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节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可行性分析与策略探讨

2019-04-20刘世好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9年2期
关键词:毕节市毕节林业

曹 虹,刘 伟,刘世好, 何 见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森林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重要载体和重要展示窗口,其地位随着生态文明地位的提升相应地得到快速推进,创建森林城市市民支持率达99%[1],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形成了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市民高度支持的生态建设良好局面,截止至2018年底,我国现有国家森林城市以达到166个,而以贵州、云南为代表的我国岩溶高原地区仅有贵阳、遵义、昆明、普洱、临沧5处,岩溶高原地区因生态系统脆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制约,森林城市建设发展较缓。笔者通过遥感判读、文献资料整理以及实地抽样调查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岩溶高原地区典型城市毕节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森指标现状、优势、制约因素以及建设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探讨,以期能为我国岩溶高原地区创建森林城市提供参考。

1 毕节市概况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乌蒙山腹地,世界三大连片岩溶发育区之一的东亚片区滇黔桂连片岩溶区腹心地带,珠江、乌江的发源地,全市国土总面积26 853 km2,山地、丘陵占国土总面积的93.3%,平均海拔1 600 m;属典型的岩溶高原地区,岩溶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9.25%。毕节市资源富集、神奇秀美、“红星”闪耀,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开启了治山治水、治穷治愚探索实践的新征程。30年来,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成为“贵州推进科学发展的试验田”。

2 指标对标分析

通过遥感判读、文献资料整理以及实地抽样调查等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LY/ 2004-2012)进行对比分析,着重分析“创森”中的主要量化指标。通过对标分析,毕节市现阶段尚未达标的指标有城区绿化覆盖率、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休闲游憩绿地建设及道路林木绿化率,详见表1[2]。

表1 毕节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主要量化指标现状类别主要评价指标现状评价结果市域森林覆盖率为49.02%,各区县分布均匀,毕节市十三五规划明确森林覆盖率达到60%达标近三年新造林面积占市域面积12.64%,有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宜林地、迹地超9万hm2 达标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3.2%不达标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7.8 m2不达标城区乔木种植比例为79.8%达标城市森林网络城区街道绿化率为26.68%达标城市重要水源地绿化为77.1%达标休闲游憩绿地建设:市民出门500 m有休闲绿地覆盖率达80%;20 hm2以上郊野公园8处不达标村屯林木绿化率达到34.78%达标水岸林木绿化率达到83.3%达标道路林木绿化率达到74.7%不达标乡土树种使用率达到92.5%达标树种丰富度:城区应用最多的树种栽植数量占树木总数量为14.3%达标城市森林健康造林苗木使用:城市森林营造以苗圃培育的苗木达99%以上,无非法移植古树、大树进城达标森林保护:无严重非法侵占林地、湿地,破坏森林资源,滥捕乱猎野生动物等重大案件达标生物多样性保护:有自然保护区11处,森林公园13处,湿地公园8处 达标生态旅游: 5A景区1处、4A景区2处,11个项目进入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名录,森林康养基地5个达标城市林业经济林产基地:经济林面积29.89万hm2,林业产值246亿元,以特色经果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为“三大支撑”的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达标林木苗圃:林木苗圃基地222家,苗木生产力达到26 596.8万株/a,苗木自给率达到80%以上;建有8个优良乡土绿化树种培育基地,3个林木良种基地达标生态科普场所超14处,各区县均有分布。达标义务植树尽责率85% 达标城市生态文化科普活动超8次/ a达标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达标公众支持率达98%达标

3 创森的优势与不足

3.1 优势

1)林业生态建设成绩显赫。自1988年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毕节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森林质量不断提升、生态功能不断增强,全市森林面积从40.12万hm2增加到2017年的141.8万hm2;森林覆盖率从14.9%增长到49.02%、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以上;森林蓄积量从872万m3增加到4 798万m3,实现了森林资源的持续同步增长;水土流失面积从16 830 km2减少到10 342.54 km2;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1 362.17 km2;严格保护林地、森林、湿地面积和生物多样性,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32处。在“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 中,毕节市创造了造林面积、投资规模等多个第一。30年来由光光秃秃到绿色银行的转变,林业生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生态建设成绩显赫,为创建森林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2)林业生态产业发展可喜。毕节市把发展产业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关键支撑,始终坚持置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之中,把林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农民增收致富有机结合[3],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和林下经济,开发绿色食品,发展生态旅游。形成了以赫章、威宁的核桃,七星关、大方、黔西和金海湖新区的刺梨,黔西、大方的皂角和石榴,威宁苹果、油茶,总溪河及六冲河流域的樱桃,赤水河流域柑橘等特色经果林板块,连片种植经果林面积达26.23万hm2,享有中国“核桃之乡”等荣誉称号;2017年累计接待游客944.2万人次,森林旅游收入65.9亿元;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0万hm2,带动农户20余万户;全市林业产值达246亿元[4]。以特色经果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为“三大支撑”的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3)生态文化支撑与载体平台丰富。毕节处于国家战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 的核心区,拥有最完整的古彝文化,是乌撒时代—水西时代—现代彝族的完美延续;毕节是红色高地,鸡鸣三省与红三馆景区代表着毕节红色文化的辉煌篇章,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内容;毕节可乐遗址是夜郎古国鼎盛时期的政治、 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展示了神秘辉煌的夜郎古国文化;毕节是“同心工程”发源地,全国“同心工程”的先行者;还有石门坎文化、史前文明、 象祠文化、多彩民族文化等丰富的多元文化,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处,生态文化底蕴深厚。同时,毕节市拥有较多可以开展森林生态文化和科普教育活动的载体,境内分布有4A以上景区3处,11个项目进入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名录,森林康养基地5个,森林小镇1个,森林人家28家,森林旅游示范村24个等众多精品生态资源,具有构建国家级精品旅游目的地的人文底蕴。

4)生态建设经验引领和保障作用突出。30年来,毕节试验区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并重, “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总结和积累了丰富的生态建设经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被列入全国22个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示范区之一;探索出的“五改五推”国有林场改革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在实践中探索出的造林绿化“五种模式”大大激发了大户能人、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在全省进行宣传推广;新“五子登科”立体生态建设模式,实现了毕节山、水、林、田、路、房的综合治理;在石漠化防治中探索出的“五开治石”石漠化防控模式,实现了石漠化地区科学、可持续发展。

3.2 制约因素

1)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不优。毕节市是一个多山地区,属典型的喀斯特脆弱生态区,市域森林覆盖率虽已达到49.02%,但存在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结构不优、功能不强的短板。毕节市岩溶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9.25%,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50%;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1.13%,岩溶土地覆盖范围广、石漠化土地面积大。从林地地类上看,乔木林地占比为53.9%,灌木林占比为42.47%,灌木林比重较大;从林龄上看,现有中幼林面积52万hm2,幼龄林占乔木林地面积达42.02%,中龄林占乔木林地面积达34.90%,中幼龄林比重偏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生产力水平低;80%以上林分生态功能等级为3~4级,生态功能不强。

2)城区绿化水平偏低。城区绿化覆盖率与人均公园绿地是森林城市评价中最直观、最具体、最严格的两项指标。毕节市7县3区建成区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3.2%,建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8 m2,两项指标均低于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建成区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高的均为黔西县,分别为37.6%和9.19 m2;10个区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无一个城区达标。城市建成区绿量不足,也是以贵州、云南为代表的我国岩溶高原地区建设森林城市的主要制约因素。

3)林业产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没有充分发挥。毕节市是贵州省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密度达343人/km2,又是我国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土地贫瘠,生产力较低,广种薄收,居民对土地依赖性较高,全市尚有17.82万hm225°以上坡耕地和9.54万hm215°~25°重要水源地坡耕地未得到有效治理。林业产业作为岩溶高原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来源之一,毕节市虽在林业产业发展上形式喜人,新发展的经果林面积多,但储藏加工销售等后续产业体系不发达,自产自销仍是主流,大型林业龙头企业带动不足,品牌价值不高,导致林业产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难以充分发挥。

4)创森宣传发动形式缺乏创新和吸引力。通过调查问卷,毕节市“创森”市民支持率高达98%,有意愿参加生态公益活动比例高达97%,而参与过生态公益活动的人口比例约为30%,其主要原因是生态公益活动主要以义务植树、主题生态日科普活动等传统推介活动为主,参与人员局限于大型企事业单位职工,普通市民参与途径较窄;其次毕节市生态建设在宣传发动上形式缺乏创新和吸引力,这也是很多城市的通病,多以口号、标语为主要宣传形式,而市民对此类宣传存在“视而不见”,缺乏让市民停下脚步、吸引市民用心认知和关注生态建设的宣传内容与形式,引领市民心中播绿、大地植绿的宣传效率不高。同时现有的生态标识多集中分布于各类公园、景区,多作为旅游公共设施呈现,而在城市的主干道、绿地、绿道、广场、社区、村庄等公共区域内则分布较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的方式及氛围有待增强。

4 策略

4.1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在森林城市建设中,要把以往的要数量向要质量转变,把森林提质增效摆在突出位置,将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作为森林城市建设的核心任务。在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以多功能森林经营理论为指导,在全面保育天然林、科学经营人工林、复壮更新灌木林的思路下,结合毕节市“森情”及社会经济状况,重点是大力推进毕节市52万hm2中幼林森林抚育经营,101万hm2生态公益林保育、49.6万hm2石漠化综合治理、27万hm2坡耕地退耕还林以及成贵高铁、叙永至织金铁路、S55高速公路、G7611高速公路为重点的道路绿化工程,乌江、六冲河、草海为重点的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以培育“结构合理、系统稳定,功能完备、效益递增”的森林生态系统。同时,通过全面推进符合毕节市“森情”的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组织体系,从区域自然特点和林种、树种、林龄组等实际情况出发,分区、分类、因林施策,建立可分解、可实施、可监测、可考核的指标体系,让林业生态红线管控、天然林资源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森林抚育经营、石漠化综合治理、低效林改培、退耕还林、道路绿化、湿地保护等“护林、管林、增林”措施都能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毕节市森林的精准管理与精准提升。

4.2 着力推进森林围城进城入村

毕节市是典型的山地城市,城市近郊山地环绕,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森林围城进城入村作为森林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毕节市应充分发挥山地城市优势,以“多彩贵州公园省”战略为抓手,在城乡结合部,充分利用环城山地,通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林分改造,建设一批郊野森林公园,拓展城市生态空间,形成绿屏环绕的优美城市景观背景,如毕节市中心城区可以白马山为核心的城市绿心,阳山、文笔山、纱帽山、青龙山、云龙山、大小海坝六条山脉组成的森林环城屏障打造郊野森林公园,为市民提供生态游憩和“森呼吸”的好去处。城区内,对现有水岸、主干路网或边角地、闲置地,通过配置绿化植物以及铺装、座椅、生态文化标识等设施,打造沿河、沿路城市森林绿道或口袋社区公园,为城区增绿添景,使城区公园绿地布局均衡化,同时积极采取“垂直挂绿、择空补绿、见缝插绿、清脏播绿、拆违建绿、拆墙透绿”方式,增加城区绿量。在村镇聚落地要充分利用毕节市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结合精准脱贫、乡镇振兴战略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推进森林小镇与森林村庄建设,并积极推行一村一广场、一镇一公园建设和以奖代补、送苗下乡等多种形式大力鼓励和引导村民充分利用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等闲置地进行植树造林和栽花植草,拓展森林城市生态空间。

4.3 实施林业产业品牌战略

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森林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是促进森林城市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针对毕节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形势,林业产业品牌建设迫在眉睫,毕节市在不断发展特色经果林的同时,也要注重品牌质量建设和突出个性,打造一批叫得响的品牌,为林业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和新动力[5]。首先,在特色经果林的发展上,要立足产业基础,通过扶贫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以赫章核桃,七星关刺梨,织金、纳雍皂角,威宁苹果,六冲河沿岸樱桃等产业为引领,建立优质丰产的经营示范基地,大力开展特色经济林产品的精深加工,推进产品的升级改造,并主动探索互联网+特色经果林品牌培育新模式,着力培育一批重点林产品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同时通过引进实力雄厚的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示范家庭林场和农民林业合作社示范社等形式,引导扶持更多的农户加入到林业产业建设中来,让农户享受到绿色发展的红利,从而参与和支持林业生态建设,实现林业“接二连三”的产业效应,进一步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农村增绿,实现富民兴林,切实助推毕节市森林城市建设。其次,森林旅游作为毕节市林业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旅游的发展上毕节市要充分彰显优良的气候与环境优势,以“多彩贵州公园省”战略为契机,以毕节打造“国际知名山地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为抓手,以特色发展为路径,依托丰富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资源以及百里杜鹃花、百万亩马铃薯花、十万亩万寿菊花、万亩韭菜花、百万亩油菜花、六冲河樱花等林业产业基础,通过产业与森林旅游相结合,大力推进石漠公园、林木(花卉)公园等主题公园建设,构建毕节“山地康养之都、洞天福地之都、高原花海之都”的森林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毕节在森林旅游上的吸引力、壮大毕节市森林旅游产业,让居民、生态都能分享到森林旅游产业带来的红利。

4.4 创新创森宣传发动形式与内容

森林城市创建是一项系统性浩大工程,森林城市建设不是单靠某一个部门的力量就能做好的,做好创森工作的宣传发动,将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全民广泛参与有机地结合起来、联动创森,营造全社会参与森林城市建设的环境氛围,是促进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的手段。创建森林城市在宣传发动上,要以全面提升社会资本与市民的参与为目标,创新宣传形式与内容,最大限度发挥宣传对森林城市建设的应用效率,促进大地植绿与心中播绿。在宣传形式上,要按着即时性与永久性结合、普及性与特色性结合的思路,既要发挥现有媒体、户外广告牌、科教场所等传统宣传设施的作用;也要适应时代需求,开拓创新,结合数字技术、云技术的发展,如开发建设永久性的专题APP 软件、二维码标识、虚拟三维标识等数字生态标识,让标识更加智能化,信息容量无限大,内容更为准确细致,实现人与标识之间的交互式信息流通,改变过去单向传播信息的方式。在宣传内容上,要因地制宜,通过现有生态文化支撑与载体平台,以市民关注及本区域森林城市创建需求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如在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森林城市项目建设方面,要充分结合毕节“森情”特点,对投资政策、投资途径、投资潜力、金融支持等方面的红利做好广泛宣传,增加林业建设项目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对广大市民,除宣传普及性的森林文化、动植物科普、爱绿护绿等提升市民生态文化素质方面的内容外,也应补充在林地林木认养、认捐、认建、义务植树等参与途径上做好广泛宣传,能让市民通过手机或户外宣传就可以清晰了解自己参与创森的途径,并能在森林城市建设中留下自己的足迹。在宣传发动的空间布局上,应根据宣传内容,合理、科学、均衡的布局于公园、绿地、道路、河流、社区、乡村等不同区域,为市民心中播绿,人人植绿提供高效引领。

5 结语

毕节作为典型的喀斯特脆弱生态区,始终严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紧紧围绕“生态建设”这一主题,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30年来试验区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森林质量不断提升、生态功能不断增强、林业产业发展可喜、生态文化支撑与载体平台丰富,林业生态建设成绩显赫,毕节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具备了良好的创建基础和优势,且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毕业市森林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外在发展动力,使毕节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可行。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内容多、投资大、用时长、影响深的系统性浩大工程,创森必须立足自身优势,正视自身不足,探寻作为山地型城市在森林城市建设上的潜力,精准发力,才能真正创建具有毕节特色的国家森林城市。

猜你喜欢

毕节市毕节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贵州毕节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
广州通过电商带货毕节农产品 累计销售136万元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毕节市旅游文化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瑞雪兆丰年
夏日荷景
land produces
毕节留守儿童的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