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学”背后的教育焦虑
2019-04-20赵广荣
赵广荣
近来,微信圈流行一篇文章《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其中有几句话很煽情,如“怕吃苦,苦一辈子,不怕苦,苦一阵子”“人生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要么向某某那样吃苦十年,精彩五十年;要么安逸十年,吃苦五十年”等,但却不甚准确。鼓励中学生努力学习,这没有错,但弄一堆似是而非、经不起推敲的心灵鸡汤激动人心,却有不负责任之嫌。
朋友圈还有一篇热文《开学了,请郑重地告诉孩子:学习肯定辛苦!全世界都一样!》,其转发量、阅读量同樣巨大。文章认为,不经过无聊和辛苦的学习过程,就不可能有快乐的学习成绩!如此轻率地把过程的辛苦(还无聊)和结果的快乐对立起来,恐怕也是经不起逻辑推敲的。辛苦和快乐,本来就不是决然对立的。
试想,哪个玩游戏的孩子会觉得过程很辛苦?最后通关的那一刻,确实无比兴奋,可这中间的过程,同样是享受啊。怎么一到学习就非得辛苦万分呢?我一直认为,强调学习是痛苦的,往往是那些教学水平不够高的教师和无力辅导自己孩子的家长的一种托词。
我不由想到明代泰州学派开山鼻祖王心斋曾写过的《乐学歌》:“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呜呼,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他把学和乐视为一物,至今仍让人警醒。是的,能乐学,以学为乐,为何宣扬苦学?
当苦学成了励志鸡汤,于是乎,全民陷入了一种普遍的焦虑状态:
家长焦虑。笔者小孩在读初一,每每看到女儿刷题到深夜,看到那些一元一次方程的各种相遇问题、追赶问题……我总有一种心痛,尽管身为教育工作者,但却深感无力。据说,有位年轻妈妈在辅导女儿作业时,因为孩子太磨叽,一动怒,导致血管堵塞中风了。这不是段子,这是真事儿。截图“现病史”写道:这位33岁的女患者10月26日在看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生气后出现言语不能,大舌头,右手写字笨拙,字体变丑……左侧放射冠区脑梗死……难怪有网友评论:“不写作业,母慈子孝,岁月静好;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嗷嗷喊叫。”怎一个苦字了得!
教师焦虑。假如有个钟点工问雇主:“家里的吸尘器放在哪里?”这是一个正常的问题。她要问:“吸尘器应该怎么用?”这就不正常了,这应该是钟点工的基本技能。同样,一个教师面对学生不爱学习束手无策,这相当于钟点工不会用吸尘器。一个教师因为学生不爱学习而焦虑,太不专业了;焦虑的同时急急地问别人怎么办,就更不专业了。当然,有时让教师难以启齿:焦虑的也许是所教班级的学生出不了成绩、比不过其他班级影响自己的绩效考核。撇开这一点,我们应该理性地、不带感情色彩地去观察、思考:“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为什么不爱学习?”
学校焦虑。升学率是每所学校都要跨的坎,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升学率不高,优秀率不高,社会、家长就不认可,上级领导也觉得你无能。于是学校素质教育成了点缀,变成认认真真走过场的形式,应试教育成了扎扎实实练内功,手段登峰造极,无所不用其极,最显性的就是耗时间、反复练,超进度、提难度,学校教不够,校外辅导机构凑,换位思考一下,如此折腾恐怕连成人都受不了!“中国式学校”,就是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的地方——这话其实并不算夸张。于是,这才有了近来的整治有偿家教、规范教学行为、严查校外辅导机构的举措。实际收效究竟会如何呢?我不好回答。其实,学校也是苦不堪言!
如何解除这种普遍的焦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这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党中央的决心。国家已在顶层设计上着力解决这个问题,这意味着教育改革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决不做旁观者!有人曾笑谈,“中国式教师”,就是自己不读书不写作不思考,却要求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一群人;“中国式教师”,就是不屑于了解孩子,却热衷于教育孩子的一群人。我们应当践行自己教育孩子的那些话,去认真思考“学生为什么不爱学习?”要知道:学校不是流水线,教师不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我们都要学会用思考替代焦虑,常反思这样一些问题:自己的课堂为何学生不想听课?学生听了为何学不好?考得好了是不是就掌握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如果没有了考试分数的评价,学生离开学校后我教的课程还能在他那里剩下多少?
教育改革,需要的是理性的思考和踏实的行动,而不是什么以教育的苦去焦虑,去煽情,去熬制各色害人的“鸡汤”!
(责任编辑: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