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视角下本科生导师制执行需求分析
2019-04-20刘英李波黄要武
刘英 李波 黄要武
摘 要 以公共政策执行为分析视角,将本科生导师制视为一种教育领域中的公共政策,放诸于高校领域(M学院)的一项微观制度。进一步分析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过程中导师和学生的现实需求,以期为高校实施制度本身的完善提供资料参考。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 公共政策 执行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1.035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s regarded as a public polic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put into the field of universities (M College) as a micro-system. Further analyze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actual need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inform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itself.
Keywords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alysis
1 提出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在本科教育中培养出一批具备潜质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新的育人机制。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M学院自2003年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至今已15年,属于国内较早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一批的重点院校之一。实施过程中形成了《M学院关于在本科教育中试行导师制的规定(试行)(讨论稿)》。该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导师和学生的具体需求是什么,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期对该项制定的后续修订和完善提供参考。
2 研究设计
将本科生导师制这项宏观政策放诸于M学院,视其为一项微观制度。站在执行主体(导师)和执行客体(学生)两者的角度,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其执行需求。共发放学生问卷500份和教师问卷90份,回收有效学生卷407份和教师卷76份,有效回收率81.86%。
3 问卷分析
实施时间:学生期望开始实施导师制的时间调查显示,58.3%学生期望大一开始实施导师制,14.1%学生期望大二开始实施导师制。年级之间差异显著(P<0.001),大一大二年级期望大一开始实施导师制的比例明显大于大三、大四年级。
导师选择方式:学生期望的导师选择方式调查显示,36.9%的学生最期望的导师选择方式是我和导师双向选择。年级之间达到差异显著(P<0.001),大一、大二期望双向选择的方式明顯高于其他年级。
理想导师标准:学生理想的导师标准调查显示,41%学生理想导师标准为专业学术水平高,37.1%为工作态度认真负责,其次为性格和职业道德标准。年级之间达到差异显著(P<0.05),尚未实施导师制的大一在期望导师工作态度认真负责方面明显高于已经实施导师制的其他年级,已经实施导师制的年级更为看重导师的学术水平。
理想导师职称:学生理想的导师职称调查显示,学生理想的导师职称为教授(研究员),其次为助教、副教授(副研究员)、讲师。年级之间达到差异显著(P<0.05),未实施导师制的大一、大二年级更为期望导师是教授,而已经实施导师制的其他年级则更为期望是助教,助教在高年级学生中更为受欢迎。
理想导师角色:学生理想的导师角色调查显示,学生理想的导师角色为良师益友,其次为严厉长辈。年级之间达到差异显著(P<0.05)。
理想指导规模:学生理想的导师指导规模调查显示,学生认为1-5人的指导规模最为理想、其次为20人以上。年级之间均差异显著(p<0.001),尚未实施导师制的年级则期望指导规模明显小于已经实施导师制的年级。
理想指导方式:学生期望的指导方式调查显示,学生最为理想的指导方式为多样化指导,其次为导师定期集体座谈、不定期学生主动约见、导师定期个别指导。年级之间差异显著(P<0.001),尚未实施导师制的年级更为期望多样化指导和导师定期个别指导,而已经实施导师制的年级则更为期望导师定期集体座谈与不定期学生主动约见的方式。
理想指导形式:学生期望的指导形式调查显示,学生期望的最佳指导形式为座谈会,其次为授课、聚餐,最后为电话或邮件。年级之间差异显著(P<0.001),尚未实施导师制的低年级所期望的指导指导比较多样化,对授课、电话或邮件以及聚餐等方式的选择比例明显大于已经实施导师制的年级。专业之间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
理想指导频率:学生期望的指导频率调查显示,学生期望的最佳指导频率是每周1-3次和每月1-3次,其次为每学期3-5次,最后为每学期1-2次仅占3.7%。年级之间达到差异显著(P<0.05),基地班、大一、大二年级期望的最佳指导频率为每月1-3次,而大三、大四则期望每周1-3次,高年级的指导需求强烈。
理想的指导场所:学生期望的指导场所调查显示,90.2%的学生期望有固定指导场所。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已经实施导师制的年级期望非固定指导场所的比例明显大于未实施导师制的大一、大二年级。
制度的了解程度: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背景和目的了解程度调查显示,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了解程度不尽理解,55.8%的学生在不太了解程度以下,比较了解以上程度仅占15.2%。年级之间差异显著(P<0.001),大一、大二、基地班的学生对该制度的了解程度明显低于大三、大四年级,说明学院的政策宣传力度还不够,尤其是低年级。
实施必要性认识:学生认为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调查显示,82.5%的学生认为本科生导师制有实施的必要性,仅11.1%学生认为没有必要,6.4%处于中立态度。年级之间差异显著(P<0.001),大一、大二、基地班认为导师制实施必要性明显大于大三、大四年级。
指导内容与收获需求:本科生导师制学生指导内容与收获需求调查显示,学生最期望通过本科生导师制指导的内容主要为: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学习方法指导、科研指导、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就业指导、心理指导、毕业论文指导、选课指导等。最期望获得提升的方面为全面认识自己,确定发展方向、科研能力、专业认识、学习方法、社会实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就业竞争力、心态健康积极等。
4 研究发现与讨论
4.1 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需求
学生是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客体,是该制度的目标群体和直接受益对象,学院需充分考虑其需求,以确保有效实施。
(1)最为理想的实施时间为大一。其中低年级在大一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需求明显高于高年级。
(2)导师选择的理想方式为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其中低年级学生更为期盼双向选择这种方式,而高年级则更为期望学生选导师和学院安排这两种方式。
(3)理想的导师标最为注重学术水平。其中低年级较高年级更为看重导师的学术水平,而高年级更为重视导师的工作态度,更为期望年青有精力的助教来担任导师。
(4)理想的导师角色为良师益友。其中高年级期望更多的指导时间和更为密切的指导关系,期望的导师指导规模为5人以内。
(5)理想的导师指导方式为兼具导师定期集体座谈、不定期学生主动约见、导师定期个别指导的面对面的方式;且理想的导师指导形式为座谈会,其次为授课、聚会最后为电话或邮件。
(6)理想的指导频率为每周1-3次和每月1-3次,且学生绝大部分期望有固定的指导场所。
(7)学生最期望的指导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学习指导、社会实践、科研指导、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就业指导、心理指导、毕业论文指导、选课指导等;且最想通过导师制收获的方面包括全面认识自己、确定发展方向、科研能力、专业认识、学习方法、社会实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就业竞争力、心态健康积极等。
4.2 导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需求
导师是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主体,需深入了解和关注其需求,有针对性地完善制度本身。
(1)导师期望在职进修和深造的机会。学院应给予教师进修与深造的机会,为有热情和精力担任本科生導师的青年教师提供机会。
(2)导师期望更为科学合理的指导规模。导师们除了日常教学工作以外,导师普遍还有其他的职务,绝大部分反映自己工作比较繁忙,指导精力实在有限,期望学院给予合理的指导规模(包括研究生在内),以减轻导师们的工作负担,以利于提升指导成效。
(3)导师期望明确的本科生导师制规范。导师们目前对已担任的本科生导师职务的责任、义务、权利还认识不够清晰,主要是因为制度本身的规定还不够明确具体。导师需要一系列明确的制度标准来作为基准,结合指导学生的特点来发挥自己的指导特色。
(4)导师期望规范的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导师们对本科生指导的工作投入和指导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并没有得到学院的区别肯定与评价。希望学院明确导师们担任本科生导师一职的工作量、奖金津贴、指导经费的计算标准,有利于提升导师们的工作积极性。
(5)学院缺乏对导师指导工作成效的评定,指导一批学生只有2-3年的时间,指导内容没有严格的界限,加之影响成效的因素错综复杂,期望学院广泛展开调研以建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