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737:隐患或在67年前埋下
2019-04-19李伟
李伟
“军改民”巨大成功
创立于1916年7月的波音公司,在二战期间为盟军生产了大量轰炸机,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到二战接近尾声的1945年,波音高层开始考虑公司在战后的发展,并提前布局,核心思想是从以生产军用飞机为主,向军用机、民用机双管齐下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波音公司的两位高管起到关键作用:一位是克莱蒙特·埃格特韦特,他1917年加入波音公司,做过制图员和机械工程师。1934年威廉·波音退休后,克莱蒙特成为波音公司董事长。另一位是威廉·艾伦,他192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1930年加入波音公司。
1944年,克莱蒙特的搭档和继任者菲利普·约翰逊积劳成疾突然病故,波音公司将未来的掌舵人锁定为更年轻的威廉·艾伦。那个时期,克莱蒙特和威廉联手作出了公司的绝大部分重要决定。
商用飞机无疑是波音的重点努力方向。明确该做什么之后,接下来就是考虑怎么做。做技术出身的克莱蒙特曾领导波音B-17“空中堡垒”军用轰炸机的研发与试飞,被称为“四引擎轰炸机之父”。正因为这样,波音公司规划的新型商用飞机,自然而然地采用了大型军用飞机的设计蓝本。从成本和市场角度出发,威廉也支持这种发展方案。
大多数军用运输机都按照军事运输的需要進行设计。为了提高人员、物资和设备的装卸效率,机体距地面高度低,起落架较短,这样登机踏板的坡度也较小,方便车辆进出。另外,位于机身两侧的发动机距地面也较低,方便战时进行维护。这些设计理念都被波音公司沿用到了民用客机的设计中。
威廉·艾伦之所以支持“军改民”的客机设计方案,还与当时的航空市场发展情况有很大关系。战后,全球商用航空市场需求猛增,与之相对应的是,许多国家百废待兴,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没有那么多高标准的大型民用机场可用,航空公司的飞机维护能力也普遍不高。波音客机由于脱胎于军用飞机的设计,对基础设施要求较低,需要的跑道较短,易用性佳,便于维护。旅客上下飞机可以不需要机场配备专用登机梯。
1952年,克莱蒙特和威廉说服波音董事会,启动了707民用客机项目,发展美国第一款跨大西洋的商用喷气式飞机。波音公司在707项目上总共投入1.85亿美元,比公司当时的净资产还高出3600万美元。1957年,在KC-135军用空中加油机的基础上研制的波音707正式投放市场,这是波音的首款喷气式商用客机。在波音的推动下,商业飞行从螺旋桨时代进入喷气式时代。
配备4部发动机的波音707占领了远程市场,配备3部发动机的波音727占领了中程市场,波音急欲推出双发动机客机占领中短程市场。设计师采用与707和727相同的机体直径,在设计和生产上也与707和727共用生产线和机舱模块,波音737成功面世。
由于契合当时的市场需求,加上沿用军用飞机设计节省了不少研发成本,波音在商用飞机领域的霸主地位就此确立。但是,波音737在设计上的隐患也于707立项时的1952年埋下。
从20世纪60年代起,波音公司的主要业务由军用飞机转向商用飞机。波音737因为可以满足大部分简陋机场的需求,成为民航市场上的大赢家,也成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中短程窄体客机,累计订单超过15000架。然而,在波音737风靡全球的时候,没有人能够预测客机的动力需求会发展得那么快,发动机的体积也越做越大。1984年,波音737—300勉强装上了CFM56—3型发动机。到了波音737—600时,配备的CFM56—7型发动机采用直径1.55米的24叶片宽弦风扇。为了使发动机不过于贴近地面,737—600机体上的发动机位置不得不上移。这恶化了飞机的空气动力外形,也成为可能引发事故的设计隐患。
错过第二次机会
在波音737垄断中短程窄体客机市场数十年后,欧洲空客公司推出了一款与737针锋相对的产品——A320系列。在2011年6月的巴黎航展上,空客公司获得730架订单,总值达720亿美元,创造了民用航空业界的新纪录,远超波音公司。其中改良机型A320NEO斩获了667张订单。
波音公司知道,737系列必须作出改变了。
2011年9月,时任波音民用飞机集团产品和服务市场部副总裁兰迪·廷塞思透露,波音高层已经犹豫了两年,考虑要不要重新设计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窄体客机。当时他们计划在2019年到2020年间推出一个全新的设计方案,用于替代曾广受欢迎的737系列。这个新项目的代号为“新一代小飞机”(NSA)。
遗憾的是,一款新飞机在设计、零部件供应链和获取适航证方面存在多种不确定风险,远不及在成熟机型上进行改动来得高效、实惠。新机型虽然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必须考虑人员培训、维修与维护成本、系统适配度、与整体机队的配合度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一方面,航空公司希望机型改进越快越好;另一方面,波音公司对新机型的生产体系和产量心里没底。最终,波音放弃了新机型的设计方案,改为推出改进型737,即737—MAX系列,NSA则胎死腹中。
波音737从定型发展到今天,各项技术参数都十分成熟,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737—MAX在空气动力布局和结构设计等方面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动。该系列机型问世后,立即受到全球航空公司的欢迎。换装新发动机的737—MAX运载能力更强,航程更远,也更省油,由此成为空客窄体客机的强劲对手。
事实上,737—MAX系列的成功,只是波音面对空客的竞争所作出的一个应激反应。这么做虽然快速形成了相对于空客A320的优势,成功实施狙击,但也错过了消除客机安全隐患的第二次机会。
传感器致命误判
那么,波音737系列飞机的安全隐患究竟在哪里呢?737—MAX与其他同级别客机相比,存在起落架短、机身更贴近地面的明显特征,这是其原始设计决定的。要知道,发动机在机体上的位置不可能无限加高,波音737—MAX系列机型的起落架太短,是导致它难以搭载更大涵道发动机的一道硬伤。
波音737—MAX所采用的LEAP—1B型发动机,其体积比空客飞机采用的发动机要小,动力性能和经济性都有欠缺,但它的位置仍然高过了机翼。飞机外观看上去奇怪倒还是小事,关键是这样设计使得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很可能出现自动抬头的情况。一旦机翼与水平面的仰角过大,飞机就可能突然失速,从而导致坠毁。
对于这一技术隐患,波音的解决方法是推出机动特性增稳系统(MCAS),用电脑软件进行控制。如果客机出现自动抬头的情况,那么MCAS就通过机载电脑控制飞机“低头”,MCAS的判断依据来自于传感器,这又制造了新的隐患——传感器有误判的可能。波音737—MAX机头位置的两个仰角传感器,其数据是互相独立的,不会进行交叉检测,也就是说,其中任何一个传感器出现大仰角读数时,都会向机载电脑报告,从而控制飞机“低头”。
根据目前已知的调查结果,还不能证实埃航和印尼航空的两起737—MAX8坠毁事故是传感器失灵导致的。不过已经证实:印尼航空的这架737—MAX8之前被检测出传感器故障,并在未确定排除故障的情况下执行了4次飞行任务。两架飞机坠毁前,都曾出现飞行员难以操控飞机的情况。这说明,在飞行状态正常的情况下,MCAS可能听从传感器的“报告”,强行控制飞机“低头”。
波音的错误还在于,没有把MCAS的功能作为飞行员换型训练的一部分,这使得飞行员在手动操作被意外否决时大吃一惊,也难以采用迅捷有效的办法解除自动控制,实施手动接管。两起事故中,飞机都是在刚刚起飞后突然出现高度大幅下降,这很有可能是“人机交战”后飞行员失败,最终飞机失控坠毁。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