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互助到市场:仪式文化功能变迁研究

2019-04-21柯玉婷

现代交际 2019年1期
关键词:行动者人情功能

柯玉婷

摘要:在中国“人死为大”,为死人所办的仪式活动称为“葬礼”。葬礼所包含的一系列丧葬仪式都是民族文化精髓的表现形式,历来都是人们极其重视的。丧葬不仅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社会进一步的分工,无论农村还是城市传统丧葬文化都在不断简化,并且被赋予新的意义,功能也相应发生了变迁。

关键词:丧葬文化 功能变迁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1-0092-03

我国1956年就确立“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的殡葬管理目标,于1997颁布《丧葬管理条例》。在国家政策的推行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出现了丧/殡葬一条龙服务行业,该服务行业通过梳理、整合、提升丧葬过程中相关联的一系列内容,形成完整的丧葬服务链,是保障群众“方便、快捷、文明、节俭”办理丧葬事宜的惠民服务。该服务业是丧葬从传统的互助转向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本次研究中,以1997年为时间节点,用二分法将丧葬划分为两种类型:1997年以前为传统型丧葬文化,1997年之后的为现代型丧葬文化。

中国传统丧葬是熟人社会差序格局下借助血缘、地缘等的系列互助行为,一个完整的丧葬离不开亲戚、宗族、朋友、邻居等提供物力或劳动力帮助;现代丧葬则是市场化的服务,从设灵堂到下葬这一系列过程都有专门化的服务机构,减少了对亲朋好友人力物力帮助的需求。本文以贵阳X区为例,通过深度访谈,探讨在现代工业中丧葬服务行业的出现,是否弱化了传统丧葬文化中互惠互助的功能;与传统丧葬文化表达性礼物相比,是否现在葬礼文化中工具性礼物更为突出;现代丧葬本身又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有何原由或意义。

一、问题提出

关于中国丧葬文化的研究现有文献中找不到相关的国外文献,以下是对国内丧葬文化相关文献的梳理:灵魂观念或灵魂信仰是丧葬习俗的起缘,丧葬只不过是这种信仰文化的衍生物,并且这种文化主导并规定丧葬习俗的发展。德国人类学家阿劳德·凡·盖尼谱提出了过渡仪式的三阶段论,张建军(2007)便运用这一观点,分析丧葬仪式的文化象征意义。龙倮贵(2014)和徐文敏(2014)也分别在对越南彝族和贵州南部“佯僙人”的丧葬仪式研究中运用这一理论。丧葬活动中事物被人们赋予了特殊意义,这些意义使得丧葬文化发挥以下社会功能:如精神慰藉功能、教育功能、社会整合功能等。关于丧葬文化多为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视角对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和仪式的研究;对丧葬文化变迁这一内容,虽有学者涉足,但却很少且研究重点放在因政策、经济发展、市场状况等社会因素引起的丧葬文化变迁,例如原有土葬、水葬等习俗因政策转变为了火葬,原有农村丧葬由于市场经济从互助共同完成转向市场化。相对于少数民族、农村的丧葬研究,针对城市的丧葬研究寥寥无几。

本次研究是在贵阳南明区的一个单位型社区进行的,该小区属于单位福利房,住户之间多为单位的同事,彼此之间受血缘、地缘、业缘影响。我国的单位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殊产物,是国家进行资源分配、社会控制、政治控制的重要治理手段。单位型社区是单位制的衍生物,由职工家属院转变而来,具有同质性强、认同感高的特点,单位型社区生活的社会成员对单位依赖性强,依靠单位他们顺其自然地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会网络。自改革开放后,单位制逐渐松动进入了后单位制,社区成员也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个人对单位的依附程度也在不断消减,基于业缘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人情开始异化,在丧葬活动中基于单位的社会关系网络发展起来的互惠互利的集体活動也慢慢变成了个体活动。

二、X区现代型丧葬文化情况

(一)丧葬程序简化

现代型丧葬文化与传统型丧葬文化的一个较大区别便是丧葬程序的简化,省去传统型丧葬文化中的许多繁琐程序和礼节。例如报丧,过去在X区报丧需要有血缘关系的男子作为孝子挨家挨户敲门下跪告知亲朋好友、周边邻居逝者已逝的噩耗,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报丧形式多为电话通知,或者通过微信朋友圈通知;在传统型丧葬文化中逝者家属要为逝者停放并设席七天以告慰亡者,而现代型丧葬文化只需并且最多只停放三天即可;逝者亲属为了答谢亲朋好友的参与和帮忙通常会设宴请吃饭,在X区到现在为止这种答谢的方式已经经历了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属于传统型丧葬文化,由主家(逝者亲属)设宴在亲朋好友帮助下一起理菜、洗切做饭菜给大家吃以表达谢;第二种属于现代型丧葬文化,由主家设宴在菜馆、酒楼并告知亲朋好友等参与者吃饭时间、地址;第三种也属于现代型丧葬文化,主家不再设宴席答谢,而是用一种“返红包”的形式作为答谢,这是一种在随礼者随礼时就由账房先生当场返还红包现金的方式,红包金额由主家自定通常分别在50、100不等。这些仅仅是传统型和现代型丧葬文化中较为明显的程序简化环节,随着社会化的不断进程,从报丧到下葬再到设宴等这一系列的丧葬流程或大或小都在不断地简化。

(二)劳动力帮助和物力帮助的减少

丧葬一条龙服务是将与丧葬事项相关联的一系列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整合。自丧葬一条龙服务的出现,无论是国营还是民营无疑都使得丧葬变得更方便快捷。传统型丧葬文化中,社会资本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得到或是否能较为方便地得到大量的劳动力帮助和物力帮助,整个丧葬过程离不开亲朋好友、邻里乡亲的物力的帮助,大到桌椅板凳,小到锅碗瓢盆。自从丧葬一条龙服务出现后,这些事相对而言就变得简单多了。传统型丧葬文化中,丧葬一条龙还没出现,一个完整的丧葬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的帮助是一种互助互惠的“礼物”,这种“礼物”具有义务性和强制性。现代型丧葬文化由于丧葬一条龙的出现,减少了劳动力和物力的帮助,进而转换成为了金钱形式的礼物。逝者亲属可通过与丧葬一条龙服务的交易来代替从前很大一部分的人力和物力帮助,使丧葬过程方便快捷,同时也减轻了其人情负担。

三、丧葬文化的功能变迁

(一)人情伦理

在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深切地理解“人情”这一词。这里的人情,指在个人的关系网络中存在着特定的权利和义务,这些规定了个人与其关系网络中的其他人应保持联系、问候、相互帮助等。丧葬文化中免不了也镶嵌着人情,虽然与传统型丧葬相比人力和物力的帮助减少,转而更多地变成了一种金钱礼物,但是不管是哪一种都在维持、生产、改造人际关系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情是一种最普遍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社会交换,葬礼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特殊的交换空间。

首先,X区的人际格局仍是由己向外逐层扩散划分,在丧葬文化上也表现出了亲疏有别。在现代型丧葬过程中主家通常会请自己信得过的人担任账房先生,或请与自己玩得好、聊得来的人帮忙买还欠缺的东西、招呼客人,而被请帮忙的人通常也不会拒绝,原由一为在中国凡事以死者为大,即使自己不太情愿帮忙但是也不好驳回;原由二为类似于这样的帮忙多发生在关系较好的两个朋友之间,这种帮忙对于人际关系的维持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这也是一种互惠互助。

其次,无论是传统型丧葬文化还是现代型丧葬文化都有送“礼”这一风俗,不同之处在于传统型丧葬文化中人们所交换的“礼物”是食品或物品也有少数送金钱,而现代型丧葬文化交换的“礼物”几乎都是金钱。虽然丧葬文化中交换媒介发生了改变,但其交换实质并未有多大变动。丧葬文化中的交换活动本就是为了逃避惩罚,追求报酬,X区的许多人都有过委托他人帮忙代送礼金给主家的经历,他们对这一行为的解释给出的理由为“礼尚往来”。在中国“礼尚往来”是交换活动中主要的规范之一,是被公认的准则,人们会以此为标准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一旦个体明确这样的规范便会得到相应报酬,反之则会付出代价。传统型丧葬文化中,交换活动的报酬与代价主要体现在互惠互助方面特别是劳动力与物力的帮助,然而丧葬一条龙服务行业的出现使得现代型丧葬文化减少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的需求,交换活动中的行动者所期待的报酬与代价主要转向了人际重塑、维持、新建以及涉及多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等方面。

(二)社会整合功能弱化

随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个体也逐渐趋于理性化成为理性人,丧葬文化中个体的社会行动也是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平衡上。在乡土社会,互惠互助是个体频繁互动的产物,帮忙这一行为看似是邻里、朋友之间约定俗成的习惯,实则是行为者通过主家希望能得到帮助的期望,去实施帮忙这一系列行动,以获得互惠互助的报酬或他人对自己良好评价的目的。对丧事主家的帮忙既是主观的同时也是客观的,每家总有大物小事发生,如果说丧礼中没有正当理由的缺席会导致一种人际关系中断,那么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帮忙虽然不会中断人际关系,但是却斩断了日后寻求帮助的一条路。正是帮忙这一行为是行动者理性权衡利益之后的行为,因而传统型丧葬文化充分发挥了社会整合功能,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然而在现代型丧葬文化中社会整合功能却在弱化,X区的许多人表示感觉到现在的丧礼与以前的相比人情味淡了很多,但却无法说出原因,人情味的浓淡是社会成员对社会凝聚力强弱的主观感受。随着社会化的不断进程,个体理性化行为更为凸显。一方面,现代型丧葬文化中存在多为情感型互惠互助,即由行动者的情感和情绪决定的互惠互助。由于丧葬一条龙服务减少劳动力和物力帮助需求,因此几乎不会出现传统型丧葬文化中“有钱也不好办事”的情况,从而减少了目的型互惠互助,即行动者通过理性衡量后的互惠互助,在这种情况中即使行动者缺少正当理由没能对主家帮助,至少行动者也不会付出相应的代价或所付出代价较小。行动者会依据自己私人关系的远近、亲密程度理性选择参与丧礼的时间长短、礼金数额大小、自己是否应请假帮忙守夜等。

现代型丧葬文化中社会整合功能弱化原由为以下几点:其一,丧葬一条龙服务的出现,将目的型互惠互助更多转向了情感型互惠互助,葬礼中私人关系所体现的互惠互助更多的是非义务性、非强制性的,每一个完整的葬礼并不需要过多的人力帮助,行动者的“后顾之忧”少了也自然有了较大的选择权。其二,现代社会是由高度专业化的各个组织构成,随着社会发展,组织的功能也在不断发生变迁。在现代型丧葬文化中类似于单位、村委会等这样的组织介入减少,组织成员凝聚力功能也从原有功能中逐渐分离出来。其三,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趋于理性化,现代社会中“经济人”趋利避害,权衡报酬与代价。行动者会考量在丧葬过程中的行为会付出何种代价或得到何种报酬,例如是否能够获得或修复一段人际关系等报酬,或者是否会付出扣工资、第二天精神状态差等代价。

四、结语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中国逐渐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了现代工业社会,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落生活不断衰落,乡土社会组织形式的改变,许多基于农业文化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也逐渐远离。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丧葬也发生了变化,由传统型丧葬文化过渡到现代型丧葬文化的过程中,其内容在不断简化。丧葬一条龙是现代型丧葬文化的标识,也是该文化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由此导致丧葬过程中对劳动力和物力帮助需求的减少,且此类帮助被送礼金这一形式的帮助替代。丧葬文化的不断简化使得其功能变迁,首先,丧葬文化行动者间交换的内容从传统劳动力与物力互惠互助转向了社会资本、他人的评价等方面;其次,在传统丧葬文化中目的型互惠互助向情感型互惠互助转变,行动者根据私人关系选择行动;再次,丧葬文化变得越来越私人化,许多组织也已从中淡化;最后,行动者逐渐成为“理性人”,综合权衡利弊。丧葬文化是人们共同创造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喪葬文化在今后仍会不断地发生改变,其功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迁。

参考文献:

[1]耿羽,王德福.类型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村庄“人情”研究[J].青年研究,2010(4).

[2]王德福.论熟人社会的交往逻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3).

[3]宋丽娜.农村人情的区域差异[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3(3).

[4]陈柏峰.农村仪式性人情的功能异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1(1).

[5]贺雪峰.论熟人社会的人情[J].南京师大学报,2011(7).

[6]李汉林,渠敬东.制度规范行为——关于单位的研究与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2(5).

[7]赵根.农村治理视角下传统丧葬礼仪的功能探析——以安徽省五河县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

[8]张润君,刘红旭.村庄精英在社区公共事务中的角色扮演——以甘肃定西市Z村婚嫁丧葬仪式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9]徐文敏.张雯妍.贵州南部“佯僙人”丧葬仪式的社会功能[J].红河学院学报,2014(12).

[10]张建军.布傣人的丧葬礼仪及其文化意义与功能[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11]龙倮贵.越南彝族传统丧葬仪式的文化象征意义和社会文化功能[J].红河学院学报,2014(10).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行动者人情功能
数学的翻译功能
倍er好用
欠人情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人情
我有特异功能
“反思社会学”,还是“反身社会学”
“老炮儿”:离轨者的自我放逐
人情练达即文章
行动主义视野中的社会治理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