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撕掉《绿皮书》

2019-04-19尘雪

看世界 2019年5期
关键词:绿皮书托尼白人

尘雪

第91届奥斯卡奖北京时间2月25日揭晓,最佳影片是《绿皮书》。

“想要解读此届奥斯卡背后的价值取向,《绿皮书》是十分重要的密码。”《纽约时报》作者Wesley Morris说。

《绿皮书》同样也是第76届金球奖最大赢家,揽获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剧本三项大奖。

电影系根据真实故事改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知名黑人钢琴家、人称“谢利博士”的唐·谢利,为前往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南方巡演,雇佣了一个在纽约某俱乐部有着丰富经验的“保安”、意大利裔美国白人托尼·利普做司机兼保镖,在一路开车南下的过程里,两人间产生了不少争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共渡难关。行程临近结束,两人也克服了不开明时代的偏见。

《绿皮书》不仅是一部往返纽约与阿拉巴马州的公路电影,更因为融合年代戏和喜剧元素,是一部风格鲜明而令人愉快的电影,能够在精神上安慰当前被种族问题困扰的美国民众。

黑人钢琴师与白人老炮儿

白人司机托尼是一个纽约俱乐部里的“老炮儿”,相信“以暴制暴”,懂得讨有权有势的顾客欢心。他对黑人充满种族歧视,比如电影的开始,托尼将家中两位黑人工人用过的玻璃水杯,直接扔掉;而当托尼自己应聘面试时,唐提出司机要做部分“男管家”的工作(打理衣服和鞋子),托尼表示不悦,并道,“你可以让门外那个来应聘的中国人给你当司机。”直到唐提出支付一笔数额颇丰的报酬,托尼才同意做司机。

等到上路,两人之间的隔阂和矛盾更是不断。唐看不惯托尼的种种言行和举止,他对托尼车上电台里播放的音乐并不“感冒”,也不喜欢托尼跪在地上跟其他司机一起打扑克牌赌博。他对托尼“顺手牵羊”地拿走一块掉在地上的玉石非常恼火,要求托尼要么付钱购买,要么主动还回去。托尼则会在中途停车“方便”时,下意识地拿着自己的钱包。

尽管不怎么信任对方,唐却跟并不懂音乐的托尼分享自己的困惑。唐想要成为一名演奏只属于自己的音乐的音乐家,却感叹自己最后还是沦落为一名为白人演奏的黑人“娱乐者”,并且感叹无法兼顾音乐事业和家庭。唐还教托尼怎么写让妻子感动的情书信件。

经过这趟“深南”(美国66号高速公路以南,种族歧视严重的州)之旅,托尼逐渐被唐的才华和风度折服,他对黑人的印象也有所改观。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明白,白人们对唐的冒犯,不是对他个人的侮辱,而是这个国家的惯例和种族歧视政策。那么,那些受过教育的白人,为何就能对这一切熟视无睹?

唐和托尼这两个男人的友谊中,并没有什么里程碑式的事件,只是这一路上相处的点滴,让他们滋生出了超越种族的情感。

唐孤独、脆弱而敏感的心,逐渐被托尼的暖心、真诚、不做作融化。唐向托尼坦承自己的身份认同危机—半黑半白的异类,白人表面上恭恭敬敬,但肤色上的隔离致使他依然会遭到各种歧视;黑人则更没有把他当作自己的同胞,唐不吃黑人饮食,不听黑人流行音乐,生活高雅考究,和绝大多数的底层黑人格格不入。托尼甚至真心地劝唐跟疏远的兄弟主动联系,他说,世界上总是最孤独的那个人先迈出那一步。

现今看起来荒诞无比的出行指南,却反映了真实的种族隔离现象。

片末,是唐将开车开得精疲力尽的司机托尼送回了家门口。而托尼脱口而出请唐到家里吃平安夜的晚餐。唐迟疑了片刻,婉拒了。最终,唐还是从豪华冷清的豪宅,来到烟火气浓厚、热闹的托尼家,加入庆祝新年的喜悦中。

电影《绿皮书》呈现了四五十年前的美国“黑暗面”。那时,在阿肯色州,一位白人给黑人开车,会被同路的行人侧目而视,黑人不被允许在西装店试衣服或在白人就餐的餐厅吃饭,黑人不被允許用室内卫生间,而要去户外的特定小木屋里如厕。在密西西比州,白人警察会故意找黑人乘客的麻烦。而在田纳西州,黑人同性恋是要被抓到警局蹲大牢的。

作为一位著名的钢琴家,唐本来可以在纽约等大城市享受表演,快乐地生活在他的豪宅里,为什么要忍受这些?连托尼也不禁质疑起来。唐的一位演出经纪人告诉他:“谢利博士”是第一个在这座由白人建造的演出场所演奏的黑人,他是一位音乐天才,也是一位勇敢的人,他有勇气去改变人们的想法。

黑人的出行生存指南

电影片名《绿皮书》,取自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一本专为黑人而编的真实存在的出行指南。1962年,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邮政员维克多·雨果·格林编写了一本小册子 “Green Book”,“Green”即取自格林,又包含“绿色象征通畅”的隐喻。在小册子中,格林标注了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

这本绿皮书的流行,也跟美国中产阶级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美国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完善,汽车普及到几乎每个美国家庭,加上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使得越来越多的非洲裔美国中产家庭驾车进行长途旅行。

现今看起来荒诞无比的出行指南,却反映了真实的种族隔离现象。黑人在旅行时,无法住进酒店、进入餐馆就餐,这一点,马丁·路德·金在他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中也提到。直到1964年《民权法案》颁布,才敲响了种族隔离制度的丧钟,终结了《绿皮书》的发行。

其中一个版本的《绿皮书》前言中,格林写道:“在不久的将来,这套书就不用再出版了。所有美国人都属于同一个种族,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拥有同样的机遇。到这本书停止发行的那天,我们的好日子就到了,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不必再受尴尬、歧视之苦。”

这部跨种族友谊主题的电影《绿皮书》,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部电影《给黛西小姐开车》。后者讲述了黑人司机霍克给走入晚年的白人戴茜开车。黛茜小时候在贫困地方长大,丈夫生意的崛起才让他们家过上富足日子,所以戴茜非常节俭。现在她年事已高,不能自己开车了,儿子为她请来司机。两人起初有点相互排斥,后来逐渐成为彼此信赖的朋友。

与《给黛西小姐开车》的温情脉脉相比,电影《绿皮书》的情节更显戏剧性。好莱坞的这类电影还有很多,比如1958年的电影《反叛者》,主题也是反种族歧视。

依然分裂的时代

有人认为,《绿皮书》的主题是金球奖评委眼中的“政治正确”与“美国主旋律”。然而,抛开这些“正确”的因素不谈,导演彼得·法雷里用出色的镜头调度,将马赫沙拉·阿里和维果·莫腾森两位主演的精彩表演,尽收于镜头之下。

演员阿里将唐·谢利那种高傲、挑剔又绅士的劲头拿捏得准确。即使对比谢利博士真实的电视访谈,你会发现,阿里在片中说话的腔调、优雅的举止,对一切不喜欢的事情皱眉头,并毫不留情地指责,都像极了谢利博士本人。

对于今日新一代美国人来说,种族平权的抗争和泪点依然存在。

而莫腾森则将底层粗人托尼好笑、真诚又善良的一面,不露声色地呈现。他“俗人”的形象,在“一口气拿起一整块比萨饼塞进嘴里”的细节中呼之欲出。其实,饰演托尼的意大利裔妻子德洛丽丝的美国演员达·卡德里尼,也贡献了优秀的演技,尽管她只在电影开始和结尾,以及中间念情书的部分出现。

该片也存在一些被人诟病之处。美国VOX新闻网站就指出,托尼从一个扔掉黑人用过的水杯的极端种族主义者,转变为黑人音乐家朋友的过程,显得有些突然。此外,电影寄希望于两个人的友谊,来治愈美国几百年来的种族主义伤痕,思路显然太“好莱坞”化,不切实际。而且,托尼作为一名意大利裔美国人,自身也经历了很多种族主义歧视,但电影并没有一丁点着墨。

同时,前述的指南《绿皮书》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电影中太少的着墨不相匹配。其实《绿皮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是非常普及的。它涵盖了针对黑人的从餐馆、旅馆到修理厂、夜店的“完全生活手册”,不仅在66号公路以南的“深南”地区,在其他地区也有发行和使用。可惜的是,在电影中《绿皮书》的重要性被明显削弱。

更有意思的是,电影打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旗帜,却被《名利场》杂志爆出,据唐的家人所说,唐和托尼并没有建立真正的友谊,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普通的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托尼给唐工作不久,便被解雇了。

事实上,托尼的儿子尼克·維勒欧嘉,是这部电影的主要编剧。电影只选择了托尼这一方的叙述,而没有参考(或尊重)唐那一方的叙述。唐的家人在电影播放后接受采访,对影片表达了相当的不满。

无论如何,电影真正撞击人心之处,是以一套轻松诙谐的叙述模式,再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严重的种族问题。对于今日新一代美国人来说,种族平权的抗争和泪点依然存在,但就像导演彼得·法雷里在金球奖颁奖典礼上所说:

“《绿皮书》这个故事给了我希望,我希望能跟你们分享。因为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分裂的时代。这部电影是献给我们每个人的。我们必须做的是交谈,不要因为差异而区别对待他人,我们必须求同存异,我们其实有很多共同点,我们都想要相同的东西:爱、幸福、被平等对待。”

猜你喜欢

绿皮书托尼白人
我想自己做
《绿皮书》:高尚和勇气是自由与成功的通行证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
空间理论视阈下电影《绿皮书》中的男性成长研究
夜半花
美国白人内部“三六九等”的鄙视链(观察家)
托尼逃跑
“后隔离”时代的骄傲与焦虑
走得快和走得远
关于白人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