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诗中的疟之比较

2019-04-21白珊珊

文教资料 2019年36期
关键词:宋诗疟疾唐诗

白珊珊

摘    要: 疟疾作为一种疾病历史悠久,古籍中常见其记载。唐宋时代,随着诗歌的发展,饱受病痛折磨的诗人们也常常将疟疾写入诗中,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典故,生发出一些特别的生命感悟。本文拟从此入手,分析唐宋诗中有关疟的现象,并比较其内容与情感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 唐宋诗    疟    比较

疟疾作为一种疾病历史悠久,古籍中常见其记载。如《难经本义》中说:“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 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1](491)《左传·昭二十年》曰:“齐侯疥,遂痁。”[2](4544)

“疟”“痁”和另外一个字“痎”均表示疟疾。《说文·疒部》:“疟,热寒休作。从疒,从虐,虐亦声。”[3](155)段玉裁注:“谓寒与热一休一作相代也。”[4](350)《说文·疒部》:“痁,有热疟。从疒,占声。”段玉裁注云:“痁,有热无寒之疟也。”《说文·疒部》:“痎,二日一发疟,从疒,亥声。”段玉裁注:“人谓间二日一发为大疟。”而“痎”字往往出现于医学典籍之中。

到了唐宋时代,随着诗歌的发展,饱受病痛折磨的诗人们也常常将疟疾写入诗中,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典故,生发出一些特别的生命感悟。本文拟从此入手,分析唐宋诗中有关疟的现象,并比较其内容与情感方面的异同。由于在古代文獻中,“疟”“痎”“痁”三个字均表示疟疾,所以本文在讨论唐宋诗中的疟时,也主要聚焦于这三个字所出现的诗歌。

在《全唐诗》[5]中,提到疟的诗歌共有21首,其中元稹5首,杜甫4首,韩愈4首,白居易2首,沈佺期、罗隐、皮日休、李商隐、李涉、王维各一首。《全宋诗》[6]中提到疟的诗歌则相对较多,共有119首。其中写的较多的有赵蕃(12首)、陆游(8首)、舒岳祥(6首)、刘克庄(4首)、项安世(4首)、梅尧臣(3首)、虞俦(3首)等,此外,苏轼、王安石、黄庭坚、文天祥等人也写过此类诗歌。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诗,在提到的疟的诗歌中都有几点共同的现象:一是瘴、疟并称,二是认为疟疾是由于“疟鬼”行疟所致,三是以疟为喻。

一、瘴、疟并称

在唐代的这类诗歌中,诗人未必真的患有疟疾,或者说其重点不在于宣泄疾病所带来的生理痛苦,而往往是借此来表现地理环境的特点,进而抒发自己遭受贬谪的苦闷或是对身处瘴疟之地的友人的关切与同情。如沈佺期《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家住东京里,身投南海西。风烟万里隔,朝夕几行啼。……疟瘴因兹苦,穷愁益复迷。火云蒸毒雾,阳雨濯阴霓。”“家住东京”而“身投南海”的漂泊之感、贬谪之思在疟瘴之地火云毒雾的蒸腾渲染之下愈添愁苦。又如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中的“连阴蛙张王,瘴疟雪治医”和《酬乐天寄生衣》中的“秋茅处处流痎疟,夜鸟声声哭瘴云”。白居易也在《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其三中有感于元稹的处境写道:“人稀地僻医巫少,夏旱秋霖瘴疟多。”并嘱咐友人“老去一身须爱惜”“莫遣沉愁结成病”等。

较之唐诗,宋诗中的此类诗歌内容则要丰富得多。王安石在《疟起舍弟尚未已示道元》中真切描写了身患疟疾之人的痛苦和求医问药无果的无助:“侧足呻吟地,连甍瘴疟秋。穷乡医自绌,小市药难求。肝胆疑俱破,筋骸漫独瘳。惭君远从我,契阔每同忧。”而田锡的《夏日即事》与蒲寿宬的《游西岩》虽然也提到了瘴、疟,却一扫病气与愁苦。前者言“正是郁蒸生瘴疟,可堪水潦满江湖”,又接以“威宣铁轴千艘盛,执撼金陵一垒孤”,壮阔中满含霸气。后者则言“翻思一夜钟鸣时,先生髙卧如希夷。何人更嗔瘴鬼疟,及锋而用皆惊疑。荐泉采菊想遗迹,奚其与侣昌黎伯”,当是用韩愈《谴疟鬼》之诗的典故,表达了对先生的崇敬之心。又有以瘴、疟来映衬梅花的风骨者,如蒲寿宬《梅阳郡斋铁庵梅花五首》其五:“枯株类铁汉,瘴疟不敢侵。”

至于为何唐宋诗人均习惯将瘴、疟并称,或许是因为二者本属于同一类疾病。如吴长庚《瘴·蛊·槟榔与两广文化》[7](42-49)便认为瘴即疟疾,是一种毒气,因岭海一带山川盘郁结聚,不易疏泄,湿热蒸腾而成。又说瘴的本义指瘴气,因其致人瘴疟,故称疟疾为瘴。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8](304-316)也认为,瘴病即亚热带和热带流行的恶性疟疾,发生于气候热湿的地理环境与夏秋季节。《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疟疾地理研究》[9](113-118)认为恶性疟疾虫引起的恶性疟疾,称为瘴。

二、认为疟疾是由于“疟鬼”行疟所致

“疟鬼”行疟而致病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早在汉代王充的《论衡》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疟鬼;一居若水,是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区隅沤库,善惊人小儿。”[10](216)后代的许多笔记小说中也常常有与疟鬼相关的故事。唐宋诗中关于疟鬼的描写虽不如笔记小说生动,但也频频可见。如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李商隐《异俗二首》(原注:时从事岭南):“鬼疟朝朝避,春寒夜夜添。”韩愈甚至写了一整首诗来驱除疟鬼,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谴疟鬼》:“屑屑水帝魂,谢谢无馀辉。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祖轩而父顼,未沫于前徽。不修其操行,贱薄似汝稀。岂不忝厥祖,靦然不知归。……赠汝以好辞,咄汝去莫违。”指责疟鬼出身贵胄却不修操行、致病行凶,并规劝疟鬼早归江水、痛改前非。这首诗虽说是写给疟鬼的,但却颇富有人情味。

宋诗中描写疟鬼的诗歌比唐诗更多,单是直接出现“疟鬼”“痁鬼”一词的诗就约有30首。如史浩《钟馗图得人字》:“收功祛疟鬼,流咏起唐人。”曾几《钱仲修饷新蟹》:“横行足使班寅惧,干死能令疟鬼亡。”钟馗图和新蟹在当时人看来都有驱除疟鬼的功效,诗人由一图一蟹联想而来,可见疟疾在当时的普遍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间接表示“疟鬼”存在的诗歌,王阮《都下病起呈王枢密一首》有言:“遭逢此鬼今番疟,零落吾生有限身。”又如赵蕃《二月初二日二首其一》:“去岁不作疟,今年乃病温。……未怕黄州鬼,唯忧楚国魂。”

三、以疟为喻

许是因为疟疾的普遍性和其典型特点,在唐诗和宋诗中都出现了“以疟为喻”的现象。最早用疟疾来作为喻体的是晚唐时期的罗隐,他在《春日叶秀才曲江》中写道:“江花江草暖相隈,也向江边把酒杯。春色恼人遮不得,別愁如疟避还来。安排贱迹无良策,裨补明时望重才。一曲吴歌齐拍手,十年尘眼未曾开。”用疟疾来比喻春日别愁。到了宋代,陆游也用过类似的比喻,他在《春愁》中说:“春愁茫茫塞天地,我行未到愁先至。满眼如云忽复生,寻人似疟何由避。”与罗隐异曲同工,且都是撷取了疟疾避之不及的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用疟疾来比喻睡魔的,如舒岳祥《睡魔》:“睡魔如疟鬼,日日应期来。符篆烧难却,茶枪战不开。中宵翻省去,当昼又潜回。应是五窍数,留君共酌杯。”舒岳祥自己、家人以及身边的朋友都是得过疟疾的,如其在《生日仲素慧羊酒作此奉谢》中所说:“举家病疟涉三月,一日计减一斗粮。”又在《哭王达善》中说:“一叟经年疟,萧然强饭蔬。”因此,对于疟疾的感触也比别人更深,有时甚至能写出几分人生哲理来,如其《放言》:“寒暑一大疟,天地一病躯。古来几寒暑,元气朘削馀。人物生其中,短小一侏儒。”疟疾的症状正是寒热休作,舒岳祥将人世间的寒暑交替比喻为一场大疟,将天地视为一处病躯,那么生活在其中的人类可见有多么渺小和脆弱了。郑獬的《菊》中也有类似的比喻:“菊花初抱叶,始见春光来。绿蓓今著花,又见秋风回。高天不容土,白日安可栽。一世如大疟,寒暑还相催。”菊花一世,人生一世,莫不如此。而在释德洪的《清凉大法眼禅师真赞》中,疟疾也有了几分禅意:“非风幡动,非风铃语。见闻起灭,了无处所。何以明之,俱寂静故。此光明藏,平等显露。由本无明,爱欲悭妒。如隔日疟,痛自遮护。有能了者,即同本悟。”

由于唐诗中的“以疟为喻”仅见罗隐一首,显然宋诗中所包含的内容与况味更加丰富。从疾病的痛苦中剥离出来,发掘其中的至理与禅意,这是宋人的智慧,但其间也包含着诸多的无可奈何。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几点同中有异之外,宋诗与唐诗相比还出现了一种特别的现象:“杜诗疗疟”这一典故的运用及演变。

据《唐诗纪事·卷十八》记载:“有病疟者,子美曰:‘吾诗可以疗之。病者云:‘何?曰:‘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其人诵之,疟犹是也。杜曰:‘更诵吾诗云:子章髑髅血摸糊,手提掷还崔大夫。其人诵之果愈。”[11](585)这个故事应当就是“杜诗疗疟”典故的由来。

在运用这个典故时,有些人只是取“杜诗疗疟”的本义,如杨万里《过长峰径遇雨遣闷十绝句》其八:“不须杜句能驱疟,只诵长峰遣闷诗。”高斯得《病起二首》其一:“杜诗能止疟,周易解祛魔。”洪咨夔《高倅送糟蟹破故纸芽口占以谢》其一:“便好挂门驱疟鬼,不须诗咏血模糊。”也有些人将“杜诗”逐渐替换成“诗”,好似不仅杜诗能驱疟,而且自己写的诗、别人写的诗也都能驱疟。最为典型的是陆游,他在《予秋夜观月得疟疾枕上赋小诗自戏》中说:“且倚诵诗驱疟鬼,断无人寄碧腴膏。”其《寓叹二首》其二也说:“狂诵新诗驱疟鬼,醉吹横笛舞神龙。”这就把自己写的诗也赋予了“驱疟”的功效。在酬答往来中,也有称赞对方的诗如杜诗一般能驱疟者,如晁说之《病中谢张簿阳字韵诗》:“公诗可但能除疟,万痾都如律令忙。”这无疑是一种恭维和赞扬。随后,这个典故又发生了进一步的演变,由“诗”到更宽泛的“妙语”、“好语”乃至“文”。如周孚《次韵德裕》:“只知妙语能祛疟,可悟虚名不疗饥。”许及之《雪再作山甫约游雨花台不遂闻与诸公登凤凰台次韵送似》:“好语自足驱疟疠,嘉祥况乃销离瘼。”王炎《次韵韩毅伯病疟》:“示病维摩非实相,戏人疟鬼助文穷。”

除了上述的演变以外,“杜诗疗疟”还常常与“陈琳作檄愈头风”的典故并举,逐渐成为一种固定搭配。如陆游《头风戏作》:“只道有诗驱疟鬼,谁知无檄愈头风。”李流谦《马德骏微恙既平作此劳之》:“或丐愈风檄,岂邀遣疟诗。”洪适《用雪诗韵谢三外弟见和》:“陈檄愈头疾,杜词逐寒痁。”苏泂《途次口占三首》其一:“草檄头风愈,吟诗疟鬼藏。”等等。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或是因为头风与疟疾都是文人中的常见病,如陆游就身兼两病,或是用的人多了,就沉淀下来,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搭配。只是这种偷懒的方式于写诗而言实在不算上乘之法。

通过唐诗与宋诗的比较,我们会发现,疟在唐诗中往往与贬谪相关,诗人不会耗费太多笔墨去描写病者的痛苦,而是借此一笔来表达自己或友人命运不济、仕途偃蹇、漂泊无依的感伤。如前面提到的沈佺期的《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元稹和白居易的往来诗篇。此外,还有王维的《林园即事寄舍弟紞》:“地多齐后疟,人带荆州瘿。徒思赤笔书,讵有丹砂井。心悲常欲绝,发乱不能整。”杜甫的《寄薛三郎中》:“子尚客荊州,我亦滞江滨。峡中一卧病,疟疠终冬春。”《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疟病餐巴水,疮痍老蜀都。”李涉的《岳阳別张祜》:“十年蹭蹬为逐臣,鬓毛白尽巴江春。鹿鸣猿啸虽寂寞,水蛟山魅多精神。山疟困中闻有赦,死灰不望光阴借。”总而言之,唐诗中写“疟”本意不在“疟”,而在于通过“疟”来突出自己仕途生活的不顺,和“瘴”一样,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宋诗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或是描写自己病中的境况,以及病中、病起时朋友之间的往来问候与酬答,而尤以后者居多。如虞俦《久不得广文俞同年书颇闻病疟小诗往问讯》《再寄俞广文同年》,项安世《病起和柳州刘司法赠诗韵》《再次前韵督周子问雪中以疾辞诗》,王洋《和吉父赠谹父诗》,晁说之《病中谢张簿阳字韵诗》,周孚《病中柬课会诸友二首》其二、《次韵德裕》,王炎《次韵韩毅伯病疟》,赵蕃《王彦博徐审知频来问疾口占示之》《得周畏知书病久不报以诗寄之》《病中即事十五首其四》等等。甚至连刁景纯的侍女得了疟疾,梅尧臣都曾写过两首诗(《景纯以侍儿病期与原甫月圆为饮》《闻刁景纯侍女疟已》)表示慰问,可见此类诗歌在宋诗中有多么常见。

也有一些诗歌主题不在于疟疾,但却因容易联想到疟疾而捎带提及,如前面提到的史浩《钟馗图得人字》、曾几《钱仲修饷新蟹》、洪咨夔《高倅送糟蟹破故纸芽口占以谢》其一等等,此外还有梅尧臣的《孙主簿惠上党寺壁胡霈然书墨迹一匣》:“书奇画妙了不识,讹传墨土能治疟。”钟馗图、蟹和墨土均能治疗疟疾,由治病之物想到所治之病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宋诗中最值得欣赏的应当是那些“以疟为喻”的句子,如郑獬的《菊》、舒岳祥的《放言》,此类诗歌虽少,却最为珍贵。宋诗写“疟”多是在“疟”言“疟”,表达自己得病后的痛苦、对于朋友得病的问候,时不时地用“杜诗疗疟”的典故来自我嘲笑、自我安慰一下,又或者是用作朋友之间的玩笑,抬高对方诗歌的地位等等,往来酬答颇多。偶尔从现实境况上升到人生玄理,也不失为宋诗的本色。所谓唐诗主情,宋诗主理,由此亦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周]秦越人,撰.[元]滑寿,注.难经本义[M]//四库全书:733:子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

[3][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第二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李铎.全唐詩分析系统[DB/OL].北京:北京大学数据分析研究中心,2010[2019-9-2].http://www.chinabooktrading.com/tang/.

[6]李铎.全宋诗分析系统[DB/OL].北京:北京大学数据分析研究中心,2010[2019-9-2].http://www.chinabooktrading.com/song/.

[7]吴长庚.瘴·蛊·槟榔与两广文化[J].上饶师专学报,1999(05).

[8]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93(04).

[9]龚胜生.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疟疾地理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4).

[10][汉]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1][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7.

猜你喜欢

宋诗疟疾唐诗
宋诗五首(书法)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能迅速杀死传播疟疾蚊子的转基因真菌
2019 年世界疟疾日
——“零疟疾从我开始”
非洲“两苏”地区疟疾预防与治疗
I Like Dra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