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述类文本思维能力考查看高考信息转述的方式
2019-04-20张庆红
张庆红
首先研究一下全国卷高考大纲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考试说明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请看2018年的全国卷Ⅰ
原文:“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原文“兴起”转换成“始”含义是一样的。“绵延”转换成“贯穿”信息转换时等值的。所以选项符合原文的表述。
在高考中,大量使用了信息转换,高考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分析综合、概括提炼的思维能力,设题定位是以“信息转述”为核心。这里所谓的转述,是指将文本中的信息转化为选择题的语言变化形式。
(二)论述类文本命题定位——考查考生快速阅读理解与分析概括的能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设题定位清晰明确,就是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分析综合、概括提炼的思维能力。而这种思维能力如何考查?就是通过信息转述的方式考查考生。信息转述方式一般分为以下四种:
1.第一種转述方式:信息等值转述
信息等值转述,虽然语言形式发生变化,但文本信息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换了一种说法。等值转述形式有等值概念替换、单复句互变、长短句互变、因果倒置、条件与结果转换等。
例如2018年全国卷Ⅲ
原文:“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选择项B】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原文中的“也需要”说明两者都需要,换成“都”并没有改变愿意。
2.第二种转述方式:信息压缩转述
信息压缩转述就是概括性转述。这个高考考查比较多。从选择项的语言形式上,是从文本中一大段文字或一个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重新组织,整合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
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
原文:“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选择项B】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原文中的“训诂、校勘、文献编纂”就是对经典的整理。从文本中一大段文字抽取关键词,重新组织,整合成选项B一个相对短小的词语“经典的整理。”
例如2018年全国卷Ⅲ
原文:“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
【选择项A】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原文中的“记忆不仅唾手可得”“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也是从原文中一大段提取关键词,重新组织,整合成选项A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3.第三种转述方式:信息阐释转述
所谓阐释,就是将文本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转述,其实质就是化简为繁,是对原文中某一个概括性观点和结论的例证,也就是说,选择项中的“阐释”能否扣住文本的观点展开。
例如2015年全国卷Ⅱ
原文:“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选择项B】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B选项中“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就是对“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的具体阐释。这里面有具体阐释,也有具体事例。都是紧扣着文本的观点展开。
例如2014年全国卷Ⅰ
原文:“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选择项A】选项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为蝴蝶。
选项A是阐释“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这一观点的具体例子。是正确项。
选项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选项B却是现实中的真实事件,不属于文学艺术,所以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错误项。
4.第四种转述方式:信息逻辑推理转述
选择项的内容来自于原文信息的逻辑关系推理转述。
例如2017年全国卷Ⅰ
原文:“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选项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原文:“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讨论气候的正义的前提是气候容量有限!”
如果在气候容量无限的条件下,就不必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了。选项B的逻辑推断非常合理。所以是正确项。
再来看看2017年全国卷Ⅲ
原文:“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B项推断依据,依原文意,“呵护乡村记忆”“活化乡村记忆”确乎是“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的重要的客观条件,但绝非充分条件;因而,绝不能把条件与其结果倒过来,武断地说“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其实,B项逻辑推理是将必要条件关系当作充分条件关系。逻辑关系推断错误。
总之,论述类文本考查基本就是考查这些信息转换是否符合原文。考生只需要仔细比对原文,注意这些信息转换的区别,问题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