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兼收并蓄 意远韵长
——樊如珍先生书法作品赏读

2019-04-20侯讵望

娘子关 2019年2期
关键词:马先生二王书风

侯讵望

樊如珍先生是阳泉市重要的书法家之一,他在公务之余,笔耕不辍,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习帖临池,心有所得,学有所成,逐步形成了自己清新儒雅,内敛自如,流畅规整的书法风格,在浮躁功利的书界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体现出了自己的特色和面貌,确实难能可贵。

古人说,字如其人。赏读樊先生的书法作品,不了解樊先生的为人不行。欣赏作品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作者的心路书道不了解,只能看懂一点作品的皮毛,而要深透理解书法的意蕴内涵,还真需要对作者的创作经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赏读樊先生的作品如此,赏读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亦然。所谓“知人论世”,确实是古人的经验之谈。

对于樊先生,我最早认识是在十几年前。有一次在马玉隆先生的办公室里,一个高大的中年人,正立在马先生的书桌旁,自顾自地在一张水写纸上勾画。经马先生介绍,才得以初识。马先生是阳泉民间文艺家协会首任主席,也是阳泉重要的一位书法家。或许是惺惺相惜的缘故,当时,马先生对于樊先生的书法就夸赞有加。我不是书法家,对书法的认知也属于“半瓶醋”的层次,但此后,每有展览,对樊先生的作品还是要多看几眼,格外垂顾片刻才肯离开。

樊先生的作品属于正统的“二王”一路,应该是从赵孟頫入手的。印象中,他的书作过去多数是行楷,规规整整,书风比较拘谨,用通俗话讲叫“放不开”。但就是这许多年的“拘谨”,养成了他“内敛”的作品风格。其实,也正如他的为人,寡言少语,端正平直。

这是问题的一面,同时,樊先生的书风也继承了赵孟頫飘逸柔美的特点,每每观之,给人的审美愉悦还是相当强烈的。我们知道,赵孟頫在书法方面的成就非常之高,可以说他是一个书法的全才,精通草书、楷书、行书、隶书等一系列主流书体。他非常推崇东晋和唐朝的书作,注重写实和基础的锤炼,提倡“书法复古”,在继承前人和创新发展上成就斐然,因此其作品也被后人所大力推崇。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书风的飘逸柔美。

后来,樊如珍先生开始临习草书。楷而行而草,这是多数书家学书的传统路数,樊先生也是。由于有了扎实的楷书和行书的基础,再学草书,就显得比较轻而易举了。樊先生的草书创作实践时间不长,但已经大有斩获。

樊先生的草书是从临习孙过庭的《书谱》入手的。孙过庭草书,历代评价很高。唐人《书断》云:“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隽拔刚断,尚异好奇,凌越险阻,功用少而天才有余,真行之书亚于草矣。”宋代米芾以为:“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明王世贞云:“《书谱》浓润圆熟,几在山阴堂室。后复纵放,有渴猊游龙之势。”《书概》称:“《书谱》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就书法理论而言,两汉以来论书之作甚多,而《书谱》言简意赅,不蹈空疏,委曲切实,于“执、使、转、用”之际,阐述颇多精义,实为古代书论之名作。

显然,樊先生在习书过程中,同样接受了这篇书论的熏陶和教诲,在字法笔法方面用力,在“执、使、转、用”上下力,使自己的草书创作得到了极大提高,在笔法上中锋用笔,起承转合,提按顿挫,方圆转折,显示出浓郁的书谱韵味。

我对书法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作品是否具有某种禅意。当然这是一个基本的标准,同时也是一个很高的标准。禅意的有无,与书者书写时的状态关系极大,按照佛家的话说,是否处在“一境性”的状态,很是关键。多数书者是杂念丛生,心手不应,这样写出的作品,必然难有禅味。而心无旁骛,心手双畅,兔起鹘落,一气呵成的作品,自然也就能体现出那种说不出但可感知到的淡淡的超凡脱俗的所谓“禅意”。

樊先生的作品在我看来,正在向这个标准迈进。他的作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既有“二王”之底蕴,同时也汲取了《书谱》之优长,在沉稳中求变化,在变化中蕴传统,体现出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意蕴,形成了自家的书风。

从一个书法的“门外汉”看来,我以为,作者在章法的变化、墨色的运用、书风的洒脱等方面还是具有提升空间的,但这仅仅是一个“门外汉”的看法,是不足为据的——或许是一种苛求,或许就是一种呓语。好在是自己的一孔之见,应该是无伤大雅的吧!

猜你喜欢

马先生二王书风
纵横有象
——晚清以降颜氏书风在湖南特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马叙伦与“三白汤”
找路边“专业防水”上门服务,说好的3000元却变8000元?!
秦淮“二王”往事录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颜真卿书风演变及书学思想述略
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魏晋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