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开展语文课本剧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2019-04-19姬润苗沈旭
姬润苗 沈旭
摘 要:课本剧源于戏剧,是戏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既有戏剧的一般特点,又有自身的特性。在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编写课本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课本剧;编写;角色扮演
课本剧源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朗读和实践活动,一直深受师生的喜爱。尤其是在今天,作为一种新颖的课堂教学形式被采用,一节成功的课本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一、学会删减和增添
小学生接触剧本较少,编写中会遇到不少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戏剧文学的常识,进一步熟悉剧本的表现形式。教学中,学生编写课本剧时,对课本里的人物、对话、舞台说明往往照搬照旧,啰嗦冗长,没有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故事情节单一。考虑到编写课本剧的目的,不单单是提高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些枝节应该大刀阔斧地砍掉,可以保留和创作一些能强化人物性格特点、重点突出人物性格的内容。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既要做到适合于剧情发展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无论人物对话、舞台说明还是人物性格特點的设计,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二、范文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
指导学生编写课本剧,可利用范文进行引导,比如:《晏子使楚》《草船借箭》等,通过范文让学生掌握课本剧的编写规则,明确方向,即课本剧的编写步骤:(1)研究课文,明确主题;(2)分解场面,设计背景;(3)安排人物构思情节;(4)提炼台词,设计动作;(5)配置音乐,完成创编。学生只有掌握了课本剧的基本知识,才能在编写时做到有章可循。
三、注重方法引导,思维拓展
课本剧选材一般来源于课文内容和学校生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熟悉课文后,对课本剧的编写有许多想法。学生初学改编,往往会为文中人物对话所限制,缺少补充想象的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对剧本中人物的台词进行改善、调整、补充,以使人物性格得到充分展示,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可感。
需要注意的是,改编时要杜绝恶搞的不良倾向,避免“戏说”和“恶搞”之风。教师要及时发现,善于引导。
四、人物对话,抓住关键
学生改编后的“成品”主要以话剧为主,话剧中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展示,都要通过人物的台词来完成。为此,对台词的编写有较高的要求,课本剧的表演主要靠演员的语言和动作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因此,在编写剧本时,教师就必须根据剧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认真指导学生去提炼每个演员的个性化台词,设计每个演员的个性化动作。如《东郭先生和狼》剧本的编写,东郭先生的语言就应当显得迂腐而愚笨、动作就应当显得古怪而可笑。狼的语言就要显得狡猾而无耻,动作就要显得可怜而凶残。同时,在设计台词时还要考虑动作神态词,如一位学生编写的《晏子使楚》中的一段台词:
王:(对左、右护卫)我怎么只见一个孩子一样高矮的人呢?莫非我……看花了眼?
左、右:(同笑)大王,你的眼睛一点也没有花!
王:(故作不解状)眼睛没花吗?奇怪!那么,为什么我却瞧见一个“小孩子”在说大人话!
晏:(严肃状)我乃齐国使臣晏子,奉齐王之命出使楚国。
王:(藐视状)既然派一个小小的晏子来访……
将士(急匆匆地跑来):报——启禀大王,几日后齐国大夫晏子将会来我国访问,大王意下如何呀?
楚王:(不紧不慢地,悠然自得地)大夫晏子啊!哼,在那天将城门关上,把城门旁边的狗洞打开。我要给晏子个下马威!
将士:(边作揖边说)诺!
这一段台词极具动作性,很好地揭示了楚王欲仗国势欺人,藐视晏子,给晏子先来一个下马威的内心世界。
五、分析素材,习作生成
哪些课文适宜打破文体界限,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达成共识:1.要情节集中、紧凑,冲突性强;2.要人物性格鲜明;3.场景高度集中,不能变换过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放开学生的手脚,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大胆选文。除记叙文体适宜做剧本素材外,一些诗歌、散文,甚至说明文等,也可作为改编的对象。比如,教学中就有同学把诗歌《枫桥夜泊》改编成独幕剧,再现了张继落第后那个苍凉、多愁的夜晚,很有自己的创意。除学过的课文外,课外阅读中接触的经典作品也可纳入改编的视野。
总之,教师在指导学生编写课本剧时一定要注重改编方法、选好课文,要有台词、舞台说明,还要抓住语言和动作描写,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写作水平就会大大提升。只有积极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编写课本剧,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剧”的系统效应。
参考文献:
[1]黄玉叶.语文课堂:构筑多重互动的教学情境[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3(9).
[2]罗琼.浅析如何营造轻松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22).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为:GS[2018]GHB3613)以“让课本剧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新课程背景下课本剧语文教学中的研究与思考”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