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明到兽性
2019-04-21任威威
任威威
摘 要: 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从的文学艺术原型理通过从人类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人类文化,为文学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随着文本多元化,电影成为新的文学载体,从新的角度对电影《人类清除计划·无政府状态》进行分析,挖掘荣格文学艺术原型理论在电影中的具体反映,剖析我们在这样的作品中体验着巨大欢喜和悲戚的深层原因。因此,解读电影所包含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文学艺术原型的同时,实质上是揭示人类本身内在的本性,通过艺术创作去战胜人內心的自我恐惧,完成内心幻象对“自我”支配的摆脱过程。
关键词: 荣格 集体无意识 原型 《人类清除计划·无政府状态》
一、荣格原型理论的基本内涵
人类的审美过程离不开主观心理感知。随着心理学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它对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影响,可以说,人类心理乃是一切科学和艺术的母亲。现代艺术中象征的深层意蕴的挖掘,是荣格原型方法的重要内容。因为,仅仅从形象上的寓意上把握艺术象征的美学特征是浅层次的,只有深入揭示集体无意识的奥秘,将艺术形象的象征与原型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发现象征的本质所在。象征是原型的外在化显现,原型是通过象征来表现自己。象征所要表达的所谓“未知领域的东西”是什么呢?这就是深藏在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一种象征,就是原型的一种表现,而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地寻找更好的象征,即能充分地在意识中实现其原型的象征。象征的本质即体现在它作为艺术意象背后的原始意象及原型这一关键点上。
荣格的文学艺术原型理论是其心理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人格结构的分析,提出了以集体无意识为主的分析心理学。荣格在给集体无意识下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1](83)在荣格那里“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2]这个词指出了这些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并关系到古代的或者可以说是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形式,即关系到那些亘古时代起就存在的宇宙形象。比如说,神话传说中的神就是一种原型,荣格说:“神只是一些精神因素,即无意识的原型罢了。”[1](62)也就是说,原型形象是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发生外形变化的,原型是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降临在我们头上,其影响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
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于是,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作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通过其表现以及表现的象征,我们就可以认识原型。此如,出生、结婚、死亡与分离,等等,在其象征的意义上来说,都再现着某种原型的存在。荣格认为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
二、清除计划中集体无意识的两种行为倾向
电影《人类清除计划·无政府状态》,描述的是近未来的美国,全国失业率仅为1%,犯罪率则创下史上最低纪录,每年越来越少的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量,暴力几乎消失无踪。美利坚合众国仿佛进入宛如天堂的美好黄金时代,而促成这完美表象的则是前所未闻无政府状态的人类清除计划。国家为了有效释放公民心底的压抑和不满情绪,特别规定每年有一天的晚上7点之后举行长达十二小时的全国性大扫荡,届时人们将走上街头,展开完全不用承担法律责任的殴斗与杀戮……
(一)人类身上原始潜藏的攻击倾向
影片开头,距离杀戮日仅3个小时,美国人仿佛生活在天堂之中,每个人都彬彬有礼,善待对方,尊重对方,信任对方。人与人之间不会恶语相加,更不会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清除日倒数45分钟时,美国街头出现了这样一幕:拿着长刀、手持枪只的人们晃荡在街头巷尾……在这一天长达12个小时的时间里,人们把这一年积蓄的不满与怨恨发泄出来,走上街头,进行不用承担法律责任的杀戮。人类在大清除中,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显示出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他们脱掉平时伪善的面具,华丽的外衣,一改往日优雅的言行举止,反而拿起了刀和枪,从头到脚都把自己武装起来。他们蠢蠢欲动,就好像原始社会即将外出打猎的勇士一样,野蛮而又勇敢。在影片中,富人在这12小时里用金钱购买人头在密闭的空间里进行“捕猎式”的射杀,他们不再是精英阶层里的富人,而和走上街头满足施暴虐杀的人群没有区别,同样都打破了个人无意识的阶段,走向人类本身原始社会时代所积淀的集体无意识。他们不再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制造者,而是享受集体无意识中原始杀戮的快感。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出现在了一段特定的时间中。在这个杀戮的世界里,时间才是对他们这些“猎人”最大的束缚。一声足以令人心惊胆寒的警报汽笛声标志着狩猎的开始,同样又是一声警报汽笛声标志着那些“原始猎人”回到现实文明的世界里。一个开始一个结束,一场杀戮一场演绎。本部影片的亮点之一就是强调无政府的状态。法治与文明化为乌有,正是由于政府的参与使清除计划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行为。此刻,丛林法则在这个社会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人已经不再是人,而是弱肉强食的动物。丛林法则是原始社会的规则,随着清除计划的开始,一夜之间“捕猎式”的杀戮不再是个人无意识,而是现代人回归原始社会的集体无意识,毫无保留地激发人类集体潜在的原始攻击性。
(二)权力的颠覆:控制他人生命的喜悦
在影片中有一个情节令人瞠目:作为美国精英阶层的富人们,竟然用金钱来购买愿意在清除夜被杀的人。人不再被称之为人,而是供人娱乐的物。手无寸铁的男主人公带着一行五人被放在一个密闭的黑暗空间,同时进入的还有戴着夜视仪、手持精良装备的“精英清除者们”,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窗后面是一群观看者们。这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他们有什么样的身份?社会名流、慈善家、甚至是政府官员,他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夜里完全颠覆权力,毫无顾忌地享受控制他人生命的喜悦。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像极了原始社会,他们像是族群的首领,拥有着特有的权力,完全的控制权。除了这些用金钱物化生命的特权享受,还有那些本来生活在底层,充满暴力和对世界恶意的普通人。而他们身上的权力颠覆在于重新掌握权力控制他人去获得欲望快感。这二者尽管身份不同却同时具备的控制欲表明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对权力的原始渴望,一旦被满足就会产生极大的喜悦感。而这种对权力的原始渴望最开始源于族群,现代文明里的权力颠覆仍然赤裸裸地展现着原始人格中不可磨灭的痕迹。政府,一个象征权力与文明的标志,而此时是“无”的状态,甚至于政府也参与到清除计划之中。这种权力的消失正是对于人内心控制欲的失控,权力不再是文明社会的产物,而是由个人无意识上升至集体无意识的欲望权力。失控的控制欲,狩猎式的捕杀,无秩序的原始人,生命视如草芥,深藏在无意识中的兽性肆意践踏着文明。
三、人格原型:清除者与被清除者的原型
荣格曾指出,虽然存在着许多原型,但每个人的人格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的以下四种原型:1.人格面具:个人公布于众的自我。2.阿尼玛和阿尼玛斯:男性精神中的女性特征和女性精神中的男性特征。3.阴影:心灵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是集体无意识中由人类祖先遗传留下来的,它使人具有激情,攻击和狂烈的倾向。4.自身或称自己或自我:心灵中协调其他各部分的部分。在荣格的四种主要原型中,人格面具和阴影為《人类清除计划·无政府状态》主要人物的分析另辟蹊径。与弗洛伊德提出的自我相似,人格面具是指个人在社会中呈现出的那部分精神;而阴影在一定程度上与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相近,都是指人最原始、黑暗的本能和特征。从某种意义上看,人格面具强调理性而阴影偏重冲动。
对于影片中的人物原型我们有必要进行分析。首先是拿枪持械的街头“清除者”。“清除者”,在这弱肉强食的原始清除夜里,作为清除者的人们都戴着面具,而面具上有上帝字样(God)、鬼脸骷髅和虎狼形象。这些面具只是一种表面象征,其内在隐含是每个人都在遮掩内心深处的阴影。那些躁动不安、黑暗涌动的破坏者便是表征显现。在西方原始社会,上帝作为一种信仰也是早期人类的精神寄托的原型,这标志着人类脱离自然本能的羁绊而走向人类精神世界。选择上帝是一种拯救,以上帝的旨意去清除所谓的社会恶人实则确实在为人的人格阴影找借口。人不再伪装自己,不再是平常那个公之于众的自己,他们的人格面具在这个清除夜里被彻底撕破。他们心灵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被汽笛声激起,开始变得具有攻击性和狂躁不安,人格中的阴影、真正的自我得到释放。但是脱下面具,他们又是彬彬有礼的社会精英,有着公众认可的人格面具。其次是另一类人“被清除者”,在影片中,男主角带领一行人逃亡,和逃避被杀戮的流浪者不期而遇,而势单力薄的流浪者却想伸出援手提供帮助。在原始社会的状态下,善与恶的抵抗,不是衣着华丽的精英,而是邋遢贫穷的流浪者。杀人者接受最好的教育,反而持枪入室杀人越货;邋遢贫穷的流浪汉没有接受过多的教育,反而能分清善恶。
从恐怖电影所表现的人类心理的角度来看,“恐怖形象的基础结构从未真正改变过”[3](9),即人类的恐惧心理一直没有改变过。本部影片的恐惧集中体现在了自我的恐惧上。这部影片打破美好世界的虚幻将人放在原始社会,释放其本身的人格原型,从而刺激受众审美心理而达到的。影片中的人物设定都在强调人格中重要的四种原型,无论是处于社会顶层或者说食物链顶端的精英人士,还是生活在底层世界的流浪汉,人格面具下的外在与阴影占据的内心相冲突,就回到了本部影片的主题上:人类清除计划所真正清除的是本性中的善良,而释放的是人格中的原始原型。这种直接揭示人类本身内在的本性,实质上是在通过艺术创作去战胜人内心的自我恐惧,完成内心幻象对“自我”支配的摆脱过程。
四、意象原型:黑暗与光明的较量
本部影片中,人类清除计划中存在两个典型的意象即12小时与黑夜。12小时清除计划所维系的时长,代表的是时间维度的分割与消解。西方时间域中,24小时的计量时间,一半为12小时。而清除夜12小时的时长则是分割了完整的“一”。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狱。就像是古希腊掌管黑夜的尼克斯女神睡着了,人性原始欲望无限接近邪恶无法控制的释放,影片中的12小时仿佛裂变为更长的时间长度,剧中人物不止一次说过:马上就天亮了,马上就天亮了……对于白天的渴望就像是在抓住生命的尾巴。这个时候黑夜与白天便成为人们精神领域的恐惧和希望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black是基本禁忌色,体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灾难等,如Black Mass(安灵弥撒),black words(不吉利的话),a black letter day(凶日)。它也象征耻辱、不光彩,如a black mark(污点),a black sheep(败家子)。它还象征沮丧、愤怒,如a black dog(沮丧情绪),The future looks black(前途暗淡)。而白色则是西方文化中代表纯洁、神圣、美好等,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如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white wedding(新娘穿白礼服的婚礼);它又象征正直、诚实,如a white spirit(正直的精神),white man(高尚、有教养的人),white hand(廉洁、诚实)等。本片中贯穿全剧的黑夜与影片开头的3小时白天、影片末尾的近15分钟的清晨形成一个封闭圈。影片开头,面临分手的情侣谢恩和莉兹抓住最后一点白天的时光拼命逃跑,面对未开始行动的清除者,他们的情绪仍是不恐惧的,中士和失去最重要亲人的伊娃及其女儿卡莉在清除夜结束赢来曙光的时候,那一缕清晨的阳光显得格外温柔。黑夜带给人们精神上恐惧阴郁、暴力杀戮,成为清除者与被清除者的人格原型的刺激帮凶。黑夜是无限包容罪恶。影片中,暗红色的鲜血、四起的爆炸、红色的火焰、枪支迸发的子弹……导演用一系列在西方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始意象来层层剥离现实,展露人性的原始人格,源于原始社会的人格原型。也可以说:正是因为其敢于去揭露人的原始人格,具有同样原始记忆的审美主体唤起其本身的心理原型而获得审美快感。
五、结语
荣格说:“一个被我们称为现代人的人,是孤独的。我们所说的现代人,是一个可以感知到现代状况的人,并非人人都是。他是一个屹立在高地之上,或是位于世界最边界的人。在他的眼前,是茫然无知的未来的深渊;在他的头顶上,是苍天;在他的脚下,是历史已经覆盖着一层原始迷雾的全部人类。”[4]艺术作品之所以能被理解,受众之所以能获得审美快感,都是得益于艺术作品中暗含的原始意象。艺术作品呈现了创作者创作意图,而受众也能领悟到这个创作意图,是因为创作者和审美主体有着共同的“集体无意识”,他们都在无意识间知晓这一客体所表达的东西,而这集体无意识的依托,正是原始意象。这些原始意象源于历史,源于祖祖辈辈共同的经验,也因为它们,我们能理解前人的作品,理解前人留下的艺术瑰宝。一部艺术作品的产生并不是因为一个人,而是某种超越个人的东西。因此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的特殊意义正在于:它避免了个体本身的局限性而超越作者个人走向群体。艺术作品的社会功用便在于此,艺术象征和代表着人类共同命运的一些永恒的东西。这些精神之所以能从古流传至今,便是通过种种原始意象的象征表现在艺术作品中来。艺术作品将引领现代人找寻原始本身存在的自己并将能够直面它!
参考文献:
[1]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概念”[M]//冯川,编译.荣格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2]林树明.柏拉图与原型批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19-24.
[3]戴维·斯卡尔.魔鬼秀:恐怖电影的文化史[M].吴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荣格.寻求现代人的灵魂[M].沈永,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