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外语,打响留学第一枪
2019-04-19竹几
竹几
英语好,是种怎样的体验?
可以是,避免被出国旅游中介坑,随心所欲地畅游世界。
可以是,获得一手资料,不怕被渣翻译或是渣字幕迷惑。
也可以是,顺利通过包括雅思、托福等在内的语言留学考试,而让语言成绩不再成为出国留学的绊脚石。
那么,为什么学习一种外语会变成一场始料未及的“战争”,尤其对于留学生来说如此漫长?
在节奏及氛围上,雅思相比托福令人放松,也更符合中国考生纸上答题的习惯。
甘为一只“烤鸭”
面对留学,语言是必闯难关。无论语言基础如何,都得先获得一纸认证,才能以此为前提选择海外学校和专业。很多专业成绩优异的学生最终放弃留学计划,是因为语言成绩不达标。
我曾是在英语苦海中挣扎的“留学狗”,参加过托福和雅思两种考试。相比统称的“托福考生”,参加雅思考试的考生被亲切地叫作“烤鸭”。事实上,对于很多拥有留学梦的人来说,他们甘愿成为一只苦逼的“烤鸭”。
作为语言考试,从本质上而言,托福和雅思并没有大的区分,皆包含了听、说、读、写四部分的考试内容。不过考核的方式有所不同。
托福屬于一人一机、人与机对话,这样的考核模式其实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能较好地集中注意力。雅思的听、读、写,更偏向“传统风格”的纸质答卷,而口语考试是与笔试时间分开的真人面试。在节奏及氛围上,雅思相比托福令人放松,也更符合中国考生纸上答题的习惯。
有意思的是,相比托福,雅思的随机性和意外性却较高一些。在听力中,不仅以英式发音为基础,而且可能出现略带“咖喱味儿”的印度口音。如果没有在考前充分适应,临考时突然遭遇印度口音,会令不少考生的紧张情绪骤然增加。
另外,雅思考试的口语考官,就像英国的天气一般捉摸不定。比如,我参加的两次雅思口语考试中,就分别遇到了“两极分化严重”的两位考官。一个是不苟言笑、一板一眼的,却给了你高分;另一个是外表和蔼可亲,多次重复提问,在结束时还给予考生拥抱,在打分时给出低分的“笑面虎”。
在留学之路上,万千“烤鸭”有许多共同的哭笑不得的经历。他们就像来自一个神秘的国际组织,该组织只靠一个雅思考试,每年就能在全球狂捞将近43亿“软妹币”,还顺带虐哭全球上万的考生。
2018年的《中国留学生白皮书》显示,在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中,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分列接收留学生数量的前四位。无论选择去哪个地区,语言要求都会因学校的具体排名以及专业不同,而有所分别。
其中,文科相对会比理科更难。以2018/2019QS世界大学排名第75位的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为例,大部分以工科为主的专业,其雅思最低要求为6.0,然而,其中新闻学院的Magazine Journalism专业则需要达到雅思总分7.5,且写作单项需要达到7.0分。
对于母语非英语的人来说,语言考试的主要选择就是托福和雅思。托福为国人知晓的时间更久,而雅思的受认可范围近年来不断扩展。2018年的数据显示,全球超过14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万所院校机构都认可雅思成绩,比托福的认可国家数量多10个。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和英国100%承认雅思,而在美国排名前20的高校(根据2019U.S. New美国综合大学排名)全部同时认可雅思和托福成绩。
有什么新鲜路?
虽说想要熟练掌握一门语言,整个学习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进化,但对于做出留学决定不久的人来说,眼前最重要的是,更有针对性地准备考试。
我在留学申请的截止日期前,准备时间只有不到两个月。在我看来,如果仅仅是为了一次语言考试,那么,最大程度地扩展词汇量、录下口语训练题反复听以便纠正发音方式、把习题簿做到烂、每天坚持写上几篇习作,一定会有肉眼可见的提高。
除了我“好为人师”且“老生常谈”的经验,如今,网上也可以找到不少“烤鸭”分享的心路历程,甚至有“英语大神”分享的攻略。只是,这些形形色色的英语读物、教材和经验分享越出越多,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告诉我们—学习英语没有什么特别新鲜的路可走。
然而,由于英语学习是一个超级巨大的市场,所以非常多的手开始伸进来要“帮助”学习者。但在这些帮助面前,我们往往会眼花。尤其是不少通过英语四六级和英语必修课程的大学生,平日对于语言的培养很容易缺乏动力和恒心,一旦与英语环境脱节,听说读写的能力都会逐步下降。所以,在选择任何培训课程之前,第一步需要做“自我诊断”。
如今,市场上有很多协助的机构,它们可以直接进行一次托福/雅思的模拟测试,以帮助我们用最直观的分数来判断自己的水平。
而自学,也不是没有可能。在充分认识自己语言水平的基础上,决定目标之后,学会自主利用好所有的碎片时间,选对资料强化提高,努力就会收获相应回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能很容易找到资料。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没有经过整理的免费资料质量都较差,既不系统,也没有针对性。有条件的话,正版资料永远是最优选择。
如果实在时间紧张,在国内参加语言考试暂时无法达到要求,那也无需担心。现在很多海外高校都开放了语言学校课程,这些课程能帮助考生直接浸入全英语式的环境。
说到底,语言备考,选对适合自己的,才正中红心。
本世纪初,中国大部分的小学就开始了英语课程,但却长期处于“哑巴英语”的尴尬状况,而且“不敢开口说出来”几乎会在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如基因一般难以撼动的东西。
这样的状况如今有了转变,因为国内也逐渐兴起了“双语教育”(比如用英语教授数理化)的热潮,风气从一线城市逐渐向外围扩散。从高中普及“下移”至幼儿园就开始的双语教学,让英语不再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门槛。对英语接触得越早,语言使用的习惯就越能更好地培养起来。深知国人英语学习弊病的教育者们,都尽力在孩子更年幼的时期,开始破除口语魔咒。这也为将来人们的留学可能性,塑造了更好的基础。
追求语言的艺术
中国人的留学史,起源于晚晴时代。在洋务运动如火如荼进行时,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工匠,都渴望着中国人能习得洋人的先进技术,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国家征选的最早一批留学生,出去的都是精英,归来的都是栋梁。他们对近代中国的改变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新中国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到处都有归国留学人员的身影。
而中国英语学习热的起点,似乎可以追溯到1978年。这一年的1月18日,《北京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名为《理论战线—以革命导师为榜样努力掌握外国语》的文章,它向全社会发出号召:“我们一定要胸怀大志,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會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深知国人英语学习弊病的教育者们,都尽力在孩子更年幼的时期,开始破除口语魔咒。
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拥有送子女出国条件的家庭也越来越多,经济的障碍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唯一可能让出国不那么简单的就是硬性的语言要求了,因而诞生的大大小小各种课外语言辅导机构也扮演起重要角色。
尽管留学市场存在潜在的泡沫,但中国父母对于自身能力不足的专业教育,常抱有“花越多的钱就越好”的错误观念。这可能和对留学大潮的“盲目”追求也不乏关联。确实,优质的教育还是可以提供理想的帮助,但再多的外部力量挤压,也不如发自内心的主动追求来得有用。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留学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但我们都应该意识到,语言的学习绝不仅仅是为了一次考试。当我们正式入学开启海外课程之后,语言的实际运用和考试中的打分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无论是日常交流、课堂问答,还是深夜研读纯英文著作,你会发现,考试的那些经验技巧,只不过是个入门,是打开英语世界大门的钥匙,后面的道路探索仍然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比如,哪怕顺利通过了留学所要求的语言考试,很多暗藏在文化中的表达还是要通过生活才能进一步体会—像frozen fruit并不是冷冻起来干吃的水果,而是专门用来撒在酸奶或冰淇淋上的;像不止一个留学生把英式发音的“good day, mate”,听成了“go die, man”;像在英国,口语中说“thank you”表达感谢,远不及“cheers”来得普遍……
语言是一项技能和工具,也是一门艺术。就跟陶醉于中文散发的魅力一样,在广泛和深入地阅读各类英语文章后,你有可能被它词语的形成、语言的排列及表达方式吸引,感受到它所传达的文化和历史信息。这也许才是“留学”这件事能带给一个学习之人的最大财富和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