的社会的人。

费尔巴哈肯定了有机界起源于无机界、生命起源于自然本身,批评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和目的论。但他的观点脱离了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物质关系,基本上局限在人的自然本性上,片面的强调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高度依赖,却忽视了人对自然的积极能动作用。

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自然观

马克思肯定费尔巴哈以自然感性的主体之人和客观实在的自然界的同时指出了其仍存在把人机械地理解为“自然的人”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因此,马克思立足现实的人,把自然置于人类实践的范畴,从新唯物主义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自然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自然环境的人类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换而言之,人类无法脱离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等同于损害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

(二)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是历史与自然的统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是整个物质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人类可以通过能动活动来改造自然。但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条件的,人类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来改造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果忽视自然界运行的客观规律,那么人类不仅会破坏自然环境,而且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三)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只有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自然才具有社会属性,从而促进了人化自然的转变。实践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通过实践,人类与自然界完成了物质交换的关系。“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和谐统一”。

三、创新之处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同于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阐明了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人类产生于自然界,并且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人产生于自然界,又属于自然界这一整体之中,因此,人类对自然界的保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破坏自然界也就是在毁灭人类的未来。

(二)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同时兼顾

马克思主义认为:做好环境保护,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环境友好之间的有机联系。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可以兼顾,人们可以在遵循自然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找个一个最恰当的平衡点。

(三)从实践的、历史的角度看人与自然

马克思指出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是旧唯物主义“客体世界观”的根本缺陷,因此,新唯物主义从实践出发,从人与物质的“实践关系”推导出物质世界各事物存在“内在联系”并在“内在联系过程”中生成,确立了世界是“事物间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开辟了人类正确认识世界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2]王伟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3;27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12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创新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青草在歌唱》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