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调整为高中地理自主课堂的发展提供契机
2019-04-19马慧娟
马慧娟
摘 要:自主学习提倡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进行了简要分析与概括,以高中地理必修为例,从课程目标、课时调整、内容变化等方面阐述了新课标对地理课堂自主探究活动的有利影响。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自主课堂;契机
一、2018级高中地理课程调整概述
高中地理在原有高考模式中被归类为文科学科,但众所周知,必修部分是江苏省所有高中生必学必考内容,且必修1难度较大,必修2、3内容较多,许多学生把地理称为“文科中的理科”,因而对地理望而却步,在高二选科时主动回避。这不仅造成了学校内部选科严重失衡,也违背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继2008年高考改革后,2018年江苏省又迎来了高考改革,改原来的“3+2”为“3+3”模式,即语、数、外三门必考,然后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六门学科中任选三门进行考试,并计入总分,取消了原来的“小高考”。新的高考模式将使高中地理选修的人数增加,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如某所中学的模拟选科结果统计,地理和生物学科人数大量增加。
二、新课标为自主课堂提供契机
(一)新课标对“探究性学习”提出要求
与以往的“知道”“了解”“分析”“运用”不同,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运用资料”“运用示意图”,如在内外力作用与地貌一节内容中,新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在地理信息技术中,要求“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议具备一定条件的学校可以将地理信息技术整合在地理教学中设计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更有部分内容的学习强调尊重不同地区的个性化需求,强化校本课程的推进,诸如此类的教学要求与建议无一不是在强调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强调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结果。
(二)课堂活動时间更充裕
现行必修模块中的地理1、地理2和地理3调整为必修课程的地理1和地理2,现行选修模块中的四个模块(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以及环境保护)调整为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1)中的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选择性必修3“环境保护”。必修内容的减少使探究活动时间更充裕,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饱满、教学方式和场地更加多样化,教学弹性增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简单的室内自主探究。
如内外力作用与地貌一节,建议安排10课时组织教学,其中4课时安排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校地质实验室或城市地质博物馆等场所组织实践,甚至可以去野外进行地质考察,充分发挥课内外实践课的优势,强化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让学生对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以本节内容为例,制定如下流程。
(三)难度的变化为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除了内容减少,必修部分整体难度有所降低。以必修1为例,难度较大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中,删除了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的绝大部分内容,仅热力环流和风被保留,第三章的洋流因涉及气压带风带而被删除,第四章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因涉及大气部分的气候也被一并删除。被删除的内容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组织自主学习不太实际。整体难度降低后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和分析图片讨论得出规律,再由教师归纳总结,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总体来看,必修部分的内容调整显示了人文地理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等人文现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可以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普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组织案例教学,在掌握整体规律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在的区域特征自主探究,有利于个性化教学和校本课程的推进。
三、意义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实现,增加学习地理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为以后更长远更深入的学习打好基础,从而有利于实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高超梁.高中地理有机融合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探讨[J].文教资料,2017(9).
[2]于蓉.普通高中2018级课程调整方案解读与教学建议[R].江苏新时空,2018(9).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