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朗书声丰盈小学语文课堂
2019-04-19朱晓晟
朱晓晟
摘 要: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及语言交流的重要基础。本文试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与观察,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加强“朗读训练”,让“朗读”教学更为有效。
关键词:朗读 小学 语文 策略
中圖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134-01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及语言交流的重要基础。学生要想达到通过课前的自主预习,在扫除文本中“拦路虎”的前提之下,自然而然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更能抽丝剥茧般地逐层深入领会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意图的目标。教师应该重视小学语文教学的“朗读”,引导学生加强“朗读训练”。
1 循序渐进,夯实基础
“读”是语文的基本功。要想扎扎实实地打好学生“读”的基础,首先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能够读得正确而流利。集体晨读是朗读重要的时间。学生这齐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倾听并观察学生的朗读的共性问题,这并非局限于个别人,而是给予集体性的指导。例如,我班学生在读书时候有严重拖调的习惯,究其根本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朗读之时只是为了完成“读书”的任务而读。他们将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还原成无数个汉字的组合来读,力求读得准确读流畅,却忽略了感情的注入。其实,有感情地读并不是孩子们主观上所刻意忽视的,而是客观情况下他们采取错误的朗读方法所造成的朗读时情感的缺失。由此,及时地指正,朗读方法的指导也极为重要。
齐读是朗读训练的一种,代表的是总体的水平,而并非个别。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之中,教师也应留下充裕的时间,指名水平参差的个别学生分小节进行朗读,其他学生可以边听边帮其纠正字音。如此一来,既能够有侧重地引导个别同学能够正确地朗读,夯实朗读的基础,又能够调动其他“小老师”的积极性,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当然,在初读的过程中,学生在有效解决难懂难读的字音的前提下,也要充分地关注字里行间的标点符号的存在,通过标点来截取有效的信息,思考并判断如何来处理句子间的停顿与语词间的衔接甚至是潜在的情感,从而领悟如何来读好文本。这不仅是巩固的基础,更是在为有感情地读做好准备。
读即是学,切不可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地一步一步扎实好学生读的基本功,关注好文本之中蕴藏的每一个小细节,以读促悟,不断深化对文字的感悟,进而学生才能够深入地去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够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润泽。
2 关注细节,品读精彩
如果将正确而流利的朗读成果视作夯实基础的理想目标,那么引导学生在反复地品读之中感悟得到文字的内蕴,这便是朗读的升华。朗读式的学习必然是一种螺旋式交错盘旋上升的学习,它既是对语文学习基础素养的回归,又在理解之中深化对文本的感悟。
读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尝试带着自己已有的理解来品读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例如,在《望月》一文作者赵丽宏与小外甥对诗环节的朗读指导中,学生对其中的诗句可谓是耳熟能详,因此,他们在读这一篇章时也是极为流利的。但是正确而流利地读仅仅是朗读训练的基本功,要想有感情地读必须要置身处地地体察人物的情感。由此,启发孩子们根据自己日常的观察与切身的体会,思考成年人与孩童的差别,从而引入对诗环节的氛围,在本课之中至关重要。学生由此自然而然就能在文本中你一句我一句的对诗里,感受出作者的信手拈来、淡定稳重与小外甥的自信天真、急切想要展示自我的心理差异,并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因此,在品读的过程之中,“读”的方式至关重要,要抓住细节,揣摩好人物的性格与情感。
当然,“读”也不一定局限于学生的读,教师的范读或者依靠重读某些词句也同样能够感染学生,增进理解。如在教授《黄鹤楼送别》一文的时候,当讲到李白端起酒杯为孟浩然饮酒践行的场面,孩子们往往是一读而过,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古人饮酒作别是极为普遍的习俗,但当听老师范读时候尤其重读了“举起”、“一饮而尽”等等,学生也能慢慢体悟到原来这杯酒不仅仅是他们分别的标记,更蕴藏着两人复杂而又浓厚的惜别之情。由此,引导孩子们感悟李白和孟浩然同中有异的情感,即通过男女生分角色读李、孟两人的对话,配合着哀婉的乐曲再读,逐渐体悟李白作为后生对前辈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与眷恋之情,而孟浩然既有不舍但又饱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劝慰之意与豁达,这一切自然水到渠成。打铁还须自身强,要想实现由“扶”到“放”的教学过程流畅到位,教师必须扎实自我的朗读功底——经常性地练读,备课时要参透课文,多读多悟,力求语言准确,富有节奏感。也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言,教师要具备“见文生情”的本事,做到课文不读熟就不开讲。
在精读文本的过程之中,学生不仅要通过多元化的朗读方式来增进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读促悟;更要由此基础之上,抓住细节揣摩深思,通过朗读释放语言文字所内蕴的强大感染力,让朗读给予文本以新的活力。
3 熟读成诵,运用自如
朗读应该超越“读”本身的,朗读不光光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不断地巩固与内化,还要善于将其表达与运用。常言道“熟读成诵”,诵的目的即是运用。
例如,《爱莲说》是周敦颐所写的一篇文质兼美、意味深厚的散文。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在解决字音字义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以多种朗读方式进行反反复复地读,但无论是从朗读效果还是体察文情的角度看来,结果并不尽人意。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每堂语文课前的短暂时间来进行诵读巩固。短短一周,大部分学生就能够有模有样地将其背诵下来,而且能够结合对文章大意的理解来准确说出部分字词的意思,侃侃道来文章的中心思想。可见,知识的内化需要假以时间的积淀,熟读成诵,方可在需要之时信手拈来。
4 结语
总之,朗诵可以是生活中炽热情感的宣泄口,通过朗诵,我们可以找到情感与心灵的皈依。学生用最奔放而热烈的声音辅以丰富的肢体语言来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通过读实现了对知识的内化,通过反复地读甚至于到达熟读成诵的境地来将内化的知识投身于实际之中。
参考文献:
[1] 颖艳.对当前朗读教学的审视[J].教学与管理,2002(14).
[2] 李淑筠.朗读教学要注重创新[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