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教学重难点,上好语文课

2019-04-19王广红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重难点小学语文

王广红

摘  要: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事关语文教学的成功。筛选教學重难点,应依据文本,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整合教学重难点,应始终指向学生关键的语文能力。突破教学重难点,应搭建少而精的语言实践活动。只有把握好教学重难点,才能上好一堂语文课。

关键词:小学  语文  重难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117-01

近年来,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的提出,小语界刮起了一股热烈的讨论学科的前沿理论是方向和目标,那如何奔赴这方向和目标,就成了每位一线教师不得不直面的问题。一篇课文可讲的内容可能很多,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也可能不少,但是如果处处都想抓,却很容易走向最终什么都没抓牢的境地。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的智慧去筛选、整合,把握教学重难点,实现突破。

1   筛选教学重难点,应依据文本,结合学生认知特点

教学重难点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筛选出的教学重难点可以多样花开。一篇课文,要讲的东西很多,筛选是必然要做的,同一篇文本,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上,筛选出的教学重难点可能有不同,却同样可以上出不同的精彩。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会走路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从小鸟的视角,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小鸟与两代驯鹿的交往过程,故事讲得思路清楚,引人入胜。在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中,有的老师关注了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复述课文,甚至引导学生将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在这节课上得到充分的训练。课文最后四段描写了小驯鹿和小鸟之间的一段对话,有趣生动,有的老师关注了这段人物的对话,将朗读体悟作为自己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激情很高,学习氛围浓厚,教学效果也很不错。

筛选教学重难点的过程,是老师经验和智慧的体现。有经验、有智慧的老师,筛选的点不多,可是却能点点击中培养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提高上。《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学问这件事,许多老师将教学重难点放在故事留给人的启示上,只是带学生梳理了一遍课文,语文工具性指向不强。薛发根老师别出心裁,抓住“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四个词语,梳理了主人公“我”对于剪枝这件事的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体会、学写人物心理活动,不仅对课文的内容是一种梳理,对于语文工具性的指向更加明确。

可见,教学重难点不是固定的那一个两个,更不是一成不变的,依托文本,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筛选的教学重难点可以多样花开。

2   整合教学重难点,应始终指向学生关键的语文能力

教学重难点是有结构的,有层次的,有顺序的,需要老师掕出一个线头,理出一根主线。现在的语文教学也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教学重难点确定了,目标一二三四列得很明确,可是课堂却被分解成一个又一个细碎的问题,一节课下来,孩子成了老师十万个为什么的解答器。所以,教学重难点如何整合,才能指向学生关键的语文能力。聚焦式阅读、主题化阅读、思辨式阅读,为我们教学重难点的整合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跟踪台风的卫星》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唐老师在上课时,聚焦台风和卫星的三次对话,在朗读、表演中让孩子学会抓住关键语言、标点符号、提示语等信息,体会人物心情。唐老师的聚焦式阅读,让教学过程直指教学重难点,思路清楚,教学效果很好。台风和卫星的辩论引起了学生极大地兴趣,不由得让人想起在整个小学阶段,关于争辩性的课文还有不少:《谁的本领大》《争论的故事》等等,是否可以把这类主题的课文归类学习,主题化阅读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迁移。孩子们模仿争论性对话特别惟妙惟肖,是有其生活经验基础的,人们为何会有争论,如何与人争辩,这其中,也可以有思辨式阅读加入训练。

思辨式阅读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支撑点,促进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体悟。《雨后》是苏教版二年级的一篇诗歌体裁的课文,描写了雨后孩子们在广场上快乐玩耍的情景,语言生动活泼,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刻画细致入微,相当精彩。可是许多孩子从语言中无法体会人物快乐的心情。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抓住了课文中孩子心理和言行矛盾的地方,并及时发问:为什么小哥哥嘴里说:“糟糕、糟糕”,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小哥哥心理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人物玩水的快乐。

简而言之,教学重难点是有结构的,有层次的,有顺序的,教学重难点需要整合,具有主心骨,才能最终指向学生关键的语文能力。

3   突破教学重难点,应搭建少而精的语言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不是孤立的,它应该被糅合进实实在在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中,才能得以突破。

学生只有身临各种读、思、写、用的语言实践活动,语言感悟和语用能力才能一次次得以训练,加以提高。现在的语文课堂很多却是老师的表演课,老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没有被拉进学习舞台的中央,甚至在假装学习,这样的课堂,将学生教成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看而不感,感而不发的无感少年。只有依托文本,根据学生特点设计语言实践活动,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还以唐老师上《跟踪台风的卫星》这篇课文为例。刻画人物心理,对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直接让他们写,有难度。唐老师先是从文本出发,聚焦台风和卫星的三次对话,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言、标点符号、表示心情和动作的提示语读懂人物心理。如何将学到的东西落实到写上呢?唐老师别出心裁地用光头强的动画视频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展开想像,并且下笔描写光头强的心理。教学重难点落实到有趣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孩子的语文学习变得简单而快乐。

总之,教学重难点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同课异构虽然教学重难点不同,但课堂同样可以别样精彩。教学重难点是有结构的,有层次的,有顺序的,需要老师掕出一个线头,理出一根主线。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应在少而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完成。总而言之,面对一篇课文,从教学重难点的筛选、整合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需要老师的智慧,但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绝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只有将学生真正带入读、思、写、用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才能最终指向学生关键语文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谢秀君.浅析教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15(14).

猜你喜欢

重难点小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