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生专业自信的培养与提升
2019-04-21陈华张向晨祝雪莹
陈华 张向晨 祝雪莹
摘要:目前,理工科大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就业等方面表现出对专业的不自信。理工科大学生需要结合自身情况,适应大学生活,强化专业认知,从培养专业兴趣、树立专业目标、应用专业知识、共享专业成果等四个层面,构筑专业知识体系,从主观方面入手,全面提升专业自信。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 专业自信 专业认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1-0145-03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发展素質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专业自信的理工科人才。因此,全面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理工科大学生专业不自信的表现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的主观感受、主观评价所形成的稳定的内心体验,它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能激励主体积极行动,追求一定的目标,努力地去实现自己认为可达到的成就。[1]然而,专业自信则是对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展前途、就业方向等有充分的认知,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应用和创新等方面。
目前,理工科大学生专业不自信主要表现为:对专业不感兴趣,认可度低;专业课程学习较吃力,成绩不理想;不能熟练使用专业仪器、设备、软件;不了解专业现状及趋势;不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知道毕业后能够使用专业知识做什么;毕业后从事与专业相关度低的工作等。
二、理工科大学生专业不自信的原因
理工科学生作为一个大学生群体,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受专业教育和思维惯性的影响,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处事原则等方面普遍具有以下特点:理性强于感性;现实强于理想;机械性。[2]除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以外,导致理工科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不自信的主观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策略不得当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有意识地制订一系列关于学习过程的方案,并对学习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心智活动。[3]从严格管理的中学到相对自由的大学,大学生适应性较差,需要花较多精力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教学方式、新的专业认知以及学校环境与文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重新制定自己的学习策略。理工科大学生策略不当是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学习有着本质区别。大学的学习不仅是学会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低年级的大学生更多是沿袭中学“填鸭式”学习模式,不能及时适应大学生活和掌握大学学习规律,制定合适的学习策略,思想开始松懈,自主学习意识下降。加之,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的改变,日常的教学不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多数学生专业课学习投入水平位于中等及中等以下水平[4],导致大学生专业学习动力不足,出现个人心理与行为障碍,伴随情绪低落、拖延、逃避、厌学、成就感低等学习倦怠现象[5],专业自信得不到提升。
(二)目标不明确,专业认知不足
从大学生所接触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活动,都贯穿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实用思想。[6]当下很多学生把专业课的学习作为谋生手段的学习价值观,是一种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的价值观,虽然合理、合法、合规,但是缺乏境界。[7]大学生直接获得金钱、名誉等利益来促使自己学习,必然促使成就动机的功利化,学习动机自然会偏离,学习的持久性便会减弱,容易形成“唯分数”论的思想。除此之外,学校对专业老师的所授课程考试及格率有考核,以致出现“课程知识难而考试易”的现象,导致学生认为学习内容无关紧要,只有顺利通过考试即可,不能达到专业学习目的。
目前,造成理工科大学生专业不自信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认知不全面。一般情况下,大学生仅仅通过书籍和网络、亲朋好友口口相传、接触与专业相关事务等传统方式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情况,很少有大学生主动对专业教学大纲中课程的设置、培养目标、培养的专业技能、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专业今后发展前景进行深入了解,导致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能干什么、该干什么,明显降低大学生专业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导致理工科大学生专业不自信。
(三)专业知识理论性、逻辑性强
理工科的专业课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不仅有大量新的、抽象的概念,而且还有大量的公式和推导过程。低年级的理工科大学生刚接触专业课程,对专业了解较少,对专业词汇都感到陌生,难免会认为专业知识信息量大、内容多、理论知识抽象和枯燥,从而容易对专业产生畏难情绪。虽然日常教学教授大量专业知识,但不能做到推陈出新、深入浅出,不能有效融入实例和实践。学生不注重学习方法、技巧和策略,大量的专业知识灌输给学生,知识点繁杂,难以消化理解,不能熟练掌握,更不能形成健全完整的知识系统。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消减,自信心受创。
三、专业自信的培养与提升
大学应该培养出会学习、能学习,具有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专业自信的综合型人才。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专业自信的理工科大学生,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步伐,早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结合自身特点,培养专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由于每个人对于专业的兴趣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同,在专业课学习上容易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两极分化现象,即专业课学习上的“马太效应”。[8]大学生要学会准确定位、自我剖析、自我总结,扬长避短。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积极参与专业社团活动、开展有趣的专业小实验、制作专业展品等活动,激发自我的直接兴趣,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来培养对专业的兴趣,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动性,提高专业自信。
成功的教学不是使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主导、以知识体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让理工科专业课的教学变得死板和无趣,导致学生失去对专业的兴趣,极大限制了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比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私播课、混合式课程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来,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要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的共同体[9],要及时改进、完善学生专业课程的考核体系,专业老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和个体差异挖掘学生的兴趣点,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由点带面,全面建立、培养学生对专业的间接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为提升专业自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深入了解专业,树立专业目标
19世纪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因此,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课学习状态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自己对该专业认知的影响。大学的教育目标、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都是以专业进行建构的,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专业展开的,专业性贯穿于大学教与学的始终。[10]理工科大学生树立专业目标,强化专业自信的前提是转变原有的专业认知,改进学习方法。理工科大学生应摒弃“急功近利”的实用思想,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的深入理解,培养自我的间接兴趣。在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活动中,有两类因素在同时起作用:由非智力因素组成的动力系统和智力因素组成的认知系统[11],这就需要大学生努力提高认知系统,再将对专业的认知转化为动力,完善自己的动力系统,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一方面,在日常的学习中,广泛涉猎专业相关讯息,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相关企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了解专业今后的发展前景,增加专业知识储备,寻找与专业的结合点,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准确树立专业目标。另一方面,由于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感有直接影响,可以通过听取优秀校友分享和寻求专业教师帮助等方式进行刺激训练,汲取经验,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认知水平,从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准确树立专业目标。
(三)从理论到实践,应用专业知识
理工科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理论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12],才能实现专业知识的实践和应用。一方面,专业知识理论较强,知识点较为抽象难懂,难以理论联系实际。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加以理解,辅以公式推导、例题解析和练习巩固,逐步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使用,善于查阅相关资料,将专业知识由抽象难懂变为直观具体,从而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专业知识逻辑性强,知识点较为散杂,难以前后联系。大学生需要通过灵活应用专业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视各章节中各知识点的细节,前后联系,掌握技巧,推导应用,举一反三,形成紧密的学科知识体系。
理工科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需要强化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做到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起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目的。理工科大学生可以结合专业特长,借助“挑战杯”和“互联网+”等创新创业活动、专业技能比拼、各层次的学科竞赛以及参与科学研究等拓展平台,在应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成就感,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专业素养,能极大提升其专业自信。
(四)多学科交叉,共享专业成果
李延保在2016年12月第七届“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中提到:“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科交叉是伴随社会和学科自身发展需求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科学活动,也是科技研究前沿、热点以及学科新的生长点,发掘未来的研究发展动向和机会。[13]理工科大学生不仅要通过专业知识竞赛、学科竞赛、科学研究来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还需要接受多种设计方法和技术、技能的培训,立足专业基础,才能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了解专业最新前沿、热点及发展方向,找到专业相关新的生长点,提升自己的专业自信。
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应当多接触新鲜事物,拓宽眼界,积极参与多学科、多领域的项目实训和实践,促进自身多学科协调发展,锻炼、培养专业核心竞争力。结合“互联网+”精神和“一带一路”规划,借助学科专业优势,充分调动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思维,激发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努力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或服务,和他人一起共享,争取得到社会的认可,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参考文献:
[1]张红宇.浅谈中职化工专业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教师,2011(23):10.
[2]刘丽娟,刘立波.理工科专业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影响因素和提高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8):18-20.
[3]王敬欣,張阔,付立菲.大学生专业适应性、学习倦怠与学习策略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2):126-132.
[4]谢睿.大学生专业课学习投入及其对学习结果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5]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26.
[6]宋岭.大学生功利性学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当代青年研究,2016(2):114-118.
[7]彭捷.学生专业课学习主动性缺乏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7):79-80.
[8]张丽霞,康伟,王艳松.大学专业课学习中的马太效应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5):21-23.
[9]李瑾瑜.学校应当成为专业学习共同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6):8.
[10]王建,白玲.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实质及培养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4(34):111-114.
[11]徐世朴.试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8(3):9-18.
[12]曹建芳,郝耀军,王鸿斌.地方高校理工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2017(2):123-126.
[13]许海云,尹春晓,郭婷等.学科交叉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5):119-125.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