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教育,聆听牧歌
2019-04-20姜波邓文圣
姜波 邓文圣
师爱似甘泉,无声馨沃野。教德如瑞雨,有意润焦田。陈娥老师从1991年毕业参加工作至今已28个年头,始终坚守教学一线,潜心教研,用心育人,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赞誉,描绘了一幅师生和谐的美好画卷。
爱心帮扶,为缺爱的学生弥补爱
教育要用心来做,用情来感受,用爱来付诸行动。陈老师深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28年来,她一直都尽其所能帮助贫困生、单亲学生、留守学生。除了物质、金钱方面,更主要的是在精神方面给予学生安慰和帮助。
1999年,从邻县转进一名学生。第一个学期住在亲戚家,因为和亲戚家的孩子闹矛盾,第二个学期硬生生地不到亲戚家住。眼看孩子就要辍学,陈老师来不及和家人商量,直接把学生带到自己家。就这样,吃住就是一年半。村支书得知情况后,要请电视台报道先进事迹,被陈老师一口回绝。她告诉村支书,自己所做的只是为了孩子能安心上学,并不是为名为利。由于陈老师的一再推辞,村支书才作罢。在20世纪90年代,这样的事迹被采访報道后,“出名”是很快的,但陈老师不想以这种方式“成名”。
2013年,得知班上一名学生的父母要离婚,陈娥老师觉得,父母离婚最受伤的是孩子。尽管她是这件事情的局外人,而且俗语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陈老师还是主动介入,多次用电话沟通,甚至家访,对学生父母做工作,终于让濒临破裂的家庭得以“破镜重圆”,让孩子又享受到了家的温暖。
自2016年开始到2017年,历经一年时间,在网上为班上单亲孩子找妈妈。尽管家长开始不理解,不配合,多次以“不回复”而结束聊天,甚至说她“多管闲事”,一再拒绝陈老师的善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陈老师用爱心、耐心、诚心感动了家长,终于让孩子如愿以偿,见到了朝思暮想十年的妈妈!那一刻,学生流泪了,家长流泪了,陈老师也流泪了!
2018年,班上单亲学生的奶奶找到陈老师,说孩子爸爸出门打工,临走时留下的几百元钱早已用光,陈老师二话不说,拿出自己身上仅有的几百元现金给了她,并于当天晚上在学生群、同事群、同学群为这个学生筹得2000元救急钱。
班上很多父母一方来自外地,每当外地家长要回娘家,陈老师会帮助带孩子;学生家长工作繁忙,外出培训,陈老师也会帮忙带孩子。对于留守学生、学困生,陈老师会给予更多的帮扶,让他们能安心学习,让家长能安心打工。
……
正因为陈老师的一片爱心,赢得了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连续两年被评为远安县“师德标兵”。
静心学习,为家长树立学习榜样
南宋著名的学者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学习,教师的素养才会不断提高。“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陈娥老师不懈的追求。
陈老师常年坚持阅读中外教育名著,《静悄悄的革命》《儿童的人格教育》……每年至少阅读20本教育专著。加入北京班海读书漂流活动,读书,抄笔记。她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读书、写作上面。虽然已经“奔五”,但学习的脚步从未曾停止,学习的热情从不曾减退。
陈老师经常说自己“越读书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其实这句话不是她说的,是她大量阅读之后的深刻感受。她还说,自己有实战经验,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这样的教学之路走不远,也让自己无法自信地站立在学生和家长中间。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陈老师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些教育专著。这些书堆起来都快有陈老师的个头高了!当然这些书最后都被陈老师“踩在脚下”,为陈老师“站得高,望得远”提供了更牢固、更厚实的基础。
陈老师不仅读理论书籍和专业杂志,还每天阅读《教师博览》《今日教育》等杂志社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是“镇西茶馆”里的一名常客;每天穿梭在《守望新教育》《新教育研究院》《新网师》等公众号,了解新教育实验动态,学习榜样教师的做法。
一个“奔五”的教师,在很多教师看来,可以“靠边站”了,可以“打擦边球”了,“万事俱备,只等退休”了,但陈老师似乎“越活越年轻”,越活干劲越大,还愿意不断“折腾”自己:陈老师参加新教育理事会爱心与教育研究会,每周六晚上,风雨无阻参加线上的呱呱活动,并积极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参加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的班主任研究学院,读书、写作,成了她业余工作的常态。又申请加入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成了2018年秋季班的一名学员。读书听课,整理笔记,完成作业,让陈老师本就繁忙的工作更加充实,但陈老师说非常喜欢并享受这种忙碌的工作状态。
陈老师还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创办“书知源”亲子读书会。每周五晚上七点到八点半,周六下午三点到五点,陈老师、学生和家长像朝圣者一样奔赴阅读场所,开启他们的阅读之旅。截至目前,已经开展读书活动近70场。学生、家长覆盖面由本班学生扩展到南门小学,再覆盖到县城的四所小学。陈老师的这一公益之举,感动着学生和家长,让他们也走上了阅读之路。
阅读的路上是孤独的,但陈老师却并不孤单,与书中的人物一起,与网上的同行一起,与学生一起,与家长一起。陈老师这样静心学习,只为给学生和家长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
潜心实践,为学生搭建成长舞台
只有踏踏实实地沉下去,才能潇潇洒洒地浮起来。实践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更是教师应有的学习教育观。陈老师通过阅读与新教育理念相关的前沿书籍,通过系统学习,深入了解最新教育观点和最新教育动态,为她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如果说理论书籍让陈老师“站得高,望得远”,那么专业杂志让陈老师的课堂教学更加灵动。陈老师的作文教学,得益于阅读而显得别具一格。她善于创设习作的情景,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搭建习作的平台,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物可描。因此,陈老师班级学生的作文生动有趣,各具特色,读来妙趣横生。自2008年至今,辅导学生发表作文300余篇。
2015年,她主动申请“打通关”。近四年来,在教学中重点开展两项研究:一是课外阅读,二是口述日记。很多同事认为一年级的孩子怎么可能搞课外阅读?一年级的学生怎么可能写日记?但陈老师确确实实让孩子们学会了阅读,也学会了写日记,把同事口中的“不可能”变成了“一定能”!仅仅两年时间,全班38个学生,全年级100多名学生,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能写100多篇日记。在尝试成功后,全校开始逐渐铺开,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南门小学的研究品牌。进而在全县校长论坛经验交流会上分享,并获得全县教学教研一等奖,研究成果发表于《教学月刊》,并受邀做客人教社微信直播间做“口述日记”专项交流。两年时间,她班上的学生已经在报刊发表日记20余篇。
在班级管理中,陈老师积极畅通家校关系,与家长一起开发了系列班本课程,开展了系列家校活动。由于开展有方,活动有趣,各项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学生的青睐。每学期开展活动7次,三年半累计达50余次,“亲子阅读”“亲子游戏”“亲子手工”等在家校合作中自然产生并成为良好载体。为学生搭建了寓教于乐的学习、交流、展示、成长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尽情施展著自己的才华,也享受着活动所带来的幸福。2018年3月,陈老师在新教育理事会爱心与教育研究会的呱呱社区做班本课程分享;2018年11月,在武汉举行的“家校共育和师德培训”会上,做《家校联动,家校共育》主题报告。
陈老师还善于调动家长资源,为班级管理、班级活动锦上添花。有家长网上报名加入北京书香有限文化公司,成了一名“故事妈妈”,陈老师请她到本校中低班级及县内其他学校开展故事会达30余场,赢得教研室的高度赞誉。
当然,陈老师开展这些活动,最终目的是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老人,关心同学,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真正做到在活动中育人。华东师范大学张永博士认为,成功的活动犹如生活中的浪花,记忆中的亮点,在学生的生命发展历程中会留下鲜明的痕迹,在关键时刻还可能成为学生发展阶段转换的敏锐触发点。
陈老师还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在新浪博客和班级公众号,撰写班级故事,每年至少为每个孩子写一篇成长故事。截至目前,班级故事《我和宝宝一起成长》系列已经更新到第155期,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追捧和教育行家的称道。
陈老师连续两年被评为远安县优秀班主任,宜昌市明星班主任。不仅受聘为本县新入职老师做班主任培训,为远安县第二届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做点评和提问,并在国培项目《道德与法治》送教下乡中承担讲座任务。还经常受邀到外地做班主任经验交流。
2017年,县教育局根据《远安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开展寻找、推介生本教育典型专项督导工作的通知》,将陈老师作为首期推介人物,在远安论坛“菁菁校园”版块,做了长达14页的《“草根教师”的成长秘诀》宣传报道。陈老师成了南门小学的“一宝”,陈老师这名普通老师也成了全县教育大会上被局长点名表扬的“名师”。2018年12月,在远安县“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启动大会上,作为教育战线的优秀知识分子代表发言。
发生在陈老师身上的这些故事,看似是零碎的,但却是陈老师的生本情怀的最朴素表达。也正因为陈老师倾心教育,注重开放学生的学习时空,注重构建集体生态,才使她能在远安这片绿色教育的大地上,高雅地行走着,聆听着优美悦耳的牧歌。
(责任编辑: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