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
2019-04-19江永新
江永新
摘 要:随着国内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化,现阶段我国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对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想象能力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论述,并针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想象能力的问题给出一些有效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想象力培养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就是小学阶段,想象力的培养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全面性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表达能力。而语文作文作为培养学生想象力最为有效的途径,通过作文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字运用水平,又能够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还应当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够顺利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作能力。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对于学生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作文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经历并结合已经掌握到的写作技巧,再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并在作文当中加入比喻、想象、拟人等写作技巧的一个过程。小学生通过语文作文写作,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想象力以及写作的热情,还能够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写作技巧结合自身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作文当中。而学生在进行作文的时候,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式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1)在写作之前必须要将作文的内容以及作文所需要的素材在脑中进行想象,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创作灵感以及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学生在进行作文创作的时候教师要采取一些有效方式来帮助他们将想象力与创作力融入自己的作文当中,提升作文的文学色彩,让文章变得更有价值。这种方式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创作相当有利
在进行作文训练的过程当中,小学生会按照自身经历以及对于事物理解角度的不同,在进行作文写作的过程当中也会形成具有明显自身特点的风格,而且还具有明显的个性化色彩。科学、合理的作文训练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对写作的兴趣之外,还能够让他们全面强化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思维能力。主要表现方式为:(1)学生的想象力会按照每个人的不同而对生活的体验也会有所不同,学生在写作时会按照个人的性格来完成创作;(2)教师应当要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个人经历进行了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生活体验
学生的作文创作能力高低,是由学生的个人生活观察能力以及个人体验能力来决定的,只有具备正确、良好的生活理解能力才能够创作出好的作文。由于小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及知识储备都较为不足,因此对于事物的看法也都是停留在表面,无法构建出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所以教师应与校方应当通过积极引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比如说可以带领学生阅读名人佳作来打开他们的视野,帮助学生借助名人的目光与肩膀来学习并掌握创作技巧,全面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创作积极性
写作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做好阅读和思考,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之后能够积累丰富的词汇和语言素材以及各种写作技巧与写作方法,然后将自己对于生活中的经历以及个人的体验进行思考并升化。阅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学化对于文学情感和个人阅历的累积,对于扩展学生的视野以及强化创新创作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生正处于重要的思想启蒙状态中,对于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教师应当要引导并帮助他们提高阅读兴趣,刺激学生的创作意识与创作欲望,对于强化学生的想象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3.重视學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学生的想象力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相互挂钩的,思维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想象力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过程当中,一是要对学生创作思维能力的培养予以重视,并通过多种方式来鼓励学生多写多练,并采用写日记或者周记的方式;二是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能力与写作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写作水平,对于学生个人的学习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小学生的人生阅历与个人的生活体验少,因此教师要采取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培养阅读兴趣以及创作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地培养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王翠贞,王梅霞.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策略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124-137.
[2]邢春燕,吕红艳,崔红菲.探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具体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5(3):155-168.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