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高职模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

2019-04-20万丽

科教导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

摘 要 为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升级,必须重拾“工匠精神”。培养“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责无旁贷,本文从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培养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使毕业生入职前就具备一定的工匠意识、工匠素质和工匠习惯,为以后在工作中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打下基础。

关键词 模具设计与制造 工匠精神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1.029

Abstract In order to transform China from a big manufacturing country to a manufacturing power, the craftsman's spirit is essenti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rain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en. Analyzing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craftsman spirit"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from three aspects of students, schools and society, and recommending the path to cultivate the craftsmanship spiri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n mould specialty, which makes the graduates have a certain consciousness, quality and habit of craftsman before entering the job,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being a qualified craftsma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Mould design and manufacture; craftsmanship spiri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1 工匠精神的意义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古代从来不缺“工匠精神”,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巧夺天工的古典建筑、精美绝伦的古代八大金工艺和叹为观止的器物等等,无不都是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体现。新时期以来,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为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升级,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工匠精神”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创品牌,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强势归来,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理应在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学术界的专家们普遍认为它属于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具体而言,“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特别是工匠们,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是不断地雕琢产品、改善工艺、享受产品升华的过程。[1]简单的来说它是一个人在为国家建设发展的某个行业中,专注本职工作的一种态度,不断追求创新的一种精神,并能从中获得满足和快乐的一种情感。

2 高职模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

2.1 學生因素

“工匠精神”的内涵丰富,包括有“吃苦耐劳”精神和“持之以恒”精神等。因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自身的特点,很多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技术知识,并没有成熟的理论,需要现场的实践经验,这就需要我们模具专业的学生到一线吃苦、敬业、钻研、创新和奉献,特别需要有“工匠精神”。

通过学校的宣传教育,学生们也都知道了“工匠精神”的意思。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进入企业前,他们会说自己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但当企业给他们提出很多要求,并交付很多繁琐事务给他们,他们无力完成时,就会认为企业在为难自己,心理会埋怨,会觉得不是他们大学生该做的,心里很不服气的选择放弃或离开,他们会认为自己能够找到更轻松的工作做,而不是经过自己的努力,精益求精走过艰难的一段,去享受产品升华的“工匠精神”的快乐。

通过与往届模具专业毕业生交流,以及走访模具相关企业,我们总结分析发现,高职模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首要原因是学生自身因素,刚刚毕业的模具专业学生对工作的困难没有理性的预见,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没有真正的理解和体验。

2.2 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许多高职院校把学校发展定位在学生的技能培养上,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实践操作型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进行校企合作,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毕业生找好实习单位、解决好顶岗实习,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培养,最终学生不愿在实习岗位长期工作下去。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培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很多时候企业将学生作为劳动工具,认为他们没有情感和精神价值,工作在流水线上,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全人的最基本的内在需要,使学生缺乏创造性及自主思考的能力,这非常不利于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工匠精神”的提出,正好既兼顾了对技术技能的工具理性的追求,又考虑了人类发展的价值理性的需要,从社会人的角度,形成了较好的统一。[2]

高职院校应该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应该仔细剖析“工匠精神”对高职教育带来的价值和意义,结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让“工匠精神”全面渗透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价等各个方面,让“工匠精神”成为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

2.3 社会因素

中国经济正在步入新常态,而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规模和数量,忽略了产品的结构和质量,过去经济发展所依托的种种优势正逐渐消失,面对重重压力,重提“工匠精神”具有必要的现实针对性。

受社会传统思想的影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坐办公室当管理者地位高,当工人是没有前途的。从新中国成立初到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那些西方国家上百年或是几百年的道路,以这样快速发展的速度,难免会有不完美之处,也很难做到精益求精。但是在这样的经济浪潮中,有部分人靠投机取巧在较短的时间里活动了丰厚的物质财富,逐渐形成了金钱至上的社会氛围,使得有些企业靠制假售假、偷工减料、山寨产品获得暴利,在一些歪风邪气的影响下,很多年轻人想着追求一夜暴富,热衷于“短平快”的浮躁投资方式,根本没有心思和时间去追求“工匠精神”。[3]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刚刚毕业时,热情满满的到企业一线工作,一方面因为对工作的困难没有理性的预见,另一方面社会对“工匠”抱有职业偏见,使技术工人饱受社会歧视。而且刚刚毕业的模具专业学生在企业一线工作,不仅工作环境差,而且收入低,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所以学生对一线“工匠”的工作,看不到希望,频繁跳槽或转行,去追求更高的收入。这也是高职模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重要原因。

3 培养高职模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

3.1 参加技能竞赛,让学生理解体验工匠精神的快乐

工匠精神包涵着一种执着,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要成就一名真正的工匠,往往需要多年的锤炼。高职模具专业学生在校时间最多三年,仅仅通过这三年想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工匠,显然是不现实的。但让学生理解体验 “工匠精神”的快乐,而不是只知道字面意思,却是可以做到的。

学校可根据高职模具专业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在校内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技能竞赛,成绩优秀的再去参加行业的、省级或国家级赛事,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踏实的学习,精益求精的不断追求创新,当取得成绩,受到大家和社会的肯定时,学生们收获了自信和快乐。

参加技能竞赛的过程,就是一个工匠成长过程的“微缩版”。对于在校的高职模具专业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可以通过参加相关专业的技能竞赛,让他们体验成为一名工匠精益求精的过程,理解作为一名工匠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体验作为一名工匠享受产品升华的快乐。[4]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就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在学生的身体里埋下“工匠精神”的种子,待到日后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发芽和成长。

3.2 深化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磨砺工匠精神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目的是讓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优秀的“工匠”。然而,有一些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本质内涵理解出现了偏差,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培养。

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特点,很多模具设计与制造知识需要现场的实践经验,而且生产运营过程中的各种变化永远不能预测,仅仅是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模拟企业运行的各项软、硬件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只有让学生到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中,才能磨砺工匠精神。培养优秀的“工匠”不能完全依靠学校,企业希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能胜任企业的工作,那么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就要多付出。

因此学校要深化校企合作,健全校企联合培养“工匠”的机制,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学习实践,可以接受现代企业文化氛围的熏陶,不仅能熟悉模具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全面掌握模具专业相关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在巩固和强化实践能力的同时,更能培养模具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在真实的环境中磨砺“工匠精神”。

3.3 完善政策制度,让“工匠”的社会地位得到实质提高

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劳动最光荣”,但在现实的社会工作环境中,技术工人并没有“光荣”的地位,在一线劳动成为“不光彩”、“没出息”的代名词。加上近些年来,“虚拟经济”发展很快,“实体经济”受损,一线工人的地位和待遇在下降。

技术工人是“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对象,但是由于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和上升渠道等因素的制约,使新的青年技术工人不愿从事技术工作,连“工匠”都没有了,何谈“工匠精神”。因此,要培养“工匠精神”,就必须建立重视技术工人的政策制度,提升技术工人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让他们获得职业的满足感。[5]首先,模具企业要改善工作环境,改变一线工作长期脏乱差的现象,同时更要加强生产安全保障,因为模具生产有些工艺安全风险系数较大,让刚刚毕业的高职学生觉得在一线工作是舒心和有安全感的。其次,因为模具专业的特点,刚刚毕业的高职模具专业学生不能在短期内出业绩,学生生活压力比较大,所以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提高青年技术工人的收入,使他们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最后,为提高青年技术工人的工作积极性,要有完善的晋升制度,拓展青年技术工人的上升空间和渠道,让他们看到从事技术工作,成为一名“工匠”,是走向成功的光明大道。

4 结束语

新时期的中国工匠是未来中国制造的脊梁,是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的缔造者。高职学生要积极的乐于成为工匠,学校和企业要共同为学生提供培养“工匠精神”的健全环境,以确保毕业生入职前就具备一定的工匠意识、工匠素质和工匠习惯,为以后在工作中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打下基础;社会要有完善政策制度,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使工匠进一步增强获得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成为中国未来制造业的主力军。弘扬和培育我国的“工匠精神”,这将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全民都参与的宏大工程。

参考文献

[1]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2] 王文涛.刍议“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88-192.

[3] 汤艳,季爱琴.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1):142-148.

[4] 万丽.机械创新大赛对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启示[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4):92-95.

[5] 毛勇兵,常昊,郝宇青.当下中国工匠精神缺失原因及其培育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4):52-57.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高职教育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