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绵蛮”
2019-04-21王恬
王恬
摘 要: 《诗经·小雅·绵蛮》中的“绵蛮”一词应为联绵词,表示“相互连接”的含义,与“民民”“绵绵”“蛮蛮”“缗蛮”等同词异形。在《绵蛮》中,“绵蛮”的含义应为“相伴或接连而飞貌”,表现黄鸟相伴或相跟随而飞的情景,作者以这一情景起兴,作《绵蛮》而刺乱世。
关键词: 《诗经》 《绵蛮》 “绵蛮” 联绵词
《绵蛮》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它的主题颇具争议。据《毛传》所云,它是“微臣刺乱”之诗,讽刺了当时“大臣不用仁心,遗忘微贱,不肯饮食教载之”的现象。朱熹认为它是“微贱劳苦者”以黄鸟自比,因“道远而劳甚”,望有人“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又命后车以载之”[1](135)。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认为“此王者加惠远方人士也”,黄鸟“音虽可听,而所飞不远”用来比喻“远方寒士”,对这些人,国家宜“饮之食之教之诲之”[2](466-467)。而在现代新解中,《绵蛮》则被解读为旅人受到贵族相助,为表达感激之情而作的诗[3](634)。
有争议的不仅是诗的主题,在语言层面,《绵蛮》的第一句“绵蛮黄鸟,止于丘阿”也颇具争议,讨论主要集中在“绵蛮”二字究竟是何含义上。传统说法中影响较大的有两个,一是认为“绵蛮”表示小,“绵蛮黄鸟”就是“小小的黄鸟”,这个说法出自《毛传》。《毛传》云:“绵蛮,小鸟貌。”笺云:“小鸟知止于丘之曲阿静安之处而托息焉,喻小臣择卿大夫有仁厚之德者而依属焉。”这个说法看起来有一定道理,影响广泛,更有许多人举证证明,使其更加完善。如马瑞辰云:“绵、蛮二字双声,《说文》:‘绵,联微也。《广雅》:‘绵,小也。绵有‘小义,故《传》以为‘小鸟貌。”[4](814)又王国维云:“蟲之小者曰蠛矇,鳥之小者亦曰綿蠻,殆皆微字之音轉。”[5](108)两人解释的方向虽不同,却都为“绵蛮”为“小鸟貌”的说法提供了证据。这个解释的接受度最广,但自然也有质疑的声音,王先谦指出:“黄鸟本小鸟,诗喻微臣,其义已显,不必更以‘绵蛮为‘小貌耳。”[4](815)
第二种影响较大的说法为朱熹在《诗经集注》中所云:“绵蛮,鸟声。”[1](135)这个说法有一定的社会语言使用基础,它并非朱熹独创,古人在写诗作文时已多用“绵蛮”指代“鸟声”。但《毛诗》及三家诗均未采此说,且“绵蛮”的可查用例简单以“鸟声”解似乎并非最妥,因此我们认为,“绵蛮”虽可用于形容“鸟声”,却并不是“鸟声”之义。
还有一个来源较早的说法,出自《韩诗》:“绵蛮,文貌。”王先谦案曰:“《释诂》:‘覭髳,茀离也。‘绵蛮即‘覭髳之转,盖文采缛密之貌,故《韩》以为‘文貌,当从《韩》为允。”[4](815)但与前两个说法相比,这一说法较少为人认可。
“绵蛮”的含义固然可以从多方面探求,但王国维与王先谦的思路更加可取。《礼记·大学》引此诗时记为:“《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阿。”其中“缗蛮”即“绵蛮”[6](183-184),郑玄注曰:“缗蛮音绵。”这一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两个线索,一是“缗”“蛮”和“绵”在《诗经》时代声音非常相似,甚至可能完全同音;二是“绵蛮”二字并非这一词语的固定写法,它所记录的可能仅是词语的语音。因此,先从声音现象来对这个词语进行考察,再结合其他语言现象补充证据说明词语含义是较为稳妥的方法。根据《汉字古音手册》(2010),“绵”“蛮”二字在上古同属明母元部,几乎是同音字。三家诗中,齐诗的同一篇名称写作“缗蛮”[4](814);《周颂·载芟》中有“绵绵其麃”一句,其中的“绵绵”韩诗写作“民民”[4](1047);《三家诗异文疏证·韩诗·常武》曰:“民民翼翼,毛作绵。”可知“绵”“缗”“民”三字可互通。《古文字诂林》(2003)“闽”字条下载:“‘闽蚋同‘蟁蜹。”可证“闽”和“蟁”音同,又“蛮”可借用为“闽”[7](70),因而“蛮”字音与“蟁”也相差不远,“蟁”与“缗”同谐声,则必同部,因此“蛮”与“缗”之音也相近。据此系联可知,“绵”“蛮”“缗”“民”四字读音相差无几,“绵蛮”“缗蛮”“民民”或“绵绵”等字形表达的都是一个声音类似的双音节联绵词。这一词语最常见的书写形式是“绵绵”,多解释为“连续不断貌”,如:
(1)绵绵不绝,蔓蔓若何。《逸周书·和寤》
从“连续不断”又可引申出其他含义,如“密集”,“绵绵、民民,皆谓密也”[8](340),事物接连排布不间断说明其密集。除“绵绵”“绵蛮”“缗蛮”“民民”等写法外,另一些声音相近但用字不同的双音词也与这一联绵词相关,如表“枝叶稠密相覆之义”[9](159)的“绵幂”,“幂”在上古时也属明母,与“绵”双声,释义时特意指明“相覆”即是强调词语包含“接连不断”之义;《方言》卷六载:“吴、赵之间脱衣相被谓之‘缗绵。”“被”为覆盖之义,也强调了“接连”的特征,因此“缗绵”一词也有“接连不断”的含义。这证明读为“绵绵”或“绵蛮”等声音,表示“接连不断”义的词语在用字上不甚固定,只是用于记录声音,符合联绵词的特征。
明确了“绵蛮”为表示“接连不断”的联绵词这一点,许多“绵蛮”的使用现象就得到了解决。如,“绵蛮”在诗文中最早的用例:
(2)春机鸣窈窕,夏鸟思绵蛮。(吴均《和萧洗马子显古意》之六)
这是南朝梁时期的诗句。从对偶的角度看,“春机”对“夏鸟”,“鸣”对“思”,“窈窕”对“绵蛮”,“窈窕”为联绵词,则“绵蛮”也很有可能是联绵词。从意义来看,“窈窕”用以形容“春机”“鸣”声幽长,则“绵蛮”应是用以形容“夏鸟”之“思”。“思”在此处应为“悲愁”义,此诗属于《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组诗之一,在这组诗的第一首中有“贱妾思不堪,采桑渭城南”一句,这里的“思”明显为“愁”,同一组诗中处于相似位置的“思”应用法相同,因此,“思绵蛮”指愁绪接连不断,正与春机之声幽长不绝相配。这句诗还有另一個版本:“春机思窈窕,夏鸟鸣绵蛮。”应是后人认为“绵蛮”既是鸟声,则“鸣”应与“绵蛮”相配才合理,因此将两字调换,但调换后下联虽还能解,上联却意义不通了,所以“鸣窈窕”“思绵蛮”的搭配更加合理,不可轻易调换。再如唐诗中使用到“绵蛮”一词的诗文:
(3)嘈嘈鸱枭动,好鸟徒绵蛮。(李华《杂诗六首》)
(4)又听黄鸟绵蛮,目断家乡未还。(李中《客中春思》)
两句诗中的“绵蛮”确实用于形容“鸟声”,只不过并不是表示普通的鸟叫声,而是指接连不断的鸟叫声。(3)中的“鸱枭”在古人的认知中里为恶鸟,恶鸟之声“嘈嘈”,错杂喧响,“好鸟”即使鸣啼不绝,也盖不住这喧哗,“好音”不能为人所闻,便为徒劳。(4)以鸟音的绵延不绝,与“目断家乡”为对,表示即使思念绵延,自己却与家乡阻隔,难望归途。
除“绵蛮”在诗文中的用例外,一些“绵蛮”作为专名、封号的例子也佐证了它“连续不断”的含义。《山海经·西次三经》中记录了一种奇异的鸟类“蛮蛮”,“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比翼鸟,独自一只不能飞起,只有当两只相互倚傍时方可飞行,《尔雅》中将此鸟称为“鹣鹣”。“鹣”为形声兼会意字,“兼”也兼表相并之意[10](1839),“鹣鹣”此名表现了这种鸟的特征。同理推断,“蛮蛮”一名也很有可能表现了此鸟倚傍双飞的特征,鸟名“蛮蛮”,不仅与“绵蛮”音近,在意义上也有一定关联。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郭圣通,其弟郭况被光武帝封为绵蛮侯,既为封号,此“绵蛮”若不是地名,则定是表示美好祝愿之词。无论是表达对本朝世代绵延不断的祝福,还是表达皇帝嘉许郭况为君主得力臂膀,可恩准他跟随自己享千秋万代,这些解释都可由“绵绵”“蛮蛮”“绵蛮”等声音表示的“接连不断”之义引申而出。
再回到《诗经·小雅·绵蛮》本身,“绵蛮”在此诗中表示黄鸟相伴或接连而飞貌。结合《毛传》和朱熹的说法,此诗应为“微臣刺乱”之诗,但作者并非以黄鸟自喻,而是以黄鸟相伴或相跟随而飞的现象起兴。几只小鸟相互倚傍,接连而飞,最终可停落在“丘阿”“丘隅”“丘侧”等安全之处,而自己孤身一人,人微言轻,在乱世中既无友相伴,也无大人可依,即使毫不“惮行”,但“道路”遥远,即使疲劳至极也无法到达安逸的境地。因此作者渴望有人“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又“以后车载之”,“后车”一般认为是副车,使坐副车便是跟着主车而行,表现了作者愿追随一主,倚傍其以求乱世中的生存,然而现实却是大臣不礼贤下士,要找到可依靠的卿大夫是如此艰难。
综上所述,音为“绵蛮”的双音节语音形式实际上是一个联绵词,有“相互连接”之义,它也可以写作“民民”“绵绵”“蛮蛮”或“缗蛮”或其他形式。它可以引申出“密集”“枝叶相覆”等含义,也可以用来表示“接连不断的鸟声”或“相伴或接连而飞貌”,其重点是突出事物“接连不断”的特征。在《诗经·小雅·绵蛮》中,它表示黄鸟相伴或相跟随而飞,作者见到后以此情景起兴,以刺乱世。
参考文献:
[1]朱熹.诗经集注[M].上海:世界书局,1943.
[2]方玉润.诗经原始[M].李先耕,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 下 雅颂[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王国维.观堂集林 外二种[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6]曾参,子思.大学·中庸[M].王媛,徐阳鸿,译注.2版.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
[7]李圃,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古文字诂林 第10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9]宗福邦等.故訓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