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联结学习理论的《农业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9-04-22覃梦妮陆维研
覃梦妮 陆维研
【摘 要】为解决《农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学生学习兴趣低和课堂教学模式单调问题,基于联结学习理论,将呈现法、实践法、发现法和强化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对《农业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主性,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农业经济问题的敏锐度与洞察力,同时促进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与升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师生互助互进。
【关键词】联结学习理论;《农业经济学》;互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5-0196-003
1 农业经济学的内涵
农业经济学是一门对农业经济行为和现象提供解释、分析、预测的应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担负着从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方面为农业农村发展培养人才的职责[1]。农业经济学涉及支撑第一产业发展的理论、政策、制度、教育、信息、物流和服务等多个方面,针对現代社会中农业生产、农业经营、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农村基层治理和农村社区规划等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领域中的发展难题进行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我国农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为实现产业强、环境美、农民富、农村旺的振兴目标,农业农村在转型过程中将不断出现新的问题、面临新的挑战,这些都将成为农业经济学新的研究领域,也是农业经济学自身发展的动力。
《农业经济学》是农业经济学学科的核心课程,其课堂教学必须紧跟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在继承传统农业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及时传授新理论,发掘并分析新问题,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鼓励、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正确并深刻地了解国内外“三农”发展现状与发展问题,提高学生对于实事农业问题的敏锐度与洞察力,培养出具备先进农业经济学知识并积极投身于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毕业生[2]。
2 《农业经济学》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2.1 学生学习兴趣低
学生学习的着眼点与兴趣点往往落在国家社会经济的热门前沿上,如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经济与管理学领域,对一国最基础的生产部门农业及其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鲜少抱有兴趣和关注,导致其对《农业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低。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较慢、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学生对农业抱有刻板印象,不了解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规律及美好前景,缺乏主动探究农业经济学新知识、新领域的意愿。兴趣是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的动力之一。在《农业经济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对农业经济现实问题的探索与求知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2.2 课堂教学模式单调
《农业经济学》的课程计划和培养目标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作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农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农业部门的具体应用,进行农业经济行为、规律、政策、问题和前景的具体分析,集理论性、学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需要掌握丰富的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理论,了解不同时期、不同体制下的农业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生产力运动规律及农业政策演变规律;另一方面,学生需要用所学理论来理解农业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如探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步骤、制定区域性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分析各类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延伸农业产业链和创新农产品营销的方式等。另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政府农业部门、农业金融机构、农业企业、农业推广部门等单位从事涉农业务时,也需要借助《农业经济学》课程当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一定的实践经历来指导实际工作。然而,在目前的《农业经济学》课堂教学中,一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辅以案例教学法,虽然能让学生习得理论知识,但是很难让其对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有更深刻认识,难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农业经济学的动态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单调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因此,为了克服《农业经济学》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任课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3 联结学习理论的内涵与具体做法
心理学联结主义(以下简称为S-R学习理论)的建立者桑代克提出,学习是以神经连接为基础产生的情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通过有奖励的练习可以增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强化学习效果[2]。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赫尔、斯金纳等人将S-R学习理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完整的联结理论,即通过针对某一情境与某一特定反应的联结关系进行强化,在此过程中帮助学习者获得新的经验与体验。
S-R学习理论强调了创设学习情境、强化刺激与反应的重要性,遵循“教学-学习刺激-预期的学习结果-信息反馈”步骤,强化教与学的“刺激-反应”过程,具体方法如下。首先,采用呈现方法,包括教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以语言传递为主,即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面对面教授理论内容,这是学生吸收知识的第一步。其次,实践方法,即教师通过设定学习目的和组织实践活动来对学生实施积极的刺激,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逐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步骤注重的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通常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等,目的在于用实际活动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第三,发现方法,主要以引导探究为主,包括发现法、探究法等,是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探索性活动,如预留思考题、安排学生调研等,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与检验已获结论是否正确、是否完整、该如何完善。最后,强化方法,即教师在学生表现出对学习结果的特定行为后,给予系统的奖励或强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在学生反复思考后及时与之进行沟通交流,答疑解惑,纠正错误,肯定进步,通过信息反馈过程强化师生间的信任,实现师生的互助互进。
4 基于联结学习理论的《农业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为培养学生对《农业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锻炼学生对农业经济问题的敏锐度与洞察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基于S-R学习理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程管理,重视师生的沟通过程,最后加入信息反馈环节以强化学习效果。
4.1 呈现过程
第一步是在课堂上采用师生联合讲课法。教师将授课过程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构建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以讲授法为主,设置讨论环节,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围绕每个章节的教学目的设置好课教学任务,合理展开教学主题,保证将教学内容清晰明确地传递给学生。学生观摩教师上课方式后,分小组进行下一章节的预习,在独立思考与团队讨论下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并将“备课”成果呈现出来。教师观察学生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在事先制定好的讲课评价标准上打分,从中找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关注点,总结学生在重难点理解上的准确性和不足之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在反复的呈现与评价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农业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对农业经济学理论知识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在课上和课后高效率地获取知识。
4.2 实践过程
在教师讲授和课堂讨论后,采用实践法,强化学生对《农业经济学》课本知识的理解与吸收。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农业时政新闻、农业政策、现代农业发展优秀案例的讲解和讨论环节[4]。教师汇总农业时事热点并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把握国内外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面临挑战和改革方向,理解《农业经济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发展与演变的动态过程,在了解农业经济转型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同时,强化对农业经济学规律的理解,经由共同点评环節调动学生对农业经济学新内容、新领域的研究兴趣。教师选取部分现代农业发展优秀案例,如农业产业园、农业企业、特色小镇等,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内涵、特征、组织制度安排和经营方式及经营效益进行详细分析,能让学生检验农业经济理论运用于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效果,帮助学生扭转对农业的落后印象并形成对现代农业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投身农业农村的意愿度。其次,设置学生对某地农业经济情况的调查和信息发布环节,让学生通过文献研究或实地调查了解某地农业经济的现状、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激发学生对农业经济问题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最后,教师布置与本章节有关的、具有开放性的农业经济学领域经典和热点问题,鼓励学生破除思维定势,开拓自己的思想,尝试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4.3 发现过程
为引导学生深入讨论预留问题及检验所获结论是否全面,采用讨论法,及时组织所有学生进行讨论、发言并进行点评,目的在于从“传授”转向“引导”,鼓励学生活跃思维,大胆思考,勇于创造,踊跃发言,将课堂教学模式由“重教”转为“重学”,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教师与学生在智慧上的碰撞。同时,应定期对授课过程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教师在教学安排上的不足之处、学生在“备课”与“讲课”中遇到的难题、学生对农业政策的实施或某案例经营方式的不解之处等,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点评总结”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发言,进行师生“面对面”沟通,教师及时答疑解惑,还应倾听学生关于《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意见和建议,就如何优化教学过程进行充分交流。
4.4 强化过程
在对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后,采用强化法,师生双方对授课形式、课堂内容、课堂讨论、点评总结等所有环节进行反思,就环节设置与实施方式沟通交流,交换对彼此的意见和建议。教师搜集整理反馈信息,思考并检查教与学“刺激-反应”过程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强化与完善S-R学习过程,以期实现师生在《农业经济学》教学中的共同进步。
5 小结
学《农业经济学》,不仅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让实践完善理论,更要培养学生对农业经济学的兴趣与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农业经济问题的思考能力与分析能力,发掘学生对农业经济新领域和新问题的探索与研究精神,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应创新《农业经济学》课堂授课形式,在充分沟通与交流的基础上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及时交换对彼此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师生双方互助互进。为此,需要采用S-R学习方法,改革教学理念,既要强化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实践活动的推进与更新,通过师生互动加强双方思想上的交流,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雅鹏,吕明,尹宁.现代农业经济学学科演变与前沿问题——基于教材建设视角[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13(04):447-453.
[2]韩晓燕,吕杰.“农业经济学”模块化课程改革研究——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5(10):69-71.
[3]袁桂娟.桑代克联结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J].品牌(下半月),2015(06):218-219.
[4]张蕾.农业经济学教学新模式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8(2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