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泊桑:从平凡中寻找意义

2019-04-22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莫利莫泊桑短篇小说

作家风格谈

居伊·德·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曾参加过普法战争,这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重要主题。他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359篇中短篇小说及3部游记,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概括而言,其短篇小说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小见大显内涵

短篇小说的长处其实就在于以小见大,由点及面,从部分到整体,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在这点上,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堪称楷模。

首先,莫泊桑以有限的篇幅、少许的人物和比较单纯的背景及事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某一侧面或片段本质。他常常把确定的主题高度凝练地集中到几个场景和场面中去表现,比如《蛮子大妈》。其次,在短篇小说的艺术构思上,莫泊桑不制造离奇情节刺激读者的好奇心。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和生活片段作为透视点来窥视大千世界,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地反映普遍的社会真实。他从一把伞的小洞眼看到市民的利己主义哲学(《雨伞》);不见了一串项链,引人思索小资产阶级丢失的淳朴(《项链》)。

二、冷眼旁观亦精彩

莫泊桑善于描写人情世态,他的短篇小说就是一幅幅生动的法国生活风俗画。作者本人基本上不直接表达自己的倾向,而是通过故事本身表达这种倾向,尽力做到客观、冷静。但是小说并不是完全没有激情,它的激情隐藏在内容之中。在更多时候,莫泊桑把自己的爱憎、褒贬寄托在情节之中。莫泊桑冷眼看人生,客观写世界,并没有妨碍或减弱他倾向性的表达。相反,倒是产生了更大的艺术感染力,更加打动读者。

三、工于构思巧为文

构思和布局的巧妙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又一大特点。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巧妙、引人入胜的情节结构和布局使莫泊桑的小说生动而富有吸引力。他的短篇小说常常像故事一样娓娓动听,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早已埋伏了精心设计的妙笔。有时,正在缓慢进展的情节会因为一个细节的插入而迅速推向高潮,形成意料之外的局面,使人物和主题从中得到深刻的表现。有时先制造重重迷雾,故意将读者引入歧途——对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做出种种猜测,而结果却全然相反。几乎每篇都新颖别致,又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入情入理,真实可信,十分自然朴实。

四、细节描写最传神

莫泊桑在短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方面表现了非凡的才能。他的细节描写既准确又传神,许多人物之所以能够站起来给人留下经久不灭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跟他细致的细节描写有关。

莫泊桑很善于通过特征性的典型细节来表达自己对人物的态度以及自己的社会观点和美学理想。他的成名作《羊脂球》就含有许多精彩的细节描写。小道具有大用场,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细节描写的“特技”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莫泊桑在他的短篇小说中曾运用过雨伞、绳子、跳蚤、项链、珠宝等道具。而运用最成功的就是《项链》中那一串改变玛蒂尔德命运的项链。

作文观

在有限的篇幅里,如何能做到出彩,牢牢抓住读者的心?以小见大,或者说是“小题大做”,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其关键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片段赏读

(一)

等到说完,她就从衣袋里面取了两张纸,并且为了要对着那点儿余火的微光来分辨这两张纸,她又戴起了她的眼镜,随后她拿起一张,口里说道:“这张是给威克多报丧的。”又拿起另外一张,偏着脑袋向那堆残火一指:“这一张,是他们的姓名,可以照着去写信通知他们家里。”她从从容容把这张白纸交给那军官,他这时候正抓住她的双肩,而她却接着说:“您将来要写起这件事的来由,要告诉他们的父母说这是我干的。我在娘家的名姓是威克多娃·西蒙,到了夫家旁人叫我蛮子大妈。请您不要忘了。”

这军官用德国话发了口令。有人抓住了她,把她推到了那堵还是火热的墙边。随后,十二个兵迅速地在她对面排好了队,相距约摸二十米。她绝不移动。她早已明白;她专心等候。

一道口令喊过了,立刻一长串枪声跟着响了。响完之后,又来了一声迟放的单响。

这个老婆子并没有倒在地下。她是弯着身躯的,如同有人斩了她的雙腿。那德国军官走到她的跟前了。她几乎被人斩成了两段,并且在她那只拘挛不住的手里,依然握着那一页满是血迹的报丧的信。

我们的朋友塞华尔接着又说:“德国人为了报复就毁了本地方的古堡,那就是属于我的。”

(选自莫泊桑《蛮子大妈》)

技法点评

这是小说结尾“蛮子大妈”临刑前的一幕:她同时拿出两张纸,一张是报告儿子牺牲的信件,另一张是她记下四名普国士兵姓名地址的纸单。她要求通知他们家里,并对普军军官说:“您将来要写起这件事的来由,要告诉他们的父母说是我干的……请您不要忘了。”然后从容地等待处决。小说截取了普法战争中一个很小的断面,生动反映出法国人民对侵略军的深仇大恨,更可贵的是,深度地揭示了这场战争的危害。当普军侵占法国领土时,法国人民协同法国政府奋起反抗,是正义的爱国行为,值得歌颂,但这次战争归根结底是由于两国统治者争夺欧洲霸权引起的,所以,真正的受害者不止是法国人民,也包括普鲁士人民。两张纸就是对这种实际情况凝练而巧妙的艺术概括。

(二)

莫利梭一个字也不回答。

那普鲁士人随后又引开了索瓦日先生,并且对他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索瓦日先生没有回答。

他们又靠紧着站在一处了。

军官发了命令。兵士们都托起了他们的枪。

这时候,莫利梭的眼光偶然落在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上面,那东西依然放在野草里,离他不过几步。一道日光使得那一堆还能够跳动的鱼闪出反光。于是一阵悲伤教他心酸了,尽管极力镇定自己,眼眶里已经满是眼泪。

他口吃地说:“永别了,索瓦日先生。”

索瓦日先生回答道:“永别了,莫利梭先生。”

他们互相握过了手,不由自主地浑身发抖了。

军官喊道:“放!”

12枝枪合做一声响了。

索瓦日先生一下就向前扑做一堆了,莫利梭个子高些,摇摆了一两下,才侧着倒在他伙伴身上,脸朝着天,好些沸腾似的鲜血,从他那件在胸部打穿了的短襟军服里面向外迸出来。

(选自莫泊桑《两个朋友》)

技法点评

读这样的细节描写,让人内心情不自禁地颤抖。在战争年代,两个普通朋友依然热爱生活,他们跑到那么远的地方钓鱼,却遭遇了敌人。马上要死了,在死亡之前的刹那,偶然看到渔网中跳动的鱼——那代表着他们热爱的生活——心里如何能不悲伤?马上同赴难了,再握一次手吧——这是怎样的友谊?又是怎样的勇敢坚强?他们不是不怕死——所以会浑身发抖——但死也要有尊严。两个细节描写,胜过了豪言壮语、万语千言。

(三)

他等待什么?他指望什么?什么也不等待也不指望。他想起一個人在年老的时候,回到家里,看得见许多小孩子们叽叽呱呱地说话,应当是有滋味的。一个人被那些由自己抚育的孩子们围绕,疼爱,温存,对他说些有趣的和天真的话使得冷落的心重归温暖,使得一切都受到安慰,那么这时候,老境是甜美的。

后来,他想起了自己那间空的卧房,想到了自己那间清洁而愁惨的小卧房,除了自己,从来没有谁进去过,于是一阵烦恼的感觉紧束着他的心灵,那间卧房,在他看来,觉得比他那间小办公室更教人伤心。

谁也没有到那儿去过,谁也从来没有在那儿谈过天。它是死了的,哑了的,没有人声的回响的。旁人可以说房子若是被人住过,那么它把住过者身上的东西多少保留一点在它的墙壁里边,保留一点点姿态、形象和言论。所以凡是被幸福家庭住着的房子都比不幸的人住着的房子快活。他那间卧房正同他的人生一样,是绝没有任何纪念的。后来,想到要回到那间卧房里,孤零零地躺在自己的床上,照着老样子重新去做每天夜晚的种种行动和工作,真使他很害怕。末了,如同为了使自己和那间不吉祥的卧房以及那个将要必然又来的时刻更离开得远些似的,他又站起了,并且,忽然遇见了树荫下的第一条小径,他为了到野草上去坐,就走到一座轮流采伐的小树林子里了……

(选自莫泊桑《散步》)

技法点评

第三人称的叙述震撼人心。作者仿佛是上帝,洞察了“他”全部的心思;又像一位冷眼的旁观者,看着这位孤独可怜的老人在那里挣扎彷徨。这还不够,作者又仿佛是一位残忍的讲解员,用一种可怕的悲悯在介绍人物的房间,讲述他的生活,然后看着可怜的老人慢慢走向绝望,走向死亡。这种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空以及人物生理、心理的限制,灵活地将叙述对象表述出来。哪怕是叙述内容复杂、线索繁多的事件、情节,都能表现广阔多变的社会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

【本版供稿/郭青松】

猜你喜欢

莫利莫泊桑短篇小说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Guy de Maupassant居伊·德·莫泊桑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结缘《短篇小说》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
一盒冰淇淋的情谊
一盒冰淇淋的情谊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超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