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学科教学模式

2019-04-22王青

科教导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语文阅读策略

王青

摘 要 基于素质教育改革理念,现代语文教学更侧重学生情感的引导,素质的培养,不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为了文章解读而将文章分解得七零八落。情感的引导,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语感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朗诵中实现听说读写的四维训练,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提升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如何实现需要策略的支持。以笔者的教学实践来说,课堂内外的关联融合是关键。只有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才能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活力,才能实现语文教学实效的提升。

关键词 语文阅读 学科素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2.016

On the Mode of Subject Teaching

WANG Qing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quality education reform, modern Chinese teaching focuses more on the guidance of students' emotion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quality is no longer teaching for teaching. The article is decomposed into artic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icle. Emotional guidance and quality training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training of language sense, allowing students to realize four-dimensional training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in reading readings, greatly improving students' language literacy, and enhancing students' interest and initiative in language learning. How to achieve needs the support of strategy. In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classroom is the key. Only when classroom learning extends to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can the vitality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be improved,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teaching can be improved.

Keywords Chinese reading; subject literacy; strategy

1 人文与文本的主旨不变

1.1 以感悟驱动阅读

书读多了,语感自然来,这也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教学真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加强理解与感悟。因为感悟所有融入情感在其中,所以实现阅读中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是课堂阅读的主人,教师的讲解与引领必须弱化。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读,切实有效的加强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老师们通过朗读、默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快速浏览、配乐朗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充分读书,必要时再辅之以范读,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辅助以教师的点拨指导,让学生阅读学习目标导向清晰,阅读教学落地。教师的辅助指导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一是学生思考方向的指导,让阅读学习不能偏离目标。其二是学生阅读思路的打开,让学生从局限性思维中解放出来,创新思考。其三是实现思维的深层次拔高,思维只有上升到理性高度,阅读教学才有價值可言。其四是为学生的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因为在阅读中获得感悟,加深思考,因此更加有效地展开联想对话,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把握文章主旨,也学会借助课外资料,进行互动探讨,取长补短。

1.2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学——交流”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最常见的形式。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学习提示或者学习提纲独立感知的过程。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思维碰撞的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就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当然,“自学—交流”法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而定,不能只重视其形式,而要重视其实效性,不能一味地跟着学生走。在一名学生发言后要及时引导其他学生把这一类的内容都找全、都说全以后再抓其他内容来说。这就是教师的“导”。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导”的作用,学生的思路发生偏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的认识受阻时教师要“疏导”;只有教师发挥好“导”的作用,才能确保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2 课外指点

2.1 活动驱动阅读拓展

阅读需要足够开放灵活的空间,只有给予学生阅读遐想的自由,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让学生自主探索与阅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教学方法的传授比起每一次的阅读带领更重要。但是在授之以渔的过程中,教师切忌撒手不管,学生自制力差,教学很容易混乱。教师可以限定范围和形式,在特定的阅读范围中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自由。例如组织讲故事比赛,组织读书笔记展览,组织剪贴画,手抄报等,让学生真正享受到阅读的趣味,使其在阅读学习中保持十足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下,学生的阅读学习更为深入。而阅读活动形式越丰富,越能调动学生阅读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阅读组织形式的研究,掌握学生的阅读学习特点和喜好,提供趣味性的阅读活动。

2.2 注意整体感知,注重语感的培养

语文阅读如果局限于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效果甚微。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整体感知,加强学生语感培养。鼓励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能树立整体意识,大局意识,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主旨,写作意图,写作思路等。让学生在初步的阅读学习中鉴赏文章,并对感兴趣的词句进行摘抄积累。

2.3 强化语言文化积累

伟大领袖毛泽东是很注重阅读学习的人,在长期的阅读中其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反思与学习。其认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是更为重要的学习。简单地理解就是要学以致用,学会知识的迁移。我们阅读的成效可以借助写作表达映射出来。我们阅读写作的基础是素材的积累,词句语感的升华。写作通过调动人类大脑中的语言信息刺激大脑皮层细胞,带动信息的回忆与交流,从而达到语言巩固的目的。作文作为高层次的语言积累,可以带动思维的活跃,也实现语言周转密度的提升。写作与阅读相辅相成。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学工作者往往犯了重知识,轻写作的错误,作文训练多集中在两节课上。作文训练也往往被过分局限,以高考为导向,多是高考作文主题的写作,要求学生审题立意,进行标准写作格式的训练。这样的写作纯粹为了应对考试,没有任何新意与价值可言。长期的反复训练,使得学生原本丰富的语言思维趋于停滞。“意无言则不行,言不畅则意不达。”有识之士认为目前中学生作文水平每况愈下,并非危言耸听。要扭转这一局面,加大作文的密度是其方法之一。数理化学科能课课练、日日练,作文为什么不能?当然其一加大密度,其不违反阅读及写作的规律,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阅读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实现重点与难点的强化。其二加大密度也不是为学生增加阅读学习的负担,也不是对教师教学的挑战。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环境的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思路和模式上不断创新,在设计练习和讲评作文上花力气,口头与书面结合,大作文与小作文练习关联,分步练习,集中练习。在写作练习中也应形式多样。教师评、学生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学生深化对语言的认知,也加强语言知识的沉淀,也吸收了他人的词汇,丰富了自身语言。古人云:“积句成篇”。如果这个环节得到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将逐步得到提高。

3 激励学生发散思维

语文阅读学习与写作练习都离不开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可以创新思路,引导学生基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基于新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找到问题解答的新方法,其在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拓展中有着积极作用。

3.1 想象融于阅读

学生思维丰富,大胆,因此教师必须发挥其想象力创造的优势,转化为阅读的动力。例如狼与小羊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其中最后一句是说着就向小羊扑去,让学生回答最后的结果怎么样?有的说小羊被吃掉了。有的说小羊和狼进行了英勇的搏斗,小羊反转胜利了。有的说小羊跑了,但是被狼追上了,也是难逃一死;有的说这时候刚好来了一个猎人把狼打死了,小羊幸运地获救了;有的说羊爸爸和羊妈妈来找小羊…… 正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这一结果的想象增加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在阅读中评论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必然有着独一无二的思想和观点,因此组织学生在阅读中评论,可以锻炼其思维判断与评价的能力。例如在阅读黑熊的话这篇文章时,文章开头是“林刚和张明是好朋友。”第二小节讲的是黑熊走来,因为林刚不会爬树,就要求张明拉自己一把,而张明则说,你快自己爬上来吧,阅读到这里让学生点评张明是什么样的人?让学生思考真正的朋友在当时的处境下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一话题直接引起学生的热议,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多数学生都认为好朋友就是两肋插刀,及时帮助自己的朋友度过困难。而有的学生则持反对意见,其认为黑熊是袭击能力很强的动物,之前都没遇到这么危险的境地,如果去救林刚,张明有可能也自身难保。他没有营救林刚的勇气也不过分。从评论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思维引导下的不同观点。

3.3 在阅读中质疑

在阅读中深入思考是有效阅读的要求之一。只有学会思考才会阅读升华,个体间是存在思维差异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发出不同的质疑声音。其对应的个性特征也是有层次差异的。一种是零散重觉型,一种是广杂发散型,一种是立体辐合型。只有在质疑中才能深入思考,才能创新发散思维。学生的质疑层次有差异,但教师必须尊重这种差异,加强鼓励与引導。思贵出新,能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提出的问题就新颖、灵活而又独特。创贵在勇,有勇才敢于质疑,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3.4 阅读带动写作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多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声情并茂,紧密贴合生活。特别是大量的经典文学名著节选,其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穿插着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是学生写作借鉴的良好素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说明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例如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背影》,其没有像常规那样平铺直述地写父爱,列举事例,而是通过父亲背景的描摹,为我们传递了情深至切的父爱。买橘子时蹒跚的背影,送我离去的跎蹉的背影,一个个背影形象深入读者内心,在教学中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回家仔细观察自己的父亲,母亲,根据观察写作命题作文《背影》,也引导学生体验到父母亲情。可是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以阅读促进写作呢?笔者认为首先是朗读,通过大量的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是理解,要想真正理解有几个前提:一是熟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解释这个道理;二是教师的点拨,点拨能否到位非常关键;三是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尤其是与文章内容类似的经历体验,有体验认识才深刻。当然这也是很难做到的。提倡教语文要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最后,要在文章中找到写作训练点。例如:仿写句式,仿写结构、学写开头结尾的方法、学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学写议论抒情的方法、续写、读后感、改写等等。教师必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善于指导,善于组织评价,调动积极性。

综上所述,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阅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人和文章。文本阅读是文章解读的关键,而文章阅读中融入人本情感与思考,阅读才有实效。将两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创新发散思维,语文阅读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炼提升。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语文阅读策略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