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定义与作用机理
2019-04-22鲜大立
鲜大立
组织文化研究源于20世纪的80年代,一部《日本行,为什么我们不行?》的电视记录片在美国播出并引起轰动,主角是美国统计学者、质量管理学家戴明,他的理论在战后30年的日本经济重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但推动了日本制造业数十年的高质量发展,还确保了美国经济的长期领先。可以说是质量意识提升了组织的文化行为,让组织成员产生了一种独特的主观能动力量,能够推动组织持续的管理创新。三十多年来,由于我们缺少对质量与文化关系的正确认知,组织文化建设实践就没有了方向,在此背景下,言简意赅的文化定义就是一道必须跨过的坎,是文化思想的原始创新。
文化基因理论与文化定义
文化原本很简单,是我们自己把它搞复杂了。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有文化的本质”,是指人类固有的一种行为基因,简称文化基因,它是人类主观能动的基础,是组织“做什么”“如何做”“做成什么样”的量子化“道、术、器”最小单元。其中“道”是对环境与规律的认识,“术”是“以道驭术”的制度与方法, “器”是组织行为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它们构成了组织正常的文化管理行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文化自觉,是推动文化基因循环的内在动力。“道、术、器”循环是组织发展的规律,它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只要条件具备就一定要发生作用,因而文化是在管理行为中无意识形成的,由于与万物普遍联系,又按自身规律永恒发展,今天的文化才会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任何物质的产生都有它内在与外在的原因,理论的产生源于对概念的认识,而“概念是判断、推理、论证的基础,没有内涵与外延都明确的概念,就不会有恰当的判断,就不会有合乎逻辑的推理与认证”。拉丁文“文化”一词是源于“耕种”行为的镜像,是“远祖们”为了生存,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对植物生长规律的认识,用创新激发出人的主观能动基因循环,通过“耕种”收获了劳动的果实。再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全面发展,让“耕种”行为积累成了“农耕文化”。因此认为, “耕种”是文化的起源,也是世界文明的起点,它反映了人类从“采摘”到“耕种”的历史性跨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处特殊本能。
“文化”是后人对这种行为给出的一个词汇,是前人“农耕”行为的镜像延伸,代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总和,是从一个创新点开始的文化基因循环,再由更多的创新点形成更多领域的文化循环积累,表现出点、线、面、体、长的文化锥体成长特点。无数的“道、术、器、法、势”组成了政府、军队、企业、社会团体的行为,形成一个质量趋势,文化先进与否取决于“法”与“势”的基因密码,即一个组织的“质量循环趋势”,它代表了组织的质量管理特色,我们可以据此来评价组织文化的先进性。国家也是一级组织,文化强国是国家行为的质量追求,中央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是对包括国家在内所有组织的文化基因质量要求,要让文化力的矢量一致,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会越大。文化强国建设是让国家层面的“道、术、器、法、势”、各级政府的“道、术、器、法、势”、企业与社会组织的“道、术、器、法、势”、每个人的“道、术、器、法、势”都志同道合,用“以道驭术”的管理把国家的治国之“道”传播到每个组织和每个人,生人们知道做什么、如何做、最终做到有质量,这是主观能动的组织文化建设,它是在“道、术、器、法、势”的文化定义明确后,我們才会清楚如何承接“道”,如何用好“术”,因此,文化基因理论一旦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就会形成一种先进文化自觉,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是强大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组织文化的建设、管理与评价
从日本先进企业文化的起源,我们知道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它是一种有意识的组织质量管理行为。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组织文化发展途径。
文化强国建设是全国性的组织文化行为,要通过全面、全员、全过程的PDCA质量改进,有意识的推进管理质量提升。反过来讲,高质量的发展要有高质量的认识、高质量的管理和高素质的人才。因为有质量意识之因,才会有先进文化之果。在现实的组织文化建设实践中,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也是文化建设的标准,用它对组织领导、战略、顾客市场、资源、过程、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在组织各级管理的“道、术、器”中找出不足,用持续改进推动组织和相关方的卓越发展。因此,真正的高质量发展即要有质量,又要有趋势!这些都说明文化是生产力,而且是更大的生产力。
由此得出,文化循环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形式。组织的文化建设、管理与评价是一个整体的管理循环,不能分开。但很多现有的文化建设是把它们分开的,以至于很多人认为文化建设开展了很多年,文化管理才刚刚开始,文化评价还没准备好,这种做法并不正确。文化基因循环有四种状态,一是没有动作;二是有断续动作;三是有持续动作;四是有高质量的循环动作,这是最简单的文化评价标准。用标准推动政府与社会组织开展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质量提升,可以短期内形成全国性的大质量管理氛围,形成一种重视质量的文化,让组织文化力的质量快速提升。
开展对组织“道、术、器、法、势”的评价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道”是组织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是对组织环境认识的敏锐度评价,决定组织文化的方向,“术”是组织管理的制度与方法,用卓越绩效可以评价文化力的大小, “器”是对全体成员思想行为合拍度评价,是组织的文化软实力。它们构建出对文化建设、管理与评价的评价循环,既能评价单个质、也能评价整体的势,每个组织的评价结果构成了更大组织的质和势。所有文化最终都归结成一个质量文化,是组织全面、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质量改进的行为,因为质量的文化行为是组织文化建设的先导,有质量才有先进文化,搞清楚了质量文化,所有的组织文化现象就都搞清楚了。
质量文化定位是要组织不断“悟道”,以掌握组织全面质量管理的环境与规律,始终把握组织正确的发展方向,实现发展的预期。组织与管理是“求术”,确定各种岗位管理职责、管理的方法与手段,要以道驭术。质量文化推进是“成器”,用策划、实施、控制、评价、改进的循环,推动组织成员的工作实施,抓好人员的质量行为规范和制度落实,用教育、培训、沟通、宣传和激励提升成员的工作成效。测量、评价与改进是讲“法”,是对组织“道、术、器”行为实施动态和闭环的质量评价,让质量文化建设循环并形成良好的趋势和习惯,这就是“以质求势”!让文化成为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如果人们抓了果,放掉了因,即只抓文化,不抓质量,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根基,文化也就失去了落地的依托。因此,文化是一支无形的手,它让我们只要抓住质量与创新这二个关键因素,在理论的魅力与文化潜质相一致时,理论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文化也会自然形成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道、术、器、法、势”本身具备了直接指导文化实践的功能,“文化自信是对组织发展‘道、术、器、法、势的自信,它是文化题中的应有之义”,也只有中国传统文化之“道”才能给出文化的准确定义,今天,我们要让文化回归“道”,让“道生万物”做到“天地合一”。
文化基因理论的实践应用
“道、术、器、法、势”五个字的文化定义言简意赅,即说明了文化是由无数个组织领域的“道、术、器、法、势”组成,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又能体现出量子化的“道、术、器”文化基因组成结构,是文化基因的循环产生了文化,代表人们日常所识、所说、所为的文化本质,任何文化现象都离不开这个本质。当这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打牢后,文化的实践应用就水到渠成。文化是“道、术、器、法、势”组合,这个组合在日常管理中的表现虽然是无意识的,但它仍然代表了你的文化,说明组织文化即使不用建设也会有表现。正常的组织管理比如生产管理、安全管理、财务管理等都是单一的管理行为,主要是问题导向。而文化管理要求全面、全员、全过程参与,是以结果导向为原则,不但包括问题导向,还强调了结果的质量和趋势。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开展文化建设,就是让组织所有管理的“道、术、器、法、势”都有质量,用全面质量管理评价推动,形成文化建设、管理与评价循环。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既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也是组织质量文化建设的标准,用这个标准评价組织文化建设的质量,可以形成文化基因的有效循环,持续推进组织文化的高质量发展。“道、术、器、法、势”也是一种方法论,没有标准就无法评价,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质量循环是一种对组织文化行为的评价,是提升组织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利用文化基因开展组织文化的遗传、积累、变异、病理、成长、健康分析,是正确认识组织现状,预期组织未来的一种有效手段。文化还是一种传承,文化基因与生理基因共同组成了人的生命基因,研究文化基因,就是研究组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而基因密码的优劣,决定了组织能否基业长青。
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强调高质量的发展,建立文化引领、卓越治理、创新驱动、全员参与的文化强国建设与评价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的主要特征。文化是一种传承,是过去、现在、未来组织发展的“道、术、器、法、势”完美融合。有人说传统文化已经落后,没有价值,其实这是不了解文化的一种表现。从文化定义中得知,我们现在学习的所有知识都是人类几千年的“道、术、器”积累,即使是现代的互联网技术,也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文化的博大精深,决不能把文化片面理解成只是文学、戏曲、诗词、书法,它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特别是将来,我们也不希望有人会抛弃现在的文化,文化因为“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悟道就是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规律,因为做人做事要讲规律,只要是逻辑内行事,就能做到天人合一。相信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古人的思想行为,会简单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