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
2019-04-22郝若鑫李硕
郝若鑫 李硕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稀有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群众中,依旧对当代人们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有助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图书馆会有特色的馆藏,如地方志文献的馆藏、音像作品馆藏等。这使得公共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了现实性与可能性。公共图书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是保存着人类历史文明记录的场所,也有义务把最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文明轨迹的地方与民间文化保护下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确保了它保存历史文献信息的范围很广,许多馆员专业知识丰富,这使得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公共图书馆有责任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性
联合国的教科文卫组织曾经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即它是文化遗产通过非物质形式而表现出来的内容。我国已经专门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传统戏剧、舞蹈、口头文学、传统医药、技艺、传统体育和礼仪等六大类文化遗产[1]。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以及国内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的实践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些特性,其特性总结归纳如下。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稀有性。与自然遗产、物质遗产相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法,以前传统的文化习俗正在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孕育传统文化生长的土壤越来越少,这使得大多依靠口口相传的许多传统技艺、礼仪、文学等渐渐走向衰败,存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是越来越少。据统计,1949年,我国存世的戏曲品种有360种,而在2017年统计,仅有约250种戏曲,百年不到的时间,我国的戏曲品种减少了一百多种,这凸显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稀有性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
2)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人们社会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是由祖辈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使得记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具缺乏,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适用范围与传承方式不同,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通过体育活动表现出来,有的则通过节庆、年俗予以表现。民间多种形式的文化既是国家主流文化的关键性来源,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传承者。在逐代传承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中,形成了多样性的特征。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基因。中华民族文化能够历经千年和战火、朝代更替、外族入侵而传承不断,这是与民间文化密不可分,也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民族特有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观等,可以传承民族的精神血脉,而且也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和睦与团结,促进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的形成,对建立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2)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群众中,依旧对当代人们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百年而不磨灭,就在于它紧密与群众的生活生产相融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依旧对当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较,活态传承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形式,形成了长久不衰的“活”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成为了前辈们多年遗留下来的文化财产,而且还活跃于当今的民众之中,如在街头、公园里,不少人拉着二胡,唱着地方戏曲,表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它既代表过去,也代表着当今和未来,当代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影响;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有助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千百年的淘汰和磨练,现今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情操,它在艺术表现形式和价值观念上都被我国各地群众所广泛接受,并喜闻乐见。其中所孕育的尊老爱幼、尊重知识、尊重教育、谦恭礼让、吃苦耐劳、重诺守信等理念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品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现出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们之间如何和諧相处的理念也成为了教育下一代的主要内容[2]。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成为了建设新时代的关键性文化资源。通过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延续中华民族文脉、增强我国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软实力,有助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责任和意义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稀少,使得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全方位的保护,以最大化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公共图书馆就是在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员。与国家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图书馆不同,公共图书馆是对社会大众开放、肩负着科学研究和服务大众双重职责的图书馆,它藏书众多,综合门类齐全,既有学术性又有通俗性,其最为主要的职能就是为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公共图书馆的业务活动除了借阅书籍期刊和电子读物外,还可以举办文化展览、艺术品展示、科普讲座等各类文化活动,甚至还走出社区、城市,到边远地区、学校设立流动图书馆,传播先进文化。除了具有一般的藏书满足普通读者需要外,公共图书馆还会有特色的馆藏,如地方志文献的馆藏、音像作品馆藏等[3]。这使得公共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了现实性与可能性。
公共图书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是保存着人类历史文明记录的场所,也有义务把最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文明轨迹的地方与民间文化保护下来。公共图书馆有众多读者,影响面广,传播知识具有极高的开放度,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责无旁贷;同时,公共图书馆收藏大量文献、传播文化,并且开展了社会性的教育,提供了一系列的休闲娱乐,这种社会职能确保了公共图书馆保存历史文献信息的范围很广,远远超过了研究所、档案馆等单位保管的范围。另外,在多年的图书馆管理过程中,许多馆员专业知识丰富,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己任,不断对历史文献追源溯流,养成了很强的能力,这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献、知识、技能、民俗等的挖掘与整理。因此,从以上情况分析可知,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责任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意义重大,这既有利于发挥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丰富公共图书馆的馆藏,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全面而形式多样的藏品,也有助于提高图书馆人员的专业水准,增强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能力;同时,这也进一步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为保护工作增添了一支生力军,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走向了传播,确保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中广泛传播,使之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更加便于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汉兴.广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现状调查——兼论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职责和角色定位[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04.
[2]梁秋萍.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性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8,07.
[3]肖琳超.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中的展陈形式[J].大众文艺,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