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不能总是“老调重弹”
2019-04-20刘义富
刘义富
“一轮轮的讲课、听课、评课的校本教研一点意思都没有” “如果不是学校有硬性规定,并纳入考核,有几个老师愿意参加校本教研”。 在与兄弟学校同行的教学教研交流活动中,不时会听到这类抱怨。的确,目前校本教研,不是内容单调,就是同质化,抑或是形式主义。
自然,模式化的校本教研不可避免地让教师产生了厌倦。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才能焕发校本教研的新时代活力,使其成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永动机”呢?笔者以为,不妨这样做。
一是丰富校本教研内容,保持创新态势。要想让教师自觉参加校本教研,就必须堅持与时俱进,适当增加、变换校本教研的方式,诸如适当举办专题报告讲座,学习新课程标准,解读新课改理念,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以更好地开展教改科研。再如案例分析会,通过回放教师的日常教学视频,对课堂教学进行具体的诊断与评价,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等。
二是出台校本教研的激励机制,让教师主动参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靠自己,但学校的激励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当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不强、同伴互助缺乏动力时,学校制定的与职称、评优、晋级、考核等挂钩的校本教研激励机制无疑是有效的推动力。学校的管理层只有多方面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才能达到整体推动与发展的良好效果,单凭工作安排与纪律要求的强力执行,效果显然有限。
三是挖掘校本教研资源,强化思想引领。在丰富内容、创新方法的同时,学校应该努力挖掘校本教研资源,通过培养骨干教师、造就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等机制,带动更多教师的自我发展。同时,学校还可以与县、市级教科研人员建立常态化的教研交流机制,引导教师加入专业学科的教研交流群,这样既可以及时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问题,也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逐渐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到科研型专业人员的转变。
(责任编辑: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