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度”与“适度”
2019-04-20王敬屏
王敬屏
【摘 要】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有效整合是学前教师的教学共识。然而,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容易走入“照单全收”“喧宾夺主”“画蛇添足”的整合误区。要避免这些问题,教师必须适度分配教学内容、适度分配教学时间、适度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从而准确把握整合尺度,凸显音乐的主体性,提高幼儿的音乐鉴赏能力。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学;课堂整合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整合课程观已经成为教师们的共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并强调“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但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曲解了“整合”的含义,教学时偏离了音乐主题,把音乐教学活动变成了其他活动,出现了一些“失度”的现象。本文拟通过对几则案例的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为教师有效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一、“失度”之现象
(一)“照单全收”盲整合
【案例1】大班音乐欣赏课——《春节序曲》
活动开始后,教师先组织幼儿观看歌曲《好日子》的一段MV,调动幼儿的热情,让幼儿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氛围中,并请幼儿说说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接下来,教师让幼儿每人拿出一张自己过春节的照片和一件与春节有关的物品,分小组互相欣赏、交流有关春节的照片和物品。之后,教师让幼儿在《春节序曲》的音乐背景下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春节的热闹气氛,并完成欣赏歌曲的目标。有的小组表演歌舞,有的小组剪窗花、做灯笼,有的小组设计门神、贴对联,有的小组包饺子、做鞭炮,教室里熱闹非凡。活动中,幼儿对教师提出的欣赏要求置若罔闻,课堂时间很快结束了,教师只得草草结束了本次教学活动。
【案例分析】
本课是音乐欣赏活动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感受乐曲的音乐主题以及音乐形象,感受音乐表达的氛围和情感。上述活动中,教师在设计了较为自然的导入环节之后,没有让幼儿直接、深入地欣赏音乐,而是让幼儿做了五花八门的表演。幼儿既动口又动手,课堂看似热闹。教师的教学过程亦表现出音乐与艺术、民俗等的整合。然而,究其根源,可以发现,这些表演与音乐欣赏的学习内容并无多大的联系,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起不到作用。活动缺乏对音乐的聆听,教学过程脱离了音乐作品本身,教师盲目地进行整合,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二)“喧宾夺主”倒本末
【案例2】中班歌唱活动——《老鼠画猫》
活动开始后,师生先“演绎”故事。教师扮演鼠妈妈,幼儿扮演小老鼠。在《老鼠画猫》的音乐旋律中,鼠妈妈带着小老鼠,学着小老鼠的动作做游戏。突然,出现了一只凶狠的大野猫(由另一位教师扮演),老鼠们逃回了洞里。接着教师放慢速度开始唱歌,一边将猫的样子画出来,一边引导幼儿熟悉歌词,逐步出示图片帮助幼儿记忆歌词。教师范唱了一次后,说:“让我们一起来画这样的猫吧!”音乐旋律起,幼儿根据音乐歌词画猫,教师不停地表扬幼儿:“你画得真好!”十几分钟后,教师说:“你们的猫画好了吗?让我们用歌声来检查一遍。”这时,大部分幼儿还没画好,唱歌的幼儿更是寥寥无几。
【案例分析】
《老鼠画猫》是一首诙谐、幽默的歌曲。该教师以鼠妈妈的形象,结合歌曲的旋律,向幼儿描述自己的梦境,并通过将自己做的梦画下来的方式,为幼儿学习歌曲内容做了铺垫。绘画固然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但在这一环节的整合教学中,教师的做法缺乏对歌曲音乐性的表现,脱离了学习歌曲《老鼠画猫》的教学主线。虽然教师不断强调让幼儿边唱边画,但幼儿的注意力始终在画猫上。这样的整合可谓喧宾夺主,很大程度上干扰和削弱了音乐的主体地位。
(三)“画蛇添足”离主题
【案例3】大班歌唱活动——《小兔跳跳跳》
本次活动教学目标为:1.感受乐曲的活泼欢快,学会演唱歌曲。2.学习用衬词和合唱的方法为歌曲的部分乐句伴奏,并在多形式的演唱中体验歌唱活动的快乐。一开始,在“小兔跳跳跳”的音乐旋律中,幼儿随教师做身体的律动。教师范唱歌曲后,提问:“小兔跳到了什么地方?它听到了什么?又碰到了谁?”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谱,引导幼儿一一学唱相应的乐句。
在幼儿基本学会唱歌曲后,教师引导幼儿选择衬词,练习合唱。教师分别用分组、分角色的方式让幼儿分声部演唱歌曲,同时利用图谱,引导幼儿合理处理好自己的声音。最后,教师提出做游戏的要求,让幼儿边唱歌边学小兔跳,歌曲唱完时,变成一个大灰狼吃不了的东西,做一个静止不动的造型。教师扮演的大灰狼走出来,走一圈后,说:“大灰狼走了,小兔子可以回家了!”幼儿听到指令后坐下,游戏重新开始。该游戏一共进行了三次,而幼儿的歌声却越来越轻。
【案例分析】
该教师的教学目标清晰而明确,关注歌曲自有的情境性、游戏性特点,以带小兔去树林玩这一游戏情境为主线,从熟悉旋律到理解歌词,从学会演唱到多形式表演,引导幼儿充分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合唱中,幼儿两个声部的声音和谐而具有美感,完全达到了教学要求。
为了突出歌曲的游戏性特征,达到整个活动的前后呼应,体现音乐与游戏的整合,教师在最后安排了游戏活动。然而,音乐活动中的游戏是为了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充分体验蕴藏于音乐形式中的美感,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不可为了游戏而游戏,脱离音乐性。上述案例中的游戏整合环节无疑是画蛇添足,不仅浪费了时间,还使幼儿对合唱感到疲惫,失去了唱歌的兴趣。
二、“适度”之策略
以上几个教学“失度”的现象,实际上就是拼凑式整合的具体表现形式。音乐教学中的整合虽有其必要性,但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将其他艺术教育的内容或形式与音乐教学活动相整合时,教师要把握好度,注重教学内容的分配、组织教学的用时、过程和方法的实施,由此加强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