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2019-04-19朱晓岚
朱晓岚
摘 要: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置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首要位置,其需要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驱使其获得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等发展。对此,教师需要在体育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实现德育渗透。
关键词:初中体育;渗透方式;常规教学;体育活动
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不仅要借助基础的体育知识来引导学生扎实地掌握运动技能和技巧,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还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那么,我们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呢?
一、在常规教学中渗透德育
所谓的体育常规教学是指根据体育课堂教学所制订的种种要求和规则。建立和贯彻落实体育常规教学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遵守组织要求的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倘若教师能抓好体育常规教学,不仅可以为有效课堂教学的实现提供保障,还可以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往往会从课堂纪律要求入手实现德育渗透。比如,我要求学生每堂课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会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坚持每天上课五分钟之前就达到操场,做好上课准备工作。在有事情无法准时上课的情况下,我会将本节课的活动内容告知体育委员,由体育委员组织学生上课,或者请其他老师代课,保证不随便缺课。如此,在准备活动开展中,我会要求学生站好队伍,尤其在队列、队形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会对每一位学生的站姿进行观察。当发现有学生站姿不合格的情况下,我会对其点名批评,并对其动作加以纠正。在这样严格的训练下,学生养成遵守了课堂规则的意识,同时也树立了纪律意识。
二、在体育活动中渗透德育
1.诱发学生进取意识,养成良好习惯
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们需要將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运用赏识的眼光来发现学生体育锻炼的优势,尤其是发现那些有体育锻炼心理障碍学生的优势,对其给予鼓励,给予其自我展示的机会,使其在自我表现中逐步树立自信心。比如,在我所带班级有这样一名学生小A,他在身体素质不是太好,觉得身为一名男生在长跑或者是篮球运动中往往会觉得身心俱疲,会受到其他学生的嘲笑,对此不愿意参与体育教学活动。通过对小A同学进行观察我发现,尽管他身体素质不好,但是爆发力极好。对此,我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立足其特点,鼓励其积极地参与短跑训练。在短跑中小A发现自己可以很轻松地超过其他学生,甚至可以获得第一名,由此在享受体育训练乐趣的过程中,其重新对体育锻炼产生了自信心,乐于参与体育教学活动。
除此之外,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往往要经受巨大的肌肉疲劳,不少学生在肌肉疲劳的状态下会选择放弃继续训练。此时,我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活动兴趣,并借助握力测试来帮助学生证实自己坚持不懈的练习是可以获得相应回报的,借此使其能坚持训练。以仰卧起坐该训练为例,我在学生做到35个的时候,会对他们鼓舞打气,告诉他们如果自己此时因为肌肉酸痛坚持不下去,自己的成绩是永远也无法得到提升的。只有不断地超越自身的“极点”才能获得有效成长。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坚持锻炼,促进其身体素质的提升,还可以树立起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2.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道德意识
在学生一生的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种种的坎坷。就当前处于“4+2+1”家庭结构下的初中生来说,其在父母的呵护下,心理承受能力不尽如人意。克服障碍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充分发挥该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意识的提升。我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会立足教学所需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兴趣等,对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并根据学生的层级,按照“定时、定量、定强度、定细节”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具体训练。比如,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我会在相应的教学任务基础上,对其进行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调节身心,将体育训练作为自己分内的事情,以此避免学生产生过多的心理负担。在进行体育项目测试的时候,我则会对那些身体素质、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学困生给予鼓励,在与之前的项目测试成绩对比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发展,帮助其重塑自信心,并逐渐提升其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将德育放在首要地位,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加以培养,引导学生在体育训练中获得良好的意志品质,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光明.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12):154.
[2]刘丽萍.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探[J].华夏教师,2018(27):78-79.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