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学角度解读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2019-04-19丁洁
丁洁
摘 要:《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导演的處女作,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自1995年上映以来赞誉不断。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文革时期青春期少年的成长故事。本文从电影符号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分别剖析了这部电影中的人物符号和场景符号,试图挖掘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符号学;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3-0000-02
迄今,姜文共执导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等六部影片。在电影中倾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是姜文导演电影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姜文便是借主角“马小军”讲述了自己少年时的故事,呈现了他个性化十足的表达。本文在电影符号学的视野下对这部电影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分析其符号系统,从而对这部电影的内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相关介绍
(一) 电影符号学
符号学是研究符号和符号使用规律的一门学科。符号学家李幼蒸曾说:符号学是“使对象精确化的努力”。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套精细分析研究对象的系统和工具。电影符号学将符号学理论与电影研究相结合,把电影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对其中的各种符号进行分析解读,从而深入挖掘电影的深刻含义。
(二) 电影剧情简介
《阳光灿烂的日子》以文革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群青春期少年躁动不安,热情似火却又有些忧郁暗淡的青春故事。影片以主角“马小军”主观视角的回忆展开叙事。70年代文革时期,社会巨变,动荡不安,马小军等一众军属大院的孩子却处在无人管教的自由状态之下。他们心中青春的种子刚刚萌芽,激情与活力好像怎么都使不完。他们打架斗殴、追求漂亮女孩儿,以此来宣泄青春期过剩的精力,寄托自己的迷惘与彷徨。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姜文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经历,马小军的青春故事其实就是姜文自身的青春故事。很多同年代的人们同样能在影片中看到自己。学者戴锦华评价说“此片为数甚巨的观众大多难以在其中获得他们所期待的那份抚慰与满足,相反它多少给人一种强烈而难以名状的震动与惶惑。”这部电影所描绘的青春物语是残酷的。阳光灿烂与背后的阴霾并行。下文将从电影符号学的角度剖析这部电影,解读这首青春之歌的深刻内涵。
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符号系统分析
(一) 人物符号
人物符号是电影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影像符号。作为一种符号,电影中的人物有其象征意义。对人物符号进行分析有利于透过表面看本质,探究人物背后的象征和隐喻。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导演塑造了多种饱满生动的人物符号。
马小军无疑是电影的主角,影片开头便是中年时代的他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观众很容易会站在马小军的视角上去经历这一段故事。从马小军身上,观众既能看到特定的文革时期的少年群体的特征,又能看到各个时代少年群体都有的特征。少年马小军受到了文革时期社会风气的影响,他身上体现着那个时代的黑暗,但同时他和任何一个时代的青春期男孩一样,体验着青春岁月的混乱、激情、狂热与痛苦。
马小军有着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然而他的这种情结是不成熟且肤浅的。他偷偷将父亲的勋章都戴在自己身上,对着镜子一遍遍神气十足的演练。这样的幻想已能使他感到满足。他崇拜威权和领袖,却又胆小怯懦。当小团体中的一个伙伴被另外一个团体欺负时,他随伙伴一起前往报复。在同伴们打的热火朝天时,他却惶惶不敢动手。最后他鼓起勇气暴打了一个孩子,体验到暴力的快感之后,他下手是最狠的。这种勇气也只是短暂的,在因为这场斗殴引起的后来的争端中,他不敢出头承担责任,却崇拜平定争端的“小坏蛋”。他善用“精神胜利法”。被误抓进警察局,他哭着求饶,面对警察的羞辱不敢说一句话。回家后他便对着镜子模仿警察,仿佛这样他就出了被羞辱的气。马小军的爱情也是这部影片重点描摹的一部分。马小军对马兰穿着泳衣的照片一见钟情,之后便想尽办法找到米兰认识米兰。他对爱情是勇敢的,从第一次见面搭讪到为了米兰逞英雄跳烟囱,他都表现得炽热又直接。马小军代表了文革时期成长的那一批少年。他们向往战争、推崇暴力、跪拜权威。这些都是因为受当时主流价值观和错误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马小军又仿佛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男孩,他象征的少年群体不受到现实的拘束,自由自在,做各种“叛逆”的事儿。青春期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让少年们焦虑、烦躁,他们急于证明自己,却总是事与愿违。他们乐于把自己幻想成英雄,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好看的姑娘。当幻想破灭,他们品尝到失败的苦涩,认识到自己的无能无力,然后他们就长大了。马小军属于那个特殊的时代,但又属于任何一个时代。
导演对文革年代的反讽和批判还通过其他人物展现了出来。那个年代喜欢塑造出“高大全”的权威形象,姜文导演便设计了几个“崩塌”了的权威人物。马小军的父亲是受人敬仰的军人,他不苟言笑,似乎很符合军人刚正不阿的气质,却乱搞男女关系而被降级。胡老师表面一本正经,背地里却很猥琐。以及将军看内参电影,明明看的津津有味,秘书却对溜进来看电影的孩子们教育道,这部电影“毒性很大”,“是要受到批判的”。这几个人物符号象征着文革时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正面形象”。导演通过黑色幽默讽刺了那个时期权威人物的虚伪,和人们对权威人物的盲目崇拜。
(二)场景符号
电影中的场景是指不同镜头所呈现的完整的叙事段落,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体现人物性格等作用。除此以外,场景符号还能揭露电影的深层意蕴,升华电影的意义。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中年马小军对少年时代的回忆的最后一个场景是“泳池跳水”,这一场景无疑带有象征的意味。小团体抛弃马小军,在泳池边嬉戏打闹。马小军独自一人走上了跳台,一跃而下。他在水里拼命地扑腾,想要上岸和小伙伴在一起,然而他的伙伴们却一次次把他踢下泳池。马小军这一跳,是他与小伙伴的彻底决裂,也是他与青春无忧无虑时光的告别。“泳池跳水”之前,影片的色调是温暖而明亮的,这象征着马小军回忆里的青春时光是美好单纯,快乐自由的。而“泳池跳水”之后,时间线回到马小军的中年时代,影片由彩色变成黑白色,象征着中年时代的寡淡和无奈。随着那一跳,马小军阳光灿烂的、五彩斑斓的青春便结束了。从中观众可以看出,马小军厌弃成人世界,怀念向往少年时代。
三、结语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在国内上映,获得了超高票房和现象级的讨论。这部电影触动人心的地方绝不仅仅在于它展现了文革时期的社会场景,更在于它描绘了朦胧美好、明亮温暖的青春岁月。影片中文革的元素几乎随处可见,如毛泽东的雕像、文革、苏联歌曲等充满时代色彩的配乐、绿军装等。但导演并未在影片中对文革做直接的价值判断,而是在大背景下描绘了小人物的青春时光。青春是个永恒的话题,从这个意义来说,这部电影的价值是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导演对自己青春岁月的悼念,也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契机去回顾、去品味独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青春岁月。
参考文献:
[1]陈南南.从符号学角度解读电影《芳华》[J].视听,2018(9):79-80.
[2]李思慧.一曲“别样”的青春之歌——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成长主题[J].戏剧之 家,2018(15):9-11.
[3]潘庭燕.《阳光灿烂的日子》之表现手法浅析[J/OL].北方文学(下旬),2017(2):223-225[2018-12-19].
[4]张丹妮.从符号学角度解析电影《山楂树之恋》[J].今传媒,2016,24(11):93-94.
[5]周云云.浅析姜文电影的视听特点——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8,2(2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