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制冷压缩机研讨课探索与实践
2019-04-19王焕光
王焕光
摘要:研讨课是一种研究性教学模式,无论对于课堂教学本身,还是对于高校向研究型大学转变都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较高的优势,适应此类学生的科研需求,本文提出了开展专业课研讨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以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制冷压缩机课程为例,介绍了该类型研讨课的组织方法、教学效果与优势,重点分析了该研讨课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研讨课;专业课;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7-0146-02
研讨课(Seminar)起源于德国,又被称为习明纳尔,是一种研究性课程,不但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是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1]。
当前国内开展的研讨课的主要形式是新生研讨课。其中,清华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新生研讨课的高校[2],根据清华大学张文雪的介绍,新生研讨课的共同特征是教授与新生共同研讨、新生从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变为探究者、新生与教授共享科学发现的成果与经验[3]。清华大学的新生研讨课为选修课,具有以下特点: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的基本研究能力、以名师引导激发研究兴趣、以师生互动启动自主学习、以鼓励质疑倡导探索精神[3]。另外,也有学校将其设为选修课,比如中国人民大学[4],根据旋天颖的介绍,其开课方式采用导师制,每班15人,主讲教师即为导师。
新生研讨课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树立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上海大学陈方泉指出新生研讨课存在教学收益面不够、教学效果难以评估、学生并未充分投入等诸多问题[5]。另有一些研讨课是针对研究生开展,比如上海大学的叶志明[6]介绍了针对硕士研究生开设的文献阅读研讨课;武汉大学的陈国恩[7]介绍了针对博士生开设的研讨课,其采用的形式时间上更为灵活,组织形式上采用了导师组的形式,因而能够充分发挥导师组的集体智慧,该方法在促进师生相互学习的同时,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专业课研讨课开设方案的提出
考虑到本科新生专业水平有限的问题,借鉴研究生研讨课的实践经验,在专业课内探索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具有较大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原因如下:首先,专业课的内容往往是变化的、未定的、与时俱进的,因此存在更大的可探讨空间;其次,学习专业课的高年级学生更具有开展研讨课的潜质。对此,本文以中国矿业大学所设《制冷压缩机》课程为例,介绍一下研讨课的实践经验与不足。
1.《制冷压缩机》研讨课的组织形式。中国矿业大学开设的《制冷压缩机》是电力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制冷方向的选修课,共48学时,其中研讨课为4个学时。研讨课分别采取了两种组织形式,即分组调研、集中展示以及一人一题、随堂展示。
2.《制冷压缩机》研讨课的选题。对于题目的选择,采用教学命题与学生自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第一学期的结果显示,学生基本是自选,有些学生的选题非常新颖,对教材上的内容有很大的补充,比如:一种新型容积式压缩机——螺旋叶片式压缩机、离心压缩机的喘振、制冷压缩机的液击现象等。
二、制冷压缩机研讨课的效果
对学生而言,通过专业研讨课,学生的科研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学生对于研讨课表现出较大的积极性,可见学生的态度基本端正,重视程度较高,一些学生甚至要求提高研讨课在平时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就教学而言,研讨课为教学提供了许多新鲜素材,研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补充教师精力上的不足,通过学生的研讨,补充的大量知识点都可以作为考题出现。
三、制冷压缩机研讨课存在的问题
两种组织方式中,集中讨论的效果相对较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互动性差。学生只关心自己研讨的课题,对于别人的研讨内容关注度较低。这虽然锻炼了个人的自学能力,但学习他人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2)共享性差。虽然通过研讨,学生对于自己的调研内容比较熟悉,但对于其他同学的调研缺乏兴趣,造成大家的工作缺乏应有的共享性,使研讨课的效果大打折扣。(3)考核方法尚需改进。分组研讨往往会存在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的现象,而这种差异难以从单次报告中辨别出来,本文笔者提出了组间互评的方法,但由于工作量大,并未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如何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工作,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是需要研究的。(4)缺乏对时间的把握能力。在展示过程中,不少学生缺乏对时间的有效把握,主要体现为超时,有的学生在讲授时面面俱到,不但效果差,而且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因此对于规模较大的教学班,时间的严格把控是必须的。
四、采取的措施及开设建议
总体而言,随堂展示的效果要比集中展示的效果好,现对其主要成效及相应建议总结如下:(1)针对互动性、共享性差的问题,可以采取鼓励学生提问与点评的方法进行解决,提问可以是主讲学生对其听众的提问,也可以是听众对主讲学生的提问,由于学生之间乐于并敢于提出各种尖锐的问题,因此讨论效果非常热列。而点评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通过点评,可以更加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所讨论问题的认识。(2)针对研讨课难以评价的问题,一种较好的考核方法是将研讨课的内容放在期末考试的考题当中,以考试成绩的形式体现各学生的工作量。对于这种做法,需要保证均衡性,即知识点均匀分布于各组研讨内容之中,以彰显公平。(3)其他建议。除了《制冷压缩机》,其他課程亦可适当尝试开展研讨课,比如《动力工程测试技术及仪表》,可以让学生调研新型的测试仪器、新的测试原理、测试领域的新挑战等;对于《流体力学》,可以让学生调研生活中的流体力学,应用伯努利原理分析生活中及工程中的各种现象等。
五、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新生研讨课的不足提出了专业研讨课的必要性,以中国矿业大学《制冷压缩机》研讨课为例,介绍了专业研讨课的实践经验,总结了该类课程的成效、优势,重点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及其建议。综上所述,研讨课的开设不但对于学生具有锻炼作用,而且对于高校也具有重要意义,既能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又能促进普通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白福臣.德国大学的研讨课教学模式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1):249,254.
[2]孙志凤,张红霞,郑昱.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开设效果初探——南京大学案例调查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06):119-124.
[3]张文雪,刘俊霞,张佐.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理念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6):107-109.
[4]旋天颖,黄伟.大学本科新生研讨课的经验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02):33-36.
[5]陈方泉,杨辉.新生研讨课建设的困难与破解之策——基于上海大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4,(06):64-67.
[6]叶志明.开设文献阅读研讨课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上海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7):33-36.
[7]陈国恩.依托导师组集体智慧 锤炼博士生科研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研讨课的设计及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08):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