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言和情感,打造散文教学的有效课堂
2019-04-20龚丽
龚丽
[摘 要] 散文作为中学教材中出现较多的文体,核心内容就是语言和情感。为此,散文的教学应该在关注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强化对情感的理解,促进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情感融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本文从实際教学案例出发,分析通过多种途径来打造散文教学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 语言;情感;散文教学;有效课堂
散文教学要以语言教学为焦点,在对语言的鉴赏和评析中探究散文中作者所饱含的情感。散文的最大特点概括起来就是“形散神聚”。散文所涉及范围较为广泛,但却都是围绕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语言和情感是相辅相成的。
一、关注散文语言的分析与探究
关注语言的分析要从品味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入手,它们往往都比较准确生动富有深义,夹杂的作者感情色彩较为强烈。精准把握语言的描述,不仅可以让语言有“温度”,有时也能让语言“动起来”。
如,苏教版四年级语文《雾凇》,“洁白晶莹”“琼枝玉树”“银光闪烁”等,运用形象化的方式将冰天雪地、蔚为大观的雾凇景象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通过这些词语就能感受到冬天的世界和作者看到雾凇后的欣喜。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初,让学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谈谈影响文章整体表达的关键词语,为什么这些词语会吸引你的眼球呢?如果由你自己去观察冬天,会看到哪些东西?想到哪些词语呢?联系实际通过学生自身的感受,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
二、深入探讨语言的情感色彩
散文的遣词造句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作者的心境、思想、文风等具有密切联系,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掌握词语、语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语言的情感色彩,为下一步深入感受作者情感奠定基础。
《雾凇》一文中:“只见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冰条儿,犹如一朵朵白菊傲雪怒放;挺拔的松树上结满了树挂,洁白晶莹,就像披上了华丽的银装。”“蒸发的水气‘飞到冰冷的树枝上”等,“傲雪怒放”可以表现出雾凇的厚实,从侧面描写了吉林冬天的冷;一个“飞”字让雾凇的形成过程变得诙谐、幽默起来,这说明作者享受观赏雾凇的美好时光。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描述不同情感状态的语言习惯,用不同语气来朗读这些语句,并分享朗读文章后的感受,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作者情感中,从而理解文章。
三、基于语言和情感明确散文情感趋向
散文的情感是阅读的核心和主线,也是散文独一无二的本质特点。文章通常是从语言入手,重视感情引导过程,最终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抓住核心价值。
《雾凇》全文紧扣雾凇奇观,描写雾凇色形的美妙,探求雾凇形成的过程,领悟雾凇变化的奥秘,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思想感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对雾凇的描写、刻画,展示雾凇的盛大奇观,科普其形成过程,最终引导学生由此及彼:除了雾凇,祖国还有哪些自然奇观?由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基于情感趋向设计并构建教学课堂
散文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师要在字词、语句、情感引导等环节上循序渐进,通过朗读活动、情感体验、情境再现等形式搭建起散文教学的完整体系,完成学生与散文作者情感的融合。为此,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课程的导入和开展,做好课堂教学反思。
《雾凇》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欣赏本文,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结合语境理解“洁白晶莹、缀满、缭绕”等词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微课、实验等方式来真实展现雾凇的美和形成过程,并辅以其它奇观的展示,向学生全方位介绍大自然的奇妙。由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完成了一场“奇妙之旅”,使学生深刻了解散文的情感,从而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散文阅读不仅是语文知识获得的重要方式,更是弘扬主流价值观的良好平台。教师要从语言和情感两方面出发,从语言分析来深入文章情感,围绕文章情感进行积极的语言分析,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凌云.语言与情感齐飞,让散文教学更有效[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8(1).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