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内街道机构综合设置改革满“百天” 实现办事“接地气”确保居民得实惠

2019-04-22王霄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热线办事科室

王霄

“以前办申请,需要楼上、楼下跑好几回,这次一个窗口当天就全给办了,真是太高效了!”近日,家住三庙社区的林先生来到广内街道市民中心,不到半小时,便在窗口办好了社保重新申请,这让林先生有些喜出望外。

进入三月,广内街道作為全区首家试点,启动机构综合设置改革试点已经整整一百天了。自从2018年11月,将原先33个科室整合为“一委七办三中心”以来,街道在破除原来的科室壁垒后,简化手续、优化服务,实现流程再造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其中同百姓日常接触最多的“民生保障办公室”,实现了三个“统一”,统一办事窗口,实现一口受理;统一政策审核,提高办事效率;统一数据库,实现信息联通共享。在致力于让群众“最多跑一次”的目标中所做出的改变尤为明显,成为努力破解服务群众、基层治理难题,拉近政府与百姓距离的重要纽带。

少跑腿:200余项审批“一站式”办结

林先生因腿脚不便,每次都要坐轮椅来大厅办事,往返于多个部门之间。有时不巧赶上专门负责的工作人员外出办事,因分工不同,其他工作人员又给解决不了,怎么也还得再来一次。

“街道要眼睛向下,增强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办事”,是刚刚北京市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中对街道工作的要求。按照精简、效能、便民的原则,街道把原来“向上对口”的33个科室,精简为“向下对应”、直接服务居民的“1+7+3”的架构设置内设机构,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让前来办事的老百姓一眼就能看明白,清楚自己的事到底谁能管、能管好。

“我们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要对‘大办涵盖的200多项审批工作熟练掌握。”街道民生保障办主任张志怀介绍,如今,在人员配备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街道将原先社保所、社区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大厅三合一为“市民中心”,实现一窗口办理,凡是涉及民生保障的办理事项,在这里都能实现“一站式”办结,真正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

精准服务,为困难群众把政策“用足”

以前,如果一户困难居民适应两项或多项政策服务的时候,由于审批科室在政策运用上业务不交界,可能会产生互相限制的作用、审批条件相互制约,导致政策享受不能最大化。

在此次机构综合设置改革中,街道将原有的民政科、住房保障科、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残联等民生保障部门,整合成立了民生保障办公室,由政策审核组统一进行政策审核,居民办理低保、医疗、军人登记等民生保障事务只需面对一个部门,将服务群众的精准度大幅度提升了。

同时,科室整合还实现了信息共享,统一核实的作用。在今年进行居民低保核查的过程中,新整合的民生保障办公室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辖区848户,超过1000人的家庭收入情况变更核查,让困难群众应保尽保,让超出低保范围的家庭应退尽退,最大限度地保障政策落实到位,捍卫社会公平,使国家政策不再被“钻空子”。

接诉即办,快速响应

12345政府服务热线是百姓集中反映问题的一个重要平台,如何提升热线回复率则是群众普遍关心的话题。自今年1月1日,广内街道机构综合设置改革实施“通报问题陕速响应机制”以来,街道共受理政府热线案件305件,办结287件,响应率100%,且投诉率逐月减少。

随着职能部门综合执法指挥调度权、人员的统筹管理和自主支配权下沉,街道在实践中注重积累经验,从群众的角度出发,由各“大部”统一协调联动,按照组长负责制,每天早、晚各一次,集中汇总居民投诉意见,发挥“吹哨报到”机制作用,直接将问题传达到部里的相关负责人,坚持当日响应,三日处理的原则,进一步缩短响应流程,节省处理群众诉求时间,不让为难老百姓的问题“过夜”,保证热线办理效果。

据悉,街道目前正在对《热线工作办理方案》进—步进行调整,形成问题处置前置机制。每周将各社区的案件量进行排名,社区针对来电较频繁、反映数量较多的问题主动上门进行沟通,了解居民需求,解决群众问题,争取群众的理解和认可。确保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猜你喜欢

热线办事科室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最难办事科室
浅析公立医院内部绩效审计的作用
爱紧张的猫大夫
各自为政
明天有事
靠制度来实现办事“不求人”
鸡汤热线
大公无私
Q&A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