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美好教育
2019-04-20盛海宝
盛海宝
毫无疑问,北欧小国芬兰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已然成为当下的国际教育品牌,不少国家均将其作为“教育标杆”进行学习和效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芬兰的教育模式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出版了一些介绍性和研究性的书籍,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要真正将学术的成果和先进的经验转化为基于本土实践的课程行动,既要有更为系统和深度的研究,又要有更为广泛的观察主体的多维度视角。有鉴于此,本刊与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干部培训中心(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学院)合作推出专栏,择取“杭州市‘十三五名校长培训班”和 “杭州市基础教育管理者高研班”的部分芬兰研修学习成果以连载方式予以刊发,以飨读者,也热忱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未来已来,教育该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这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共性话题。这些年来,芬兰教育因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备受关注。近期,笔者有幸赴芬兰进行研修考察,基于“现象教学”对中国和芬兰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观察和思考。
“现象教学”立足于当下
在芬兰奥卢市研修考察期间,“现象教学”是交流中的高频词。那么芬兰的“现象教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呢?据奥卢大学教育学院J0hanan Lampinen主任的介绍以及实地考察了解,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诚信体系与信任文化。芬兰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非常健全,政府信任学校,学校相信教师,教师相信学生,信任已成为芬兰一种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如何利用教学资源,一切都由教师决定,这给现象教学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优秀的全科教师。从小学到高中,芬兰的受聘教师都必须具备教授科目或教育学相关的硕士学位,并接受过专门的教育培训。教师大多数为研究型的,能把握国家及地方课程体系,尤其是小学教师,一般都是全科教师,他们不仅需要全面掌握各学科知识,还必须懂得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实施教学。因此,这些具有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师,为现象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自由开放的校园。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是芬兰学校的普遍现象。美桌高可斯学校是我们在奥卢市参观的第一所学校,学校有1200多名学生,在当地也算是规模较大的一所学校。走进学校,餐厅里、走廊上、教室里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学生自由地聚集在一起“聊天”,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在探讨问题,进行学习交流。类似的现象在整个考察期间,比比皆是。这种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为现象教学的实施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现象教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这是陶行知先生根据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提出来的。这一理念在中芬两国的践行中却有着不同的景象。
生活课堂。奥卢河小学是一所當地公立小学,学校坐落在乡村田野中,环境十分优美。一到学校,校长并没有直接带我们参观教室,而是走进了一间室内体育馆,有六七个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先向我们介绍小组开展“项目式研究”的情况,然后前往专用教室区进行现场观摩。
学校里有一间很大的配置了车床、木工加工设备、刷漆小隔间的手工教室。据了解,当地每一所公办学校都有这种类似于车间的教室,由政府投资建设。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自行设计和制作,把自己生活中想要的一个东西变成现实,如铁铲、木椅、木雕艺术品等。这引起我们的好奇。这些生活课程所运用到的知识是非常综合、全面的。比如制作一个铁锹,不仅要运用数学、物理、语言等学科知识,还要学会设计图纸、剪切、拼装、焊接、刷漆等技能,更要求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制作任务。
学校把生活中常用的事物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诠释和落实“教育必须为生活服务”理念的同时,也为现象教学的内容选择、实施过程奠定了基础。
自然课堂。在奥卢自然学校,我们亲自体验了户外现象教学。教学地点在学校附近的森林里,项目主题是“这片森林适合哪些禽类生存”。我们根据辅导老师提供的教学线索(提示),在森林里捕捉虫子、采摘野果、捡拾植物、观察环境,根据完成任务的难易程度和所得成果来研究和判断。辅导老师告诉我们:森林是一个天然课堂,是现象教学的最好课堂。这里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是各种生物生活的好地方,也是儿童最向往的地方。学生在自然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会自然生活的美好,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所以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学生来此进行现象教学。
与芬兰教育相比,由于校园安全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中国教育只能将课堂固定在学校的范围内,教学活动形式单一,缺少生机与活力,儿童的天性受到约束。让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更多地走向自然,亲近自然,这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
社会课堂。在考察期间,我们发现芬兰教师从不居高临下地站在讲台上,向学生“满堂灌”,而是走到学生身边,努力地加以启发和引导,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帮助他们吸取营养,扩大知识面。通过与芬兰教师的交流发现,学生如果觉得教师的上课内容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只要征得教师同意,就可以随时离开教室去图书馆或其他地方寻找辅导材料进行自学。教学安排也非常自由,教师可以时常带领学生去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植物园、工厂和农庄参观,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
近几年来,中国教育改革一再强调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国家在课程设置上对不同年级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也给予学校较大的自主权。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在实际的课程开设和落实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课时无法保证,内容流于形式,评价难以落实等,这些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解决。
“现象教学”面向于未来
现象教学探索的是当下现实的问题,培养的是学生适应未来发展所需的各种能力。正如奥卢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所说的:虽然芬兰当下的教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整个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的时期。我们只有不断改革,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芬兰的现象教学之所以能够满足21世纪核心素养的需要,实质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教育回归生活。现象教学鼓励学生以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或学生关心的主题为学习内容。这继承了杜威提倡的“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只有在活动中寻找现象问题、解决现象问题,才能让教育真正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边做边学。现象教学传承“做中学”理念,旨在通过项目式学习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反思。这是21世纪一种融合技能培养和科目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品格与提升能力为目标,不仅适用于当下的课堂教学,更适合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也是我国课堂教学中一直倡导的。
以生为本。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现象教学是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从现象或话题的选择到课堂实践和学习,再到学习效果评估,无论哪个教学环节,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实施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因为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学生个体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
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是21世纪所需要的四种核心能力。每个国家都提出自己的应对策略,芬兰的现象教学只是其中之一。近几年来,我国不同地区也在探索推进STEM教学、项目制学习、主题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处于探索阶段,很多东西值得深入思考。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选择与改进,必须从国家、地区、学校的实际出发,切忌拿来主义,盲目跟从,否则会适得其反。
当然,任何教学改革都有风险和漏洞,芬兰也不例外。基于“现象”的学习,是学习方式之一,这并不能否认课堂上教授式教学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尽管芬兰的教育制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我们仍要批判性地吸纳。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城东小学 3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