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2019十大突破性技术”谁最有前景和“钱景”?
2019-04-20王涛
王涛
2月27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了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预测榜单。灵巧机器人、核能新浪潮、早产预测、肠道显微胶囊、定制癌症疫苗、人造肉汉堡、捕获二氧化碳、可穿戴心电仪、无下水道卫生间、流利对话的AI助手10项技术上榜。
自2001年以来,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每年都会发布这份榜单,至今已经坚持了18年。作为全球科技领域的权威发布,这份榜单曾精准预测了可回收式火箭、脑机接口、智能手机、癌症基因疗法、深度学习等热门技术的崛起,因此这份榜单又被称为“预言之书”。
值得关注的是,在2019年的榜单上,针对流利对话的AI助手这项技术,MIT将阿里巴巴同谷歌、亚马逊一起,列为这项技术的主要研究者,因此阿里巴巴也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企业。要知道,10年前没有任何的中国企业参与其中任何一项研究。今天我们看到,在核能、可穿戴心电仪、
AI语音助手等领域,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投入其中。这一重大变化说明了什么呢?而且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2019年的这10个技术领域里,哪个更具有投资前景呢?带着这些问题,本期“管理百家”专访了国内中小板第一股新和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新材料研究院的何飞院长。
最有前景与“钱景”的技术突破分别是什么?
《中外管理》:您认为今年MIT评出的这十大技术突破哪个最有发展前景?哪个又最有投资“钱景”?
何飞:先说哪个最有前景。其实今年评选的十大突破性技术有些并不新鲜。比如:捕获二氧化碳、肠道显微胶囊,甚至AI语音助手,这些技术早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并取得一定的技术突破,只能说它们在今年恰巧有幸登上榜单。
如果从纯粹的技术角度看,我个人认为,定制癌症疫苗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更值得期待。
从医学角度来说,癌症疫苗已经接近突破阶段了,而“定制癌症疫苗”无疑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现代医学检测个体的DNA已不是技术难题,而且效率很高。好莱坞明星安吉丽娜朱莉的事例大家并不陌生,就是因为她做了DNA检测后,发现自己是BRCA1(一种直接与遗传性乳腺癌有关的基因)突变基因携带者,属于易患乳腺癌的人群。在现代医学还没有发展到能治愈癌症的时期,为了预防自己得乳腺癌,她选择了通过手术的方式割除了乳腺。
朱莉的事例说明通过基因检测发现与癌症的关联,目前已经得到了实际应用。从技术来看,癌症疫苗在未来一定能够有所突破,比如,运用病毒作为载体进行定向基因干预的癌症疫苗技术。如果定制癌症疫苗能够实现,那么类似安吉丽娜·朱莉的人就可以根据基因检测来定制预防乳腺癌的疫苗,未来发展前景将不可限量。
至于哪个最有投资“钱景”,从投资人角度看,投资要在恰当的时间节点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投资过早,技术和市场条件还没有准备好,投资进去很可能成了先驱。比如上面选出的“人造肉汉堡”,从目前来看,无疑是最没有投资“钱”景的,因为市场还没有准备好,虽然技术上可行,但因为缺少市场,显然这个时候去投资是不合时宜的。
肠道显微胶囊和可穿戴心电仪都在我看来,很有投资“钱景”,因为它们都与大健康有关。从投资的角度看,随着人们收入提高,对于长寿和健康会更加关注,它们都有足够大的用户需求,而且是不断增长的需求。
比如:肠道显微胶囊,传统的肠镜检查繁琐且疼痛,肠道显微胶囊技术则更便捷、舒适,特别是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势必会有更多患者优先选择肠道显微胶囊,因此很值得投资。
人类会突破“科学大萧条”吗?
《中外管理》:有观点认为,现在的世界处在一个科学大萧条的时期。如今经济的大环境不好,一个根本性原因是科学突破的停滞,导致人类缺少突破性的技术爆发,进而缺少了技术爆发才能引发的需求大爆发。即使AI(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区块链,互联网经济等新兴业态崛起,但也都是上世纪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后续发展。您是怎么看待这种观点的?
何飞:这个观点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一直在讲科学技术这个词,其实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层面的东西。科学是基础,技术就好似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大厦,没有了科学,技术就无从建立。
现在我们所享受到的科技进步,其两大根基都来源于二十世纪初的科学突破——爱因斯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以及科学家集体发现和完善的量子力学。现在的科技成就,基本是基于这两大基础科学发展出来的技术和应用。比如:日常使用到的手机通讯,里面的芯片就基于量子力学原理,而且作为其基础的能带理论(研究固体中的电子状态,说明固体性质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还只是一个量子力学中的近似理论,大量电子的行为仍然无法计算。随着芯片的进一步缩小,电子隧穿效应越来越显著,已经逐渐逼近摩尔定律的极限,而我们还没有技术能克服这一根本的障碍。同样,基于GPS或北斗系统的无人驾驶,要想实现精准的定位,也需要用到量子力学,以及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双重矫正。我们现在熟悉的激光测距或者办公室用的激光笔,其基本原理也是上世纪初爱因斯坦所提出的受激辐射的理论。
没有超光速,没有时光机,连半个世纪前教授们在课堂上预言的可控核聚变也还远远没有实现。我们的航天技术依然依赖于化学燃料,和我们老祖宗几百年前的烟花没有本质的区别。连LIGO检测到的引力波,也是一个世纪前爱因斯坦理论预言的。
我们以为的科技大爆炸,其实只是一场信息大爆炸。2011年,美国经济学家泰勒科文在《大停滞》中断言,人们已经摘完了“所有低垂的果实”。
从上世纪初以后,基础科学没有出现过颠覆性的大突破。不可否认,现代科技的确有了一些发展进步,但是这两大基础理论仍然还是今天所有理论物理的基础。因此如果有观点认为,目前的科技是停滞不前的,至少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对的。技术繁荣之后,我们正在进入科学停滞的幽暗隧道之中。
实际上,现在的很多创新,无论是互联网创新,还是无人驾驶,或者所谓的AI技术,都是基于芯片技术发展出来的。随着计算机芯片功能越来越强大,计算速度越来越快,很多应用才得以实现。以自动驾驶为例,以前理论上就可以实現,但是因为芯片计算速度太慢,对周围的场景识别需要大量时间来完成,如果是蜗牛般的反应速度,无人驾驶汽车上路的话必然是车毁人亡。而现在的芯片技术,可能只需要0.1毫秒就可以快速让自动驾驶系统做出反应。其实近几年AI技术的热潮,除了在算法上的提高,比如蒙特卡洛算法和进化算法,以及神经网络组织模拟的组合等,同样来自于芯片计算能力和速度的提升,以及芯片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因此可以使用多个芯片)。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科技在过去的100年中,享受的还是来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红利。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科技已停滞不前,我仍然保持乐观态度,这是因为科学的发展往往是有特殊规律的。经过这100年的积累,相信很快在基础科学领域,人类又会面临巨大的突破,而这次巨大突破将会进一步促进技术、科技的繁荣。现在只是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
中国技术入榜值得欣喜,但“大国重器”仍然偏弱
《中外管理》:MIT每年都发布这个榜单,10年前没有任何中国企业参与其中任何一项研究。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这些“突破性技术”的研发当中,这一重大变化意味了什么?
何飞: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重大成果体现之一。现在我们在前沿科学和技术方面奋起直追,而且已经能够进入到这份榜单中,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企业进入榜单的这些技术,绝大部分还是偏“软”,比如出在AI或者一些软件方面,在这些方面的追赶和突破相对来说确实更容易一些。但是在硬科技、硬实力方面,特别是能够代表“大国重器”的科学技术方面,这几年虽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追赶欧美发达国家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比如,作为信息时代最基础的芯片,还有航空发动机的涡扇叶片等,人们已经有了足够的讨论。现代科技竞争,比拼的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能力,但是说到底,材料科学作为硬实力的基础是最根本的。我们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其它先进化工材料等方面,尤其是这些材料塔尖的部分,仍然还需要追赶。所以希望未来在这些方面,能看到更多中国企业走到世界的前列。
在生存与发展的平衡中寻求技术突破
《中外管理》:回看中国企业的科技突破。自2018年中兴事件之后,中国企业都进一步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然而,核心技术门槛高、成本大、研发周期长。除了需要国家给予的相关支持外,对走技术路线的公司来说,该如何成长起来呢?
何飞:这其实是个系统工程的问题。国家给予的扶持,在过去更多是倾斜到国家的研究所、研究院和一部分国营企业上,因为需要集中力量搞重大科研项目。这样就导致很多私营企业不
能参与到这样的项目中,由此造成它们在研发上投入不够,或者不能分享到已投入的研发成果。
中國在一些核心技术上的落后,比如:芯片,不能责怪一些公司在研发上投入资金和精力不够等等,其实过去的确有机制上的问题。中兴事件发生之后,网上就有一些声音嘲讽中兴没有核心技术,被别人卡住脖子,其实这有失偏颇:技术的研发和投入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国外的公司本身就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技术积累,中国企业才只有短短的10年、20年或30年的积累,而且起步都是从产业链的低端,低附加值产品开始的,想要快速占领高技术领域市场不太现实。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生存。不能生存下去,一切的研发投入、技术创新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企业一定要从最容易出成果、出效益的研发项目开始,至于那些投入大、周期长、门槛高的项目,一定是等到企业比较成熟,有了一定的实力之后,再往这个方向投入。
例如,贝尔是美国历史上一家伟大的公司,其研发部门叫贝尔实验室,后来贝尔实验室和设备制造部门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公司——朗讯(Lucent)科技。朗讯十分重视研发,研发实力全球领先,一共获得8项诺贝尔奖,包括发明了晶体管,光电池等。但是在2008年,由于自阿尔卡特和朗讯科技合并以来从未盈利,阿尔卡特朗讯不得不出售已经拥有46年历史的贝尔实验室。这里很重要的一个教训就是它们的研发太超前,投入太大,没能在短期内转化成有经济效益和现金流的项目。
公司跟国家不一样,国家在科技上的投入可以不计成本,可以不计短期利益回报,但是公司不能,公司一定要考虑短期和长期回报的平衡。
总体而言,对技术型公司来说,一定要审慎地考虑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平衡短期的利润和长期的研发投入。我们需要长期投入吗?肯定需要,但是,作为一家公司最重要的事情是先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