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户营:一个鲁西村庄的两年嬗变

2019-04-22吴永强

齐鲁周刊 2019年13期
关键词:营村大棚村民

吴永强

近日,山东省直单位选派的第三轮第一书记圆满完成任务,陆续回到各自之前的工作岗位。第一书记为我省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战略做出了应有贡献,他们在贫困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差、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的村工作两年,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7年2月,山东发展投资集团选派孙金旭同志担任第一书记,帮扶冠县定远寨镇千户营村。两年时间,孙金旭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抓基础促发展,抓民生促和谐,为千户营村的脱贫发展奉献青春。一个普通村庄的发展变迁,折射出当下中国农村面临的诸多问题和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

“小村报”连着“大党建”

4月1日,刚刚结束第一书记任期,坐在位于济南汉峪金谷的办公室里,孙金旭的心依旧牵挂着几百里外的那个鲁西小村。

鲁西,华北平原在广袤的土地上蔓延。千户营村,一个普通的村落,有人口1582人,耕地2113.99亩,主导产业为玉米、小麦种植。隋朝开皇六年(586年),置堂邑县,直至宋朝熙宁年间遭遇水患,堂邑县旧址一直设在千户营村。前些年,村民种地和施工中挖出了铜钱、青花瓷碗和玉器。

辉煌的历史和贫困的过往相互交织,漫长的时光流逝中,这个曾经的县治所在地,与贫困相伴。20多年前,一位省领导目睹村民的贫困状况后曾当场落泪。

2017年2月,孙金旭带着使命走进千户营村。

两年后,谈到最初遭遇的困难,他脱口而出:“一开始,对基层不了解,没有头绪,工作需要摸索。”

回顾两年间村里最大的变化,他首先想到了党建。两年后最直接的改变,是各项工作更为“规范化”。寥寥数语,展现出一个村庄脱胎换骨变化背后的点点滴滴。

一进村,迎接他的是“涣散”的村“两委”班子和不时听到的干群矛盾。那时候,村“两委”班子内部不和,很久没开过会。他立即将班子成员组织到一起,把多年不曾召开的党小组会议、党员大会、组织生活会等按规定开起来,定期组织党员理论学习。2017年年底,村“两委”换届,一个更有凝聚力的班子组建起来。

硬件方面,他多方筹资,把党建活动室、会议室整修一新,修建了党建文化墙,购置了会议桌椅,建设了档案阅览室,为村“两委”和党员开展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为解决村里党员年龄结构老化、青黄不接问题,将有文化、懂经营并愿意履行党员义务的年轻人吸收到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并通过倡议书等方式吸引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进一步激发了党员队伍的活力,提高了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孙金旭还创新思维,创办了第一份电子村报——《千户新声》。村报定位为“党建新阵地、干群新桥梁、文明新平台、村民新声音”,宣传村里的大事小情、政策法规、农业知识等群众关心关注的工作,把村里的工作“晒一晒”,得到了党员群众的好评。

这份“小村报”,孙金旭既当记者又当编辑,村里的新闻、国家的政策,从微观到宏观,每期四个版,都发布在村里的微信平台上。一篇《唢呐的前世今生》, 更多人了解了千户营“唢呐之乡”的来龙去脉;一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来了,重点都在这》,让村民有了政策“明白纸”;一篇《我村扬水站建设获市水利资金支持》,村民对用上新的灌溉设施充满了新期待……

基础做好之后,“党建+产业”成为巩固党建成果的重要手段。

2017年,温室大棚项目建设时,村党支部以此为契机,在方案制定、项目建设、项目经营承包办法等方面,充分听取党员和群众意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要求,在全镇范围内组织了大棚承包经营权集中竞标,通过竞标确定了10个承包经营户,切实增强了村“两委”公信力。

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了

千户营村西北方向,绿油油的田野里,16个扶贫大棚一字排开、蔚为壮观。春天,正是蔬菜大棚里忙碌的时候,村民范现波每天都去大棚干活,虽然劳累,但心情愉悦。

过去许多年,范现波一直外出打工,在寿光等地帮别人建过蔬菜大棚,积累了丰富经验,却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眼见别人的大棚建起来,自己却只能疲于奔命。

2017年,孙金旭初到千户营,便开始走访群众,了解村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发展产业。很多人提到了隔壁莘县的蔬菜大棚,很有兴趣。

“经村‘两委和党员、群众会议多次研究,决定发展高标准温室蔬菜大棚,并将项目建设地点确定于村西北土质最好的100亩地块。”孙金旭告诉本刊记者,“过去,村里甚至整个定远寨镇并没有蔬菜大棚,我们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上进行探索,统筹整合附近幾个村的扶贫资金230万元,建起了16个高标准蔬菜大棚。”

围绕蔬菜种植业,新建育苗基地扶贫大棚,成立合作社,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按照“支部+合作社+基地+承包经营户+扶贫”模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上千元。

村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吸引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归家乡,范现波就是其中一员。他一口气承包了3个大棚,种植“辣妹子”辣椒,据估算,每个棚能收入六七万元。“我以前一直在外打工,现在家里创业条件这么好,就甩开膀子在家里干。”虽然种蔬菜大棚也不轻松,但这位“大棚建设者”终于有了自己的大棚,新的美好生活开始了。

有了大棚,灌溉问题迫在眉睫。

这还要从千户营所处的地域说起,这里土地盐碱化严重,饮用水源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过去村里有一眼老井,年久失修,打出来的水像加了盐一样,难以下咽,影响健康。

2017年5月19日,山东发展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孟雷,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倪守民等一行赴千户营村调研省派第一书记工作,举行了蔬菜大棚和水井项目捐建仪式。

两口深水井很快打了出来,投入使用。村民们交口称赞:一口用来饮用,解决了生活问题;一口用来灌溉,解决了发展问题。

灌溉井保障了100亩大棚用水问题,但村里更大范围的耕地仍需要“喝水”。

千户营的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过去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为了灌溉,不得不向邻村高价买水。了解这种情况后,孙金旭多方协调,在村旁的一干渠上新建一座扬水站,并协调供电部门把近千米的高压线路铺设到扬水站的变压器处,满足了上千亩耕地的灌溉需要。

“迁坟”迁出新气象

兴建蔬菜大棚背后,还有一段小插曲。

千户营是丧葬习俗观念根深蒂固的传统大村,历来讲究“入土为安,厚殓重葬”,更有村民迷信“宁拆一栋房、不动一座坟”的说法,迁坟工作历来阻力重重,被公认为是村内“第一难事”,过去甚至影响了村庄产业发展。

100亩耕地上,分布着十几座坟,成为产业发展的“拦路虎”。

早在2006年,村里计划发展蘑菇大棚种植,当时也想选择这个地方,由于做不通迁坟户的思想工作,无法形成规模化用地,最后项目不了了之。

孙金旭认识到,村庄产业要发展,必须解决土葬坟墓难题,啃下迁坟这块“硬骨头”。因此,他在与村“两委”达成共识并向镇党委汇报后,决定从迁坟工作入手,着力破解村庄发展难题。

村“两委”及时召开群众大会,针对一些旧思想、老观念,给他们宣传省、市、县关于推进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意见。同时,孙金旭会同村“两委”成员,综合利用走访入户、宣传标语、微信群、电子村报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移风易俗、文明殡葬,倡导厚养薄葬观念和文明节俭新风尚,将政策宣传到每个家庭,文明殡葬的新风在千户营村悄然兴起。

更难的是要一户户上门做工作。孙金旭想到要从党员入手,发挥带头作用。村里一位老党员家,有3个祖坟需要迁走,孙金旭和村“两委”成员多次上门做工作,拉家常、谈感情、讲大局……后来,这位老党员带头第一个迁坟。同时,请村里有威信的老党员出面做村民思想工作,在政策范围内给予适当补偿,解决了群众后顾之忧。

在党员的带头示范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村民逐渐破除陈规,摒弃老旧思想,十几座坟墓迁移工作在项目开工前顺利完成。

没想到的是,更大的收获才刚刚开始。

他们利用村西南20多亩地,积极协调上级,按照“惠民、绿色、生态、文明”的标准建起了千戶营公墓,基本解决周边9个村今后30年的丧葬用地问题。2018年底,冠县召开推进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现场会,千户营村成为会址。

以迁坟工作为突破口,把殡葬改革和美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有效结合,破除思想顾虑,倡树文明新风,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形成了厚养薄葬、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气,千户营公墓也成为了村里的一项民生工程。

“殡葬改革工作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和小康社会建设,是推进资源节约、减轻群众负担的关键环节,也是对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的有力诠释和生动实践。”孙金旭认为,“村里的各项工作都要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只要紧紧依靠群众,迁坟工作这项对村庄长远发展有益的事情,群众一定会理解和认可。只有紧紧依靠群众,移风易俗、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尚才能真正推行开来。”

见证并参与脱贫攻坚历史进程

让孙金旭牵挂的,还有千户营希望小学的孩子们。

过去,这所学校只有一座孤零零的教学楼,没有操场,没有院墙,尘土飞扬。他来到村里后,协调学校附近20亩土地,建起操场,硬化校园路面,建起围墙、大门,还在旁边建了一所幼儿园……学校的各项设施逐渐健全起来。

硬件有了保障,“软件”也得跟上。

他先后协调省丝路投资公司、济南星岛教育培训学校、省一圈一带基金公司、省现代产业公司等单位,为千户营小学捐赠价值7万元的电脑和教辅用品,改善了小学办学条件。不断有志愿者、外教走进学校,给孩子们上课。第一次和外国人交流,很多孩子、家长开了眼界,气氛非常热烈。

按照“雨露计划”规定,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孩子进行职业教育可获得每年3000元的补助。村民徐桂英的孙女就在职业学校就读,即将毕业。过去,因为村里工作失误,把她家遗漏了。孙金旭立即到镇上反映情况,并多方协调,徐桂英终于拿到了这笔钱,一次性领取了9000元。

两年来,村里建设了村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起了健身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村民茶余饭后有娱乐和活动的地方了。文化书屋也配备了一批电脑、桌椅和文化器材,村民休闲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同时,村庄环境不断美化。各家各户的改厕完成了,村民家里更干净卫生了。村里建起了标志碑,一进村,村碑上“堂邑故治,唢呐之乡”的字样首先映入眼帘。街道上冬青绿化带绿意盎然,百日红等观赏苗木点缀其中,墙面画上了漂亮的墙绘,村里变得更美了。

两年工作倏忽而过,孙金旭和村民结下了深厚情谊。他再次想起作述职报告那天,村“两委”成员和许多村民到场,依依不舍。他说:“在村里的两年,一步一履,我永生难忘。两年的帮包工作,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更是我一生的财富,我庆幸自己能够亲身见证并参与脱贫攻坚这一历史进程,并为此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从国有企业到村里,是工作生活的变化,两年后回来,又是一次升华。孙金旭表示:“当前,广大乡村正处于转型期,第一书记辅助村两委工作,起到的是连心桥、助推器、领航员的作用,村两委工作水平提升了,也为村里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不觉耳畔响起唢呐声。一个村庄呈现的是当下中国的普遍现状,以小见大,改革之艰难,成绩之显著,未来之美好,乡村振兴大业必定会实现。

猜你喜欢

营村大棚村民
大棚妹子
辛集市前营乡前营村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心系群众冷暖 助力重建家园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冬奥会迎宾大道384盏路灯绽放华光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