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热”下的冷思考

2019-04-22张珺妍

神州·下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国学反思建议

摘要:“国学”的概念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复杂的演变过程,今天大众所理解的国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为根基,涵盖中华民族各个时期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复合体。近年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推动下,传播国学成为一股热潮,但其中也存在着错把儒学当国学、注重表象而忽略内涵,过度商业化等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为更好推动国学发展,应对国学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并且各界人士应群策群力,共谋国学发展大业。

关键词:国学;“国学热”;反思;建议

近年来,国学回归成潮,从高等学府到民间私塾,从大、中小学生到学前幼儿,国学普及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亦使其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国学的复兴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希望通过复兴国学找到文化自信。但是我们也发现国学的“大众化”也屡屡成为商业炒作、赚钱的噱头,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打着国学旗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读经班、茶艺班等等,它们高价招收学员,但所传非道,可谓是以兴国学之名,行赚钱之实,这种“国学热”当中的乱象警醒了我们,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探究“国学热”背后深层次的东西,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国学”,进而更好地学习国学、发扬国学。本文旨在对“国学热”进行反思,分析“国学热”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的原因,检视“国学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为国学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以求教于方家。

一、“国学”概念的历史沿革与界定

“国学”一词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的高等学府,并非现代所说的某一类学科或思想观念。20世纪初,为了对“西学东渐”之风做出回应,邓实在《国粹学报》中说:“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1]这种解释从国学功用的角度阐明了国学的定义,主要说明了国学的作用是为了学本国的文化从而自治一国,带有较强的时代特征。“五四“运动后期,胡适先生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对“国学”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简称为‘国学”。[2]胡适先生的解释将国学的范围框定为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足國学所包含范围之广。20世纪30年代,章炳麟出版了《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等著作,把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等五个部分。并认为“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之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之变迁及辨文学应用”[3]此外,还有钱穆等人也对“国学”“国故”等概念有着众多的思考与论述。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国学的概念一直是变化的。我们今天讨论的国学,广义上,正如有学者所说,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层面,如中国的饮食、中药、茶、酒、瓷器、服饰等;二是技术层面,如武术、中医等;三是制度层面,如历代律令典章制度;四是精神层面,如道德伦理标准、价值观等。”[4]笔者认为,国学应当指的是狭义上,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为根基的,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

二、“国学热”的成因分析

历史发展到今天,国学在经历过众多波折和长期沉寂之后再度“发热”,这样的现象绝不是偶然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政治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求迫在眉睫。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国学,作为几千年来我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其中蕴含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品格,行为习惯、处世之道等等,这正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所在,也使得国学成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正因如此,国家出台众多有助于国学复兴的政策,为国学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政治环境。如:2014年,国家教育部要求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要重新纳入孩子们的课本。官方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促进了“国学热”的出现。

其次,在经济上,人民群众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开始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这种需求直接刺激了国内市场,从而将国学推上商业化的发展路径。正如有学者指出“不仅某些学术明星可以利用国学自我炒作与自我包装,提高知名度;一些媒体也可借助于国学与学术明星的双重效应,提高收视率或发行量;还有一些出版单位利用‘国学热出版畅销书,一些高校和私人机构开办‘国学馆、‘童学馆等”[5]在大众需求的刺激、利益的引导与舆论的炒作之下,国学商业化现象应运而生。商人为了逐利,利用学术明星推广国学,利用国学之名包装产品,开设国学班、做国学节目等,让国学商业化的方式五花八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学频繁活跃于大众视野,也即推动了“国学热”的形成。

最后,在文化上,国学为国人所需增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供了文化土壤。正如学者指出“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价值理念与文化信仰已经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向,现代思想与现代元素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已成为普遍的范式,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几乎出现断裂,民族文化有‘去中国化的危险”[6]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国学热”应运而生。无可否认的是,千百年来,无论国学的地位如何,国人始终浸润在“国学”的生活环境与文化氛围里。正如前文所说,从物质层面的饮食、服饰,技术层面的武术、中医,制度层面的历代律令典章制度,到精神层面的道德伦理标准、价值观等,国学始终和国人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国人对国学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亲切感。也即是说,国人对国学存在着强烈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有效地推动了“国学热”的出现。当今社会,国学正蓬勃发展,但在热潮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三、当前国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错把“儒学”当国学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诚然,儒家文化是国学的主要内容,但国学却绝不仅限于儒学。部分大众狭隘地将国学认为是“儒学”,只拥孔孟,吹捧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却忽略其他。更有甚者,“讲‘政治儒学,提出‘立儒教为国教,要求将其写入宪法.恢复儒学在历史上的‘王官学地位。使儒学再度制度化。”[7]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国学是一个集合性很强的概念,它应该是指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积累、积淀的思想文化的总和。其外延很广,内涵很深。它虽然不是单指某一家、某一派或某一人,但它又是通过某一家、某一派或某一人所具体表现出来的。”[8]将国学等同于儒学的观点无论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承,还是国学的复兴、国家的发展来说都是片面的、狭隘的、不合理的。因此,如社会上众多国学堂一般,将国学框定为儒学,一味推崇孔孟之道实际上是阻塞了对国学内涵的学习与理解,封闭了国学发展的道路。

(二)注重表象而忽略内涵

当下“国学热”现象常常表现出的,是大众对汉服、茶艺等浅层次物质层面的追捧,却不是对国学内涵的探求。但是,正如李中华教授所说,“‘国学热的意义及其基本精神,不在于形式化的理解传统文化,更不能以‘民族复兴与‘和平崛起的口号为招牌倒退到‘文化本位或‘华夏中心的立场。”[9]也就是说,“国学热”的重点在于人们对于国学内涵的了解、学习与参悟,而不仅仅是对浅层次的物质、器物等的了解,对国学一味地推崇。大众需要的是国学的复兴,而不是简单地复古、崇古。正如当下市面上众多的国学班,带领学员诵读《三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却不解其意,教学员着汉服、学古代礼仪、说文言文、学茶道……流于表面地学习古代的生活方式,让原本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变得复杂、繁琐,却不深入了解国学的内涵,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古为今用”。这样狭隘地认知了国学,将国学“形式化”,无疑是无益于国学的复兴的。

(三)过度商业化

自从国学再度发“热”以来,少儿国学班、女德班、老年养生班等各式商业化国学机构层出不穷。“高校大办国学班、民间大办读经私塾,虽不敢说百分之百纯粹为了赚钱,但其中有相当多的创办者以此作为主要目的则是无庸置疑的。”[10]开设这些国学班的,常常并非“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却是对国学了解甚少的商人群体,他们抓住所谓“商机”,利用国学之名自我包装、大肆推销,在国学复兴的浪潮中谋取利益。就像当年鲁迅先生所说:“现在爆发的国学之所谓国学是什么?一是商人遗老们翻印了几十部旧书赚钱,二是洋场上文豪又做了几篇鸳鸯蝴蝶体小说出版。”[11]当今国学发展,仍然存在这样的问题:商人群体借国学之名大肆炒作,以兴国学之名,行赚钱之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浅表地推动了国学的发展,却也使国学现阶段的发展出现过度商业化的现象。

四、对国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一,在内容上,对国学本身,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国学发展至今,其中不免存在着一些文化糟粕或是不合时宜的内容。如旧时所提三纲五常等封建纲常伦理,“存天理,灭人欲”等对人性和个性极度压抑的信条,风水算命迷信思想等等。这些扭曲的、不合时宜的价值应当被抛弃,而社会真正需要的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超然等等。于国学中,取当世所需之精华,弃旧时遗留之糟粕乃是当下国学发展之正道。

第二,在处理国学和西方文化的关系上,要做到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显而易见,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方文化较之东方更讲求思辨、追求个人价值等,这是国学中所缺失或薄弱的内容。对待这些内容既不可盲目崇拜,亦不可全部排斥。“复兴国学和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复古,也不是全部排斥西方文化成果,而是需要‘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任何极端的做法,都会有损于事业的正常发展。”[12]故而,对国学内容上的取舍与发展,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第三,国学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群策群力。首先,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做好国学的宣传教育工作,可以让国学经典纳入书本,开展国学活动进社区、定期开展国学讲座等活动。先在人民群众中普及国学知识,让国学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且为国学机构制定行业行规,找到合适国学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方式;并且提高准入门槛,避免国学机构泛滥且质量难以把关的情况。其次,国学机构不要一味追求利润,要站在更大的格局上,为大众学习国学营造出良好的学习平台和环境,为国学发展做出贡献。再次,新闻媒体对国学的宣传要做到合理恰当,过度地吹捧国学只会“国学热”变成没有根基的泡沫。炒作国学不是弘扬国学,反而是对国学的过度消费,这样是有悖于国学的本质的。最后,大众自身要有意识的学习国学知识、研读国学经典、参与国学活动。要用批判的精神去继承国学、传扬国学。持之以恒地学习国学,让国学融进生活。

总之,国学作为我国国人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精神世界的部分体现,在发展其过程中,要保持严肃与尊重。正如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由于时代、文字和思想的隔阂,国学中的许多内容要想让广大的普通读者所理解和接受,通俗化和普及性的工作必须要做,而且要越做越好,越做越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媚俗化和低级趣味的倾向也会抬头,甚至会赢得相当广泛的市场。面对这种状况,各行各业特别是专业工作者,都应该有一份责任感,不要为虚名所累,更不要被金钱所害。”[13]也即是说,面对国学复兴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大众应该保持严肃的态度,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对国学的发展始终保持尊重的态度,这将有助于国学健康持久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实.国学讲习记[J].国粹学报,1906,No.19.

[2]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全集第 2 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3]章太炎.国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卜昌炯.国学热:尚古还是媚俗[EB/OL].新华网—读书频道,2006—09—25.

[5]徐汉晖.“国学热”现象透视与反思[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v.42;No.189,123-126.

[6]徐汉晖.“国学热”现象透视与反思[J].山西师大學报(社会科学版),2015,v.42;No.189,123-126.

[7]蒋庆.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J].中国儒教研究通讯.2005,No.1.

[8]李中华.对“国学热”的透视与反思[J].理论视野,2007,No.83,28-31.

[9]李中华.对“国学热”的透视与反思[J].理论视野,2007,No.83,28-31.

[10]王彦坤.国学热的持续升温与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J],暨南学报,No 1,2009.

[11]鲁迅.所谓国学[A].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2]钟永圣.“国学”的内涵、误解及其纠正[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No.6.

[13]高专诚.“国学热”中谈国学[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No.2.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201810332026Z

作者简介:张珺妍(1998-)女,籍贯:江苏南京,学历: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学校:苏州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国学反思建议
“垂”改成“掉”,好不好?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三代人的建议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